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我們解釋歐洲為什麼會率先出現工業革命,會提到新教倫理帶來的資本主義精神,以及歐洲的封建制度等等,這些因素可能都有一些作用,但到底是否最關鍵的因素其實非常值得討論。
本期作者:陶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工業革命之前,中國GDP全球第一,而且從農業發展水平來看,應該比歐洲還要強。但那時候中國是帝制,歐洲是封建制,現在的標準來看都是非常落後的文明。工業革命開始之前,英國實現了所謂的君主立憲制,這個制度和現代民主體制還是有巨大差距,只是開始有了貴族跟國王之間一定的權力平衡,因為貴族和商人要做生意,所以要限制國王隨便徵稅的權力,日益強大的議會限制了國王,投資和創新才有可能,也就才有了從憲政到工業革命的邏輯。從這個意義上說,英國確實為全世界貢獻了現在可以享受到的政治文明和經濟文明。從這個意義上說,天不生大英,萬古如長夜,這句話所言不虛。
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769年,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圖為瓦特所改良蒸汽機現安放於西班牙馬德裡。
今天我們解釋歐洲為什麼會率先出現工業革命,會提到新教倫理帶來的資本主義精神,以及歐洲的封建制度等等,這些因素可能都有一些作用,但到底是否最關鍵的因素其實非常值得討論。實際上,英國的憲政及後來引發的工業革命,也有一定的偶然性。為什麼說有一定的偶然性?這就要說到1588年,西班牙和英國為了爭奪海上控制權爆發的英西戰爭。當時,西班牙的實力遠比英國要強,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而西班牙出乎意料地輸掉這場志在必得的戰爭,其實是出於兩個很偶然的原因。其一,西班牙艦隊非常厲害的統帥在戰爭開始之前突然死了;其二,戰爭期間,英吉利海峽的天氣變得很糟糕,對西班牙非常不利。
英西戰爭是西班牙王國與英格蘭王國之間未經正式宣戰的斷續性衝突,起於1585年。圖為英國與西班牙外交代表於薩默塞特府舉行會議。
英西戰爭的根本原因在於爭奪大西洋貿易的主導權。在戰爭之前,在西班牙,王室壟斷了大西洋貿易,導致西班牙的專制王權越來越強大;而在英國,君主無法壟斷全部的大西洋貿易,有王權之外的一幫人也在參與,雖然英國的王權也很專制,但還是比西班牙王室的專制力量稍微弱一點,而大憲章之後幾個世紀的鬥爭,也使得英國國王之外的貴族力量已經開始變化,導致大西洋貿易王室無法完全壟斷,這樣大西洋貿易就使得英國內部的政治經濟力量開始向規則傾斜。而英國贏得英西戰爭,使得貴族和王權之間相互制衡,前者日益強大的良性循環得以繼續,進而出現了後來的君主立憲。這個事情中間確實存在著無數的偶然性,英國打敗西班牙,而且從此開啟憲政,工業革命,乃至最後發展出代議制的民主,是人類歷史上的幸運,後面是上帝之手。
圖為休斯敦博物館收藏的大憲章。
英國的工業文明是由君主跟貴族之間的分權開始的。中國和日本對待西方的堅船利炮和工業文明態度不一樣,也跟帝制專製程度有關。日本當時很大程度是封建體制,部分封建藩主想要把幕府幹掉,支持天皇,實現了集權後的對外開放,所以日本30年明治維新就完成了脫亞入歐,這是後面政治鬥爭的結果。而清朝的官僚、帝制太強大,不可能催生原來日本封建體制下那樣的推動力量,但即使是中國,中間也不是沒有機會,也有很多偶然事件,包括百日維新,清政府新政,以及袁世凱上臺後的選擇,甚至還有宋教仁被暗殺等等,這些都有一定的偶然性。直到1978年改革開放以後,中國才通過市場化走向了一條經濟高速增長、逐漸繁榮富足的道路。
1912年2月12日,大清隆裕太后攜6歲皇帝在養心殿舉行最後一次朝見儀式,頒發遜位詔書。
二戰後,中國作為後發國家,從歷史上就有較強的國家能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利用國際市場,利用別人的技術資金,從世界低收入國家變成中等收入國家,很不容易,全世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沒有這樣的幸運。二戰以後,低收入陷阱和中等收入陷阱是全球的常態,大部分國家持續保持在低收入,少部分國家到中等收入,大概只有11個經濟體從低收入經濟體變成高收入經濟體。
在走入發達經濟體的這11個國家與地區中,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第一,有很強的國家能力,政府有一套能夠強力運作的官僚體系,這個官僚體系要有一定程度的集權,能夠有效地給經濟發展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務和維護社會基本的秩序。一個後發經濟體,政府有較強的國家能力但不隨便搶奪民間資產,允許市場機制運作,經濟對國際相對開放,可以充分利用世界市場和世界技術,就可能從低等收入國家達到中等收入國家,但要真正向高收入國家邁進,就需要滿足一些條件。其中第二個條件,就是要建立法治,或者說要建立能夠運作良好的經濟制度。我跟你做生意時,你騙了我,能夠有很好的司法系統或者政府部門去處罰你,這樣大家才能夠比較放心地做生意。除了建立法治之外,更重要的是帶來廣泛政治參與的民主體制,民主體制通過更廣泛的民眾參與,不僅可以防止某些行業被少數利益集團壟斷,更重要的是通過再分配能夠讓人民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分享經濟成長成果,實現環境健康,收入較平等,底層人有尊嚴,社會有流動性,下層可以通過國家支持的教育與醫療投入獲得更好的人力資本,並真正參與到不斷增長和升級的部門中去,只有如此,經濟的發展才有可持續,才能持續增長到發達國家,否則很可能就是拉美陷阱。
(作者:陶然;編輯:鬍子華、張寧。此文為思享閒談系列「中華文明之經濟開拓」活動發言實錄。文中圖片皆系編輯所加,圖片皆來自網絡。思享閒談系列活動由騰訊思享會主辦,清華大學教授任劍濤擔任總策劃,每月一期。)
作者簡介
陶然,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漢青學院副院長,中國公共經濟與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同時任美國布魯金斯學會外交政策項目的非常駐資深研究員。1996年獲得北京大學理學碩士(城市與區域規劃)學位, 2002年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他的研究專注於與中國正在進行中的經濟轉型相關的多個領域。他近年來的研究集中在中國經濟轉型中高增長的政治經濟學、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土地和戶籍制度改革、農村發展,地方治理及公共財政等領域。
騰訊思享會獨家稿件,未經授權,其它媒體不得轉載。
歡迎朋友們轉發本文至個人朋友圈,分享思想之美!
關注我們,可在微信裡搜索ThinkerBig添加公眾號,或長按下方二維碼識別添加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