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滿月了,就要找歷師,讓歷師找做彌月的日子。有的人同時讓歷師給嬰兒看八字,預測嬰兒的命運,趁機讓歷師斷定一下嬰兒取名的生克情況。人們常說:「人的一生有三大喜:一做滿月,二結婚,三做公婆。」可見,給嬰兒做彌月要隆重。給嬰兒做彌月,要邀請親朋好友來慶祝,還要準備煮油飯的油、大米、雞蛋和其他用品。嬰兒出生後到做滿月之前,娘家和親戚好友都會來看「嬰仔」,表示關心和祝賀,親戚送衣物、裝飾品(如銀手鐲、銀腳瓏、銀項鍊)、紅包、雞蛋、面線等,姑母還要送圍兜(圍在胸前的圍巾),以防嬰兒流口水,沾汙衣服。親鄰則送雞、鴨蛋,讓產婦補身體。
到了彌月,先是為產婦「挽臉」,去掉月內房裡的穢氣。做彌月後,產婦就可以離開坐月子的房間,到處活動,可以拜佛,參與喜慶,但須先「挽臉」。接著為嬰兒剃頭,一般叫理髮師在廳堂中為嬰兒理髮。剃頭時,嬰兒的頭臉要向廳堂內。嬰兒理髮也有講究,先從嬰兒頭部左側(俗稱「龍邊」)剃起,再剃右邊,最後剃中間。理髮完畢,把準備好的盆子端上來,盆子裡放兩個煮熟的雞蛋、連同雞蛋一起煮的溫湯、一粒秤砣(象徵磐石般堅固,有長壽的含義)、十二個銅錢(現改為硬幣),祈求嬰兒「頭殼硬,吃百二」。接著用雞蛋湯水為嬰兒洗頭,用雞蛋摸擦頭部,並念道:「雞蛋清,鴨蛋臉,好親戚,相允津。」。還有人這樣念:「今日剃頭好日子,清氣(乾淨)嬰兒好腰飼,大漢讀書無人比,做官出名傳千裡。」據說,這樣嬰兒就不會「生頭髮尾」(瘌痢),長得俊美,像雞蛋一樣嫩白。剃下的毛髮叫做「胎毛」,用紅紙包了起來,放置於廳堂的案桌的香爐裡。洗完頭後,湯水和銅錢一齊潑於院子裡,測看幾個「杯交」,預測嬰兒未來的命運。看完後讓其他小孩去撿銅錢,把洗頭的紅雞蛋切成幾小塊,分送給鄰居的小孩,據說讓鄰居小孩撿銅錢和分雞蛋,鄰居的小孩才會疼愛嬰兒,和嬰兒有緣分。剃頭後,還要用給嬰兒洗澡,先是預備一盆溫水,加入艾草,取一個煮熟的雞蛋,把蛋殼打破,取出蛋黃,摩擦嬰兒周身,接著下水施洗。洗畢換上新衣,戴上「掛尾帽」(象徵有頭有尾,健康長壽),帽子上插上一根草(插草與「插草跟人跑」的翔安俗語有關,意思是嬰兒以後能與鄰裡的孩子和睦相處)。為嬰兒穿戴後,就讓親朋好友來看嬰兒。
為嬰兒做滿月時,人們都把油飯及雞蛋作為慶祝彌月的吉祥物,非常鄭重。油飯和紅雞蛋要送給四種人:一是送給嬰兒的外祖父母,除了油飯(一般是用一擔大籃裝,插上榕枝,榕與「情」方言諧音,含有感激之意)、紅雞蛋,還要送酒、帶尾的公雞,叫做「雞酒油飯」,稱為「報喜」。外祖父母接到雞酒油飯後,就要在廳堂上敬祖先,然後收下部分雞蛋、油飯,以足夠送給族親為限,只收雞湯不收雞。還要答十二項或六項禮品:背巾、方形披巾、衣服、銀兜子鏈、銀腳瓏、掛尾帽、羊毛衣或羊毛線、披風、雙層裙、鞋、襪等。二是送給媒人,因為媒人為促成婚姻做出貢獻,送雞蛋、油飯是答謝媒人的辛勞。一般生男嬰才送,送的禮物與送外祖父母的相同,但少得多,媒人收到禮物後一般不用答禮。如果想答禮,可答幾斤米。三是送給親朋好友,大概雞蛋八到十二個,油飯一小籃。四是送給村中鄉親,大概是油飯一碗,紅雞蛋一個。鄉親答半斤左右的生米,說是要讓「嬰兒頭顱硬,好腰飼」。送紅雞蛋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劉備入吳招親,孔明準備了一擔紅雞蛋。劉備到達吳國,挨家挨戶分送紅雞蛋,人們一傳十,十傳百,都說劉備到吳國招親。孫權不好推諉,只得弄假成真。從此,人們辦喜事就習慣用送紅雞蛋來表示喜慶。
為了讓嬰兒有膽量、不貪吃,彌月這一天,母親(或讓一位小男孩)背上嬰兒,拿著一支竹子,從大門出去,沿著屋子的四周繞一圈,邊走邊喊:「奈鴞(老鷂),噢啊!……」閩南人看到老鷂從空中飛來,知道它要來捕小雞,就要高聲驅趕老鷂。媽媽喊這些話,說是要讓嬰兒在生長過程中有膽量,不怕鬼邪。為了讓嬰兒易於養育,母親要背著嬰兒,端著一碗油飯(裡頭放一個紅雞蛋)和一碗麵線,躲到廚房的灶前吃,讓嬰兒不貪吃又不偏食。
彌月這一天,為了感謝上天的恩賜,保佑嬰兒健康成長,還要敬神佛,因為是彌月,祭品以紅雞蛋、油飯為主,當然離不開豬頭(連豬尾)、雞、鴨等牲禮。彌月最隆重是宴請客人,除各色佳餚外,都要上鹹油飯和紅雞蛋,鹹油飯煮得如同八寶飯,其配料有海蠣幹、香菇、肉片、紅棗、慄子等,味道很好。客人吃完宴席後,要走到嬰兒的旁邊,掏出紅包送嬰兒,讓嬰兒分紅,讓其長大成人。人們習慣把送紅包給嬰兒叫做「結耳帶」、「結衫帶」。在慶賀嬰兒彌月時候,有的生男孩的村民會請來戲班,演戲慶祝。
翔安文化館原創出品,歡迎轉載。
轉載請註明出處及微信號(xawenhuaguan)
【廈門市翔安區文化館】
了解更多翔安民俗鄉情、
文物欣賞、文藝活動
文化資訊
長按二維碼馬上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