文/貝貝豆育兒課堂(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在老師的眼中,放眼過去的這麼多孩子 ,肯定有「喜歡」和「一般」的區別,太淘氣的孩子經常讓老師覺得頭疼或者總被老師批評也是常有的事。
郭德綱教育理念中有一個說法被廣為認可——「一個猴兒有一個猴兒的栓法。」所以從教育的角度上來說,因材施教也得「因對材」、「施對教」。
「我就是故意為難你兒子的」,老師接下來的話讓學生家長紅了臉
同事這兩天正在因為孩子的事情發愁,用他的話說就是,他這幾天發現,兒子的班主任不知道為什麼,總是針對孩子一個人。
用同事的話說就是,明明孩子不會做的題,老師非要當堂給他提出來,就像是專門為了出他的「洋相」。這不,前兩天又把兒子一個人叫了起來,「罰站」了整整一節課。同事氣不過,準備帶著孩子去找老師理論理論。
可兒子班主任就像是知道同事要來一樣,耐心地聽完同事的抱怨後,說了一句讓同事大吃一驚的話:「你說的沒錯,我就是故意為難你兒子的。」
還沒等同事說話,老師就解釋起了原因。原來前段時間同事兒子成績出現了下滑,老師調查後發現,導致孩子成績下滑的原因,正是他從小到大,融洽的家庭環境。
老師解釋說,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心地非常善良,不懂得怎麼拒絕別人的要求。以至於他拿出了大量的時間做了同學間的「老好人」和「工具人」,無論是同學讓他幫什麼忙,他再不情願都只能照做,時間久了反而耽誤了自己的學習時間。
於是班主任想出來一個妙招,就是不斷刺激孩子,讓孩子明白主動表達自己的意願是一種及時止損的最好辦法。
同事這才明白老師的良苦用心,趕緊向老師道謝,想到剛剛自己的魯莽,同事也不由得紅了臉。
分析
許多像同事兒子一樣的學生乃至成年人,都是學校和社會中的老好人,分明已經有了自己的安排,但還是架不住別人的請求,只要別人一開口,就只能犧牲自己的安排替別人解決問題。
可能此時因為「幫助」同學犧牲了自己的時間,成績下滑,進入社會之後也容易為了計劃之外的他人之事影響正常工作。
歸根結底,還是不好意思拒絕惹出來的事,與人為善是好品質,可是不能毫無原則地做出犧牲。
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健康的心理機制的確來源於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和優秀的父母言傳身教之中。孩子一出生,最先接觸的就是父母,而父母的諸多行為都會映射進孩子的習慣之中。
在孩子眼中父母經常幫助別人的行為固然能夠給他帶來對人友好的正面影響,可一旦孩子沒能看到父母對不正當的請求說「不」,他也逐漸會變得不懂拒絕。
父母才是因材施教的最好實施者,面對不懂拒絕的孩子,父母該咋辦
①和孩子分享遇到的「不順利」。
在孩子有了一定理解能力之後,父母們要主動與孩子談論起自己的工作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時間久了以後,能夠增加孩子對父母的體諒之心,但一定要注意談及遇到「不順利」時的情緒疏導之法,儘可能不讓孩子產生「被命運打敗」的負面心理。
②時刻把握孩子不同階段時的情緒。
通常孩子會把情緒寫在臉上,這就是父母觀察的一個好時機,主動詢問善意交談就可以很容易地知道在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樣的事情。
父母們的閱歷畢竟要比孩子多得多,所以偶爾的經驗之談也可以幫助孩子們解決困擾。
③明確告訴孩子,幫助他人不只有自己親力親為替他人完成一種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要賦予孩子拒絕自己不願意做某些事的權力,不要代替孩子做出選擇,培養孩子明確而禮貌的表達「不願意」和「不想做」的能力。
有時候也可以適當地為他人提出建議,方可幫助他人解決問題。
老師要同時面對不同情況的許多學生,很可能無法立刻清楚每個孩子的癥結所在,但是作為家長,一定不可以「無知」,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時刻保持警惕,及時糾正,才能將「陷入誤區」的孩子們快速拉正。
作為父母,你有教會孩子如何說「不」嗎?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