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3087字,預計閱讀時間8分鐘。
來源:《世界經濟與政治》
作者:王存剛
單位: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
1
世界始終具有不確定性
所謂不確定性,認知主體不能確切地知道某一事件或某種行動變化的後果;或者按照安東尼·唐斯(Anthony Downs)的說法,是指人們「缺乏有關過去、現在、將來或假想事件的過程的確切知識」。多方面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現實世界的不確定性特徵日益凸顯,人類不得不虛心學習、努力習得與不確定的世界的相處之道。
導致世界不確定性的主要原因有四個方面。
一是,事物具有運動屬性,運動意味著變化,而變化和發展又總是與某種程度的不確定性緊密聯繫在一起。二是,無論是在自然世界還是在社會世界,無論是在物質世界還是在思維世界,複雜性無處不在。三是,人類認知能力具有局限性,難以推測與斷定未來即將出現的狀態,因此,社會存在著許多意想不到的具體情況。四是,人類具有複雜性和多樣性,具有性別、種族、民族、階級、階層、宗教信仰、文化歸屬等多個方面的不同,因此,不同認知主體的認知差異及彼此間的互動易引致人類在思想領域的紛爭以及在實踐領域可能的摩擦乃至對抗。
2
當今世界不確定性的表現及根源
當今世界不確定性主要表現在:一,全球秩序轉型的時間跨度顯著拉長,大國戰略博弈空前激烈複雜。「一超多強」的全球力量格局短期內不會改變。歷史經驗表明,全球秩序轉型期往往也是矛盾積聚期和衝突高發期。加之此次全球力量重組發生在「大國無戰爭」的背景下,其間各大國間的關係較歷史上類似階段可能更加微妙、更加複雜,大國間的戰略博弈更為激烈。
二是,全球化進程有所逆轉,全球問題的嚴重性持續凸顯。「逆全球化」問題出現,同時諸如糧食安全、能源資源安全、生態環境安全等日益凸顯。人類將長期面臨「全球治理能力赤字」這一尷尬事實。
▲2016年6月,英國就是否留在歐盟舉行全民公投,公投結果"脫歐派"獲勝。(圖片來源:BBC)
三是,地區一體化進程逐漸趨緩,地區分離主義傾向有所強化。英國「脫歐」對世界其他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不可避免地會產生十分消極的影響。
四是,全球安全形勢日益嚴峻,戰爭硝煙到處瀰漫。大國之間的軍事競爭逐漸加劇,主要大國的軍費開支特別是用於戰略武器研發的費用大幅上升;在東歐、東南亞、中東、北非、拉美等地,一些中小國家內部發生的嚴重武裝衝突仍在持續。
第五,全球文化思想領域的激蕩持續強化,民粹主義的影響急劇上升。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原社會主義國家和廣大發展中國家,均先後走上思想、文化和意識形態的多元化進程。當前歐美所形成的民粹主義高潮不僅加劇了全球化的退潮,而且對現代世界體系在當今的走向產生巨大影響。
導致當今世界不確定性的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第一,西式民主制度逐漸劣質化。當下世界各國在國家治理領域所面臨的難題和困境,實際上折射出了執政者治理能力的嚴重不足以及與之相關的政治運行機制即西式民主制度出現了嚴重問題。
第二,國際關係空前複雜化。跨國互動領域空前廣泛、跨國互動方式空前多樣,而既有國際規範、國際規則和全球秩序的約束力明顯不足。
第三,科學技術發展的雙重作用日益突出。科學技術,一方面有助於普遍提升國家實力,另一方面,也會加劇國家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的競爭態勢。
3
中國外交的確定性形成
那麼,1978年以來的40年間,中國在面對和處理世界的不確定性問題中,如何尋找確定性,以穩定預期,採取可信任行為,密切彼此間關係,提升文明程度的呢?
我們回顧1978年以來中國外交的發展歷程,發現了中國外交特有的性質和品格。
(一)1949-1978年:「站起來」時代,確立獨立自主的傳統
1949年之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中國則是「站著搞外交」的。這一時期,中國外交最為重要的成果就是形成了獨立自主原則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種實際上構成了中國外交的傳統,塑造了中國外交的風格。
(二)1978-2012年:「富起來」時代,生成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四大理念
中國逐漸與美國、日本和蘇聯三個世界主要大國的關係正常化,與周邊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友好關係也得以加強,中國外交的新框架得以形成、對外關係的新局面順利打開。中國發展也因此獲得了有史以來最為友善的外部環境。
中國外交在堅持獨立自主原則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持續強化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四種理念。中國和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廣範圍內相互影響。中國的發展越來越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越來越離不開中國。
(三)2012年至今:「強起來」時代初期,確定性的特質更加鮮明
對國家身份的認知更加具體系統。1978年以來,改革開放的中國在與外部世界日益密切的互動中持續調整自己的身份界定。「社會主義國家」「發展中大國」在較長一段時間裡被確立為中國的國家身份。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確認了「中國始終是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中國的國家身份界定進一步具體化和系統化。
外交目標和任務更加明晰。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外交將自己的目標和任務更為清晰地確立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堅定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維護和延長中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有力保障;二是繼續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為中國的和平發展營造更加有利的國際環境,與各國人民同心協力、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
▲國慶節前夕,多個主題花壇亮相北京街頭。長安街東單路口的「文明之路」花壇以大雁塔為主景,駱駝、絲路瑰寶——鎏金銀壺、絲路飄帶等為素材,展現了人類文明互鑑,文化繁榮發展的美好未來。(圖片來源:東方網)
外交總體布局更加完整。在全球層次上,中國以公平正義為理念引領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積極推動構建更加平衡、反映大多數國家意願和利益的全球治理體系;以深化外交布局為依託打造全球夥伴關係,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全球夥伴關係網絡;以共商共建共享為原則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同各國分享共同發展機遇,開闢共同發展的前景。
在周邊,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的外交方針,秉持「親誠惠容」理念,不斷深化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在與大國關係方面,中國推進大國協調合作,切實運籌、著力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框架。
在與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關係上,中國秉持正確義利觀和真實親誠理念,加強彼此間的團結合作。在國家層面,中國堅持以國家核心利益為底線,著力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有效防範和化解各種風險挑戰,為國家發展和民族復興保駕護航。
外交體制機制更加完善。進一步強調「外交大權在黨中央」的基本原則,堅持以維護黨中央權威為統領,加強中國共產黨對對外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強調政黨、政府、人大、政協、軍隊、地方、民間等條塊的統籌協調,形成「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對外工作大協同局面,確保黨中央對外方針政策和戰略部署落到實處」;在強化中央外事工作領導小組職能的基礎上,組建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組建國家安全委員會,作為中央關於國家安全工作決策和議事的協調機構,以更好地「統籌協調涉及國家安全的重大事項和重要工作」。
外交姿態更加進取。在黨的十八大之後,面對國力快速增長以及與世界關係的歷史性變化,中國外交開始調整姿態,突出強調要「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日益顯示「奮發有為」的風範。
4
進一步維護好中國外交的確定性
在更加不確定的世界中如何繼續彰顯中國外交的特質?
面對未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已有了「戰略安排」,中國外交也已有了完整清晰的頂層設計。這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以及習近平在2018年6月舉行的中央外事工作會議的講話中有明確的體現。
藍圖已經繪製,需要的是鍥而不捨、馳而不息的堅強意志,需要的是不務虛名、不做虛工的實幹精神。已經深刻認識世界不確定性特徵並且學會與不確定性打交道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有能力坦然應對「黑天鵝」滿天飛、「灰犀牛」遍地跑的局面。由此可以預見,未來中國外交必將展現出更大的確定性。這對於回應「世界向何處去」以及「中國向何處去」這兩個舉世關注、影響深遠的重要議題是十分必要的。
更多精彩:
觀察丨王毅談中國外交:不畏強權 不懼壓力 永不稱霸 永不擴張
來源/《世界經濟與政治》2018年第9期 作者/王存剛
責編/張廣琳 審校/王瀝慷 監製/李雨思
投稿/糾錯:news@yidaiyilu.gov.cn
加入我們:hr@yidaiyilu.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