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上的皮影戲原來可以這麼玩

2021-01-08 央廣網

  一隻丹頂鶴正在湖邊休憩,一隻鬼鬼祟祟的烏龜慢慢向它靠近。烏龜悄悄爬上石頭,趁丹頂鶴不備,在它身上大咬一口。隨著一聲高亢、嘹亮的叫聲,受驚的丹頂鶴慌張飛向高空。

  遭到襲擊的丹頂鶴氣憤不過,再一次來到湖邊石頭邊,準備反擊。不過,烏龜有著厚重的外殼,丹頂鶴根本無法傷它絲毫。丹頂鶴用尖尖的嘴巴將烏龜身體翻過來,四角朝上的烏龜不斷揮舞四肢。丹頂鶴趁勢咬住了烏龜的脖子,飛向天空。烏龜連連求饒,兩隻看戲的小青蛙在旁邊起跳叫好。

  這或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故事,但如果用皮影的形式將它惟妙惟肖地演繹出來,就是另外一番味道了。

  像這樣的皮影表演,在「@華州君」的抖音帳號上還有很多。詩人範成大在《夜市行》中寫道,「吳臺今古繁華地,偏愛元宵燈影戲」,兩句詩形象描繪了宋朝元宵佳節人們觀賞皮影的熱鬧場面。華州君則通過抖音,將古代的元宵節的表演帶到現代。一個緩緩滾向舞臺的圓球,空中飛舞的雙龍,兩隻威風凜凜的獅子,兩隻爪子紛紛按在圓球上,你爭我搶……看完舞獅,畫面一轉,耍龍燈、扭秧歌、踩高蹺,造型豐富優美,動作細膩逼真……

  華州君的抖音作品中,「貓和老鼠」的故事更是生動形象,妙趣橫生。帶有花紋的木質桌椅,擺在桌子上的黃色瓷器,矗立一邊的大盆栽,以及懸繩子上的紅辣椒,這些靜態事物營造了安靜祥和的家庭氣氛。

  氣氛突然一變,一隻靈活的小耗子,不斷搖擺著細小尾巴,來到桌子底下,偷偷摸摸吃油。被警惕的貓發現後,慌不擇路地在懸掛辣椒的繩子上,邁著細碎的腳步,匆忙逃跑……

  逼真的肢體動作,滑稽的神情,再搭配上喜感的音樂,在一動一靜中,一個精彩的貓鼠故事就被活靈活現地呈現了出來。幾根竹竿、兩隻手、一張嘴、一套鑼鼓,就支撐起所有的人物和情節,不得不感嘆皮影魅力。

  這些發布在抖音上的皮影戲短視頻,也勾起了眾多網友的回憶:「好看!好像回到了童年」、「有趣,好看」、「藝術之瑰,民族遺產」、「為中華文化點讚」、「皮影是中國最早的動畫片」、「國粹」……

  皮影,又稱羊皮戲、人頭戲、影子戲,驢皮影,其文化源遠流長。「世界皮影源於中國,中國皮影源於陝西,陝西皮影源於古華州「。華州皮影為世界皮影之先,源於秦漢,成於隋唐,傳於宋元,盛於明清,至今已兩千餘年。皮影是世界上最早由人配音的活動影畫藝術。

  早在2006年華縣皮影就被列為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2011年中國皮影戲又入選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儘管被列為非遺,皮影文化的傳承還是令人擔憂。隨著電視、電影普及,皮影受到了很大衝擊,觀看皮影的人少了,傳承的人更少了,華州皮影正在慢慢被遺忘。

  華州君在前人的基礎上做了大膽的創新,實現了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的融合,增加了卡通形象、動物形象,現代人物等系列,還融入了國際元素等諸多時尚元素。他在抖音上傳的內容中不僅有中國傳統曲目,也融入了一些西方流行元素,比如麥可·傑克遜的太空步,他對非遺傳承的堅持與創新,也獲得大量網友喜愛。

  通過抖音短視頻傳播,華州皮影在屏幕前重現光芒,一些人的記憶被重新喚醒,而更多年輕人認識了皮影,被皮影精緻外觀、以及有趣的表演所吸引、著迷,也開始探索其背後的文化。

  據了解,當下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通過抖音了解了傳統文化。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4月,1372項國家級非遺代表項目中,有1214項在抖音上有相關內容的傳播,覆蓋率超過88%。這1214項國家級非遺內容,共產生了超過2400萬條視頻、超過1065億次播放,點讚超過31億次。

  今年4月,抖音啟動了「非遺合伙人」計劃。該計劃將通過加強流量扶持、提高變現能力、打造非遺開放平臺及開展城市合作等方式,全方位助力非遺傳播,讓非遺被更多人看見的同時,也為非遺傳承人帶來更多機會。該計劃發布一周內,就已經有超過2000人報名,其中提供了明確認證材料的省級及以上代表性傳承人超過120人。

  在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抖音短視頻已經成了傳統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非遺的傳承不一定要投身其中,刷刷抖音,關注一下,讓非遺被更多人看到,被更多人記住,也是另一種形式的傳承。

相關焦點

  • 傑克遜跳太空步、烏龜大戰丹頂鶴……抖音上的皮影戲原來可以這麼玩
    丹頂鶴用尖尖的嘴巴將烏龜身體翻過來,四角朝上的烏龜不斷揮舞四肢。丹頂鶴趁勢咬住了烏龜的脖子,飛向天空。烏龜連連求饒,兩隻看戲的小青蛙在旁邊起跳叫好。這或許只是一個普通的小故事,但如果用皮影的形式將它惟妙惟肖地演繹出來,就是另外一番味道了。像這樣的皮影表演,在「@華州君」的抖音帳號上還有很多。
  • 平江皮影戲的頑強生命力
    「下半年生意好,一天可演12本戲。」72歲高齡的李緒先精神爽朗,聊起皮影戲,他如數家珍。當問及老人這麼大歲數了還堅持從事皮影戲表演,身體是否吃得消時,老人回答很乾脆:「我們唱戲的當然身體好,不然怎麼唱,哈哈!」  按照平江縣的民俗,凡是春天農忙前,村民都會到廟裡的菩薩前許願,祈求當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秋季如果收成不錯,村民便會請皮影戲班子來慶祝,給菩薩「還願」。
  • 皮影戲(唐山皮影戲)
    跟皮影戲的緣分那可得從小時候談起,記得當時跟爸爸一起看抗日戰爭片《小兵張嘎》,日本鬼子齋藤對中國的皮影戲非常的珍惜,甚至強搶民間的皮影人。從那時起,我便對皮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皮影便由此而來,到宋、金、元時期呈現出繁盛的趨勢,並由南至北,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藝術風格。而在這其中,唐山皮影是獨具魅力的。長大之後,學習了科學文化知識,又有網絡通信的幫助,通過各種渠道,我對唐山皮影有了深入的了解。唐山皮影又叫做灤州影,因發源於灤河而得名,又因為其影人、道具是用驢皮製成的,所以又通稱為驢皮影。聽其唱,觀其形,無一不透著唐山老頭兒的精氣神。
  • 抖音主頁背景圖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抖音主頁背景圖原來還可以這麼玩!很多普通人覺得現在抖音背景圖只是很小的一塊內容,以為只要專注視頻內容就可以了,所以對背景圖都是應付了事。可以用PS、AI作圖;如果不會操作的,或者覺得這樣操作太複雜,推薦你使用圖曰APP,它有十幾款抖音主頁背景圖模板,還可以自定義添加文字,做成自己的專屬模板。
  • 皮影戲: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
    方寸舞臺 皮影人生(解碼·文化遺產賦彩生活)  隨著鑼鼓聲響,湖北武漢花博匯內的古戲臺瞬間熱鬧起來,一塊幕布逐漸亮了起來,劇目名《猴王借扇》緩緩上升,皮影戲正式開始。
  • 泰山皮影:一個人演活一場戲
    其中,泰山皮影尤為特殊,其他地方表演皮影通常是一個團隊,一般都七八個人,而泰山皮影可以單人進行全部表演,所以又叫「單人皮影」,表演者在表演時手腳並用,自己配音演唱,全身各個部位都被調動起來,沒有一處可以得閒,與皮影60年的不解之緣範正安結緣皮影,算起來近60年了。他自幼家境貧寒,5歲父親就去世了。
  • 古老傳統藝術皮影戲記載著歷史的印記
    有民謠這麼說:「看牛皮(指皮影),熬眼皮(打瞌睡),摸黑回家撞鼓皮(牆壁),老婆挨眉(批評)捏悶脾(受氣)」,足見江漢平原皮影的魅力。2012年7月,中央電視臺《遠方的家》北緯30度中國行走進仙桃,專題拍攝了沔陽皮影戲的紀錄片,並向海內外播出,極大的提升了沔陽皮影戲的知名度。
  • 非遺傳承:湘韻皮影-燈下的文化之旅
    舊時稱「影子戲」或者「燈影戲」,分為南北兩派。長沙皮影屬於南派皮影一支。千百年來在湘楚大地上,廣為傳頌。長沙皮影表演《雙富貴》選段一口敘說千古事,雙手對舞百萬兵。沒有現代電子科技的炫目,在這方寸之間的舞臺上,皮影戲透露出的是它獨有的一種古樸的魅力。何志明13歲開始學習皮影,從事皮影演藝工作有42年的時間了。
  • 中國文化之皮影戲,民間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
    為了緩解皇帝的相思之苦,一位大臣靈機一動,找了一位技藝高超的剪紙師傅,用布裁剪出妃子的樣子來,並且將其放在帷幕後,點上燈讓皇帝觀看,皇帝看到幕布上妃子的影子表現得惟妙惟肖,十分高興,重賞了大臣。自此皮影戲這種表演形式就流傳了下來。到了明清時期,皮影戲的發展達到了頂峰,甚至流傳到了海外影響十分深遠。
  • 皮影戲劇《封存的皮影寶盒》
    在那個山下的小鄉村平時的夜晚都是寧靜的,只有某些日子才會這麼熱鬧,平時夜空中的星辰只是微微的發著亮光,而在有戲的日子裡感覺夜空中的星星也跟著秦腔的曲調一閃一閃的配合著鄉下戲臺上的演出。這樣的演奏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而時代的變遷讓農村逐漸走入鄉鎮化,加上歷史上清末時期曾經有些政府怕群眾百姓夜裡聚眾鬧事,一度禁止了皮影戲的演出,有些甚至還大張旗鼓的抓捕這些皮影戲藝人,從此皮影戲一蹶不振,慢慢的走向了衰落。解放後國各地殘存的皮影戲班、藝人又開始重新活躍,從1955年起,先後組織了全國和省、市級的皮影戲匯演,並屢次派團出國訪問演出,進行文化藝術交流,頗有成果。
  • 千年皮影跳起「太空步」 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獲新生
    原標題:千年皮影跳起「太空步」 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獲新生參考消息網11月26日報導外媒稱,皮影戲在中國重獲新生。它表演的故事通常改編自歷史或民間傳說。由於在表演風格中加入了新元素,這種傳統的娛樂再次興起。
  • 燈影不息 牽戲人羅蘭秋:復活中國最美皮影——成都燈影
    羅蘭秋在自製的影窗上表演影戲。 羅蘭秋告訴封面新聞的記者,「其實(最高興的)還不是獲獎,而是可以演出了。」成都燈影終於不用躺在博物館裡做窗花,可以真正走出來,在當代觀眾面前展現它天下無雙之美。
  • 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
    新華社石家莊8月5日電 題:唐山皮影戲:方寸之間演繹人生百態新華社記者高博「遠看燈火照,近看像個廟,裡頭人馬喊,外面哈哈笑。」在河北唐山地區,流傳著這樣一條謎語。70歲的老藝人李建章是唐山灤州市張馬莊村人,他是灤州皮影劇團團長。李建章從小就是個「影膏藥」,只要聽說哪個村演皮影戲,他準追過去,跟在後面串村看。8歲起,李建章開始拿紙學皮影,一有時間找本影卷就學著唱。「那時候,皮影在我們這一帶農村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主要是耳濡目染。」李建章說。
  • 皮影戲的唱腔和表演形式,現在的皮影戲是什麼樣子的?
    在陝西,山西還有河南在寫地方的皮影戲的派系當中有十多中的唱腔,在演唱的時候也經常會用到和聲的,幫忙的還有就是鼻子哼氣的特別多的唱法,拖腔婉轉而且悠揚,讓人聽到之後感覺特別的舒服。但是在河北,北京,東北這些地方的皮影戲的唱法是來自己樂亭的調子,但是在各種不同的唱法的滋潤之下,有形成了特別多的派系。
  • 青海文化之旅:大通皮影戲社的春天
    明朝崇禎十七年,也就是1644年,皮影傳入青海大通,和當地民俗文化相結合,形成了獨樹一幟的「大通皮影」。周邦輝從小就喜歡皮影戲,22歲開始拜師學藝,20多年的努力追求,他已經成為大通皮影戲行當裡的佼佼者。他說,一臺戲的好壞,關鍵要靠大家的配合,擺動皮影道具,敲打鑼鼓,吹奏嗩吶,唱腔節奏,緊密銜接,才能為一個個皮影人物注入靈魂。
  • 遼寧盤錦皮影戲展演:弘揚傳統文化 傳承非遺文明
    這些皮影在幕後一步一跳,穩健準確;一舞一動,儘是神韻。以皮影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傳遞無限的歡樂,童話故事和寓言借這幕布上的清晰皮影歷歷呈現。演員們幕布後嫻熟的技能、幽默生動的表演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  在觀看演出過程中,孩子們屏氣凝神,目不轉睛,隨著劇情時而緊張,時而捧腹大笑。三場劇下來,孩子們直呼還沒有看夠。
  • 中國皮影出現在印尼博物館,原來各國都有皮影,樣子卻都不一樣!
    它們有著不同的藝術造型、材料製作和戲曲內容的表演形式,但追根溯源你總能發現各國皮影戲之間的連接與相似之處。在位於印尼首都雅加達的木偶戲博物館內收藏了來自世界各國的超過6000多個皮影與木偶。這是一座開放於1975的皮影戲主題的歷史博物館,它的建築是始建於1640年的荷蘭老教堂,位於雅加達老城中心,從建築到皮影都在講述著關於印尼與世界的古老的歷史。
  • 望奎皮影戲:弦掛極具特點 旋律流暢明快
    一、望奎皮影戲的演繹和發展(一)望奎皮影戲「江北派」影腔的由來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河北皮影藝人賴繼弓、韓福、齊忠孝等率箱由遼寧、熱河來望奎廂白後二井、正蘭三井落腳賣藝。(五)望奎皮影戲的藝術特徵望奎皮影戲的藝術特徵主要體現在影調、用字、演奏、表演四個方面。1.望奎皮影戲的影調:望奎皮影調屬「邊外」東北影腔,將河北影調與當地影調進行融合,創造出獨具望奎特色的兩合水影調,被譽為「江北派」代表。
  • 老黃和他的皮影人生
    □本報通訊員  孫 猛  在滑縣,皮影戲這門民間傳統藝術遠近聞名,作為當地皮影戲的唯一傳承人,黃浩然從13歲登臺演出到現在,皮影藝術已陪著他走過了半個多世紀。  老黃家住老店鎮耿範村,小時候村裡每次玩皮影,他都會聚精會神地觀看。回到家裡,自己再根據戲裡的人物形象,用硬紙板學著剪起了皮影。
  • 皮影戲皮影與動漫結合:從蕭條零落到朝氣蓬勃
    陸豐皮影是透明的,人物臉色紅潤,水袖輕盈。鍾哲平/攝陸豐市皮影劇團副團長、皮影藝人蔡錦鎮,他的父親蔡娘仔是著名皮影戲表演藝術家。鄭迅/攝陸豐皮影戲劇團是整個地方戲田野調查過程中令記者最為「耳目一新」的。嶄新的大樓、井井有條的管理、年輕時尚的工作人員,仿佛與「珍稀劇種」、「傳統民俗」之類的標籤掛不上鉤。誰曾想到,這裡曾經屋漏如注,黯無生機,藝人各奔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