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看中國:「開放的中國為世界帶來更多合作機遇」

2020-12-10 中國山東網

2020/12/7 11:55:44   來源:人民日報    

  連日來,外媒持續報導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關注中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等重大論斷和重要舉措,積極評價中國經濟穩步前行、不斷升級,認為中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將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大信心,為各國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世界經濟復甦具有積極意義」

  中國成功控制疫情,率先實現經濟復甦。法國經濟類報紙《論壇報》發表文章指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0.7%,工業生產、零售業和投資活動等實現迅速有力的回升。文章稱,「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對世界經濟復甦具有積極意義」。

  義大利「螞蟻」新聞網發表評論稱,中國在「十三五」期間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重視環境保護,推進節能減排,努力消除貧困,實現包容性增長。基於這些成果,中國確定了下一個五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該新聞網稱,中國發展以長期目標為導向,政策的連續性和確定性為投資者帶來信心。相信中國「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將繼續向前穩步發展,「中國構建新發展格局,有利於外企抓住源源不斷的發展機遇。」

  「中國的五年規劃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有效工具。多年來,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瑞士媒體《現金報》發表文章表示,中國在新發展階段更加注重經濟發展質量。

  《日本經濟新聞》報導了中國在電動汽車領域的快速發展。文章介紹說,特斯拉和寶馬將向歐洲出口在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中國本土企業的出口勢頭也在上升,燃料電池等相關企業不斷聚集,中國作為電動汽車強國的影響力將不斷增強。文章指出,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建立起領先的產業結構。中國不斷擴大電動汽車生產,也給很多日本企業帶來紅利,日本多家公司都紛紛強化了在中國市場的本土生產能力。

  「創新和數位化發展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建議》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稱,中國把科技創新放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位置,定下以科技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基調。

  日本《朝日新聞》刊文稱,中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推進人工智慧等前沿領域的技術研發。科技創新被視為增長的關鍵,人工智慧、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等均被列入國家重大科技項目。中國還將推進國家實驗室建設,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未來中國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特別強調要加快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汽車等行業。

  路透社報導,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生產指數增長10.1%,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2%,雲計算、大數據、數據中心、物聯網等業務收入快速增長。路透社指出,中國以5G為代表的新型信息基礎設施投資力度正在加大。中國累計開通5G基站超過69萬個,用戶超過1.6億。北京、上海、廣州、杭州等城市實現5G網絡城區連片覆蓋。

  根據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9月初發布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中國保持第十四位。日本《外交學者》網站刊文認為,隨著疫情得到控制和經濟加快恢復,「創新和數位化發展進一步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

  「中國發展成果將惠及世界」

  「開放的中國為世界帶來更多合作機遇,」南非主流媒體《星報》刊登了南非約翰尼斯堡大學非洲—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法索的觀點認為,通過參與共建「一帶一路」,非洲基礎設施水平得到很大提升。中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社會加速綠色轉型,非洲國家期待和中國展開更多綠色合作。

  法國《回聲報》發表文章指出,面對複雜的國際環境,中國堅持擴大內需,並在技術領域實現自主創新,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將為國際市場帶來利好。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中國各領域對外資變得更加開放。報導援引法國外貿銀行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艾麗西亞·加西亞·埃雷羅的觀點表示:「外國投資者對中國的投資熱情不減反增,表明中國是一個有吸引力的投資目的地。」

  印度《金融快報》認為,中國在疫情防控中的出色表現證明了自身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中的獨特地位。未來中國將繼續推動產業升級,發展新興產業,與世界建立更加緊密的聯繫,「中國發展成果將惠及世界」。該報還表示,中國將通過放寬外資市場準入、加快自貿區建設等方式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和世界各國共享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

  巴西《聖保羅州報》刊文指出,中國經濟活動迅速恢復,呈現出令人矚目的韌性,將為世界經濟發展做出貢獻。巴西「財富信息」網站援引專家觀點稱,中國擴大來自世界其他地區的原材料進口,如巴西大豆等,對世界經濟復甦產生積極作用。

  (本報北京、布魯塞爾、東京、巴黎、約翰尼斯堡、裡約熱內盧12月6日電 記者龔鳴、方瑩馨、劉軍國、劉玲玲、李瀅嫣、張遠南) 

1、凡本網專稿均屬於中國山東網所有,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中國山東網的作者姓名。

2、本網註明「來源:×××(非中國山東網)」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若作品內容涉及版權和其它問題,請聯繫我們,我們將在核實確認後儘快處理。

3、因使用中國山東網而導致任何意外、疏忽、合約毀壞、誹謗、版權或智慧財產權侵犯及其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等,中國山東網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

4、一切網民在進入中國山東網主頁及各層頁面時視為已經仔細閱讀過《網站聲明》並完全同意。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開放的中國為世界帶來更多合作機遇」——
    連日來,外媒持續報導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關注中國新發展階段、新發展理念和新發展格局等重大論斷和重要舉措,積極評價中國經濟穩步前行、不斷升級,認為中國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創造更具吸引力的投資和營商環境,將為世界經濟復甦注入更大信心
  • 王毅:中國將為世界各國帶來更廣闊發展機遇
    新華社莫斯科9月12日電(記者張驍 白雪騏)當地時間9月11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莫斯科同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共見記者時,就當前中國經濟形勢及中俄經濟合作介紹了有關看法。  王毅表示,今年上半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經濟社會運行穩步復甦,尤其是二季度經濟同比增長3.2%,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凸顯了中國經濟的強大韌性和旺盛活力。第三季度以來,中國經濟持續向好,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完成既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
  • 望海樓:中國包容性崛起給世界帶來機遇
    中國不會重蹈其他國家從事領土擴張的覆轍,這是由中國文明特性、歷史記憶、制度性質與國家戰略所決定,中國是世界和平的堅定維護者,而不是破壞者。中國崛起是共贏的,不打地緣博弈小算盤,而是為世界提供「一帶一路」這樣的平等互利合作的大平臺。中國不是國強必霸,而是國強好仁,不是要控制世界關鍵資源,而是要推動世界共同發展,不是要爭搶蛋糕,而是與世界各國共同做大蛋糕。
  • 加強國際能源合作 為世界創造更多機遇
    大會以「疫情常態化世界能源轉型發展新思路」為主題,聚焦能源信息化、數位化、低碳綠色轉型等熱點,全方位探討世界能源經濟復甦新機遇、新路徑。 中國貿促會原會長姜增偉在致辭中表示,中國作為全球第一大能源進口國,在全球能源領域裡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12月7日,海關總署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1—11月,我國共進口煤炭26482.6萬噸,同比下降10.8%。
  • 外交部:中國將為世界各國開展互利合作創造更多機遇
    來源:外交部網站有記者提問,昨天(15日),商務部公布數據顯示,中國實際使用外資連續8個月實現同比增長。多家外國媒體和機構認為中國經濟發展趨勢有利於世界經濟的復甦。請問中方對此有何評論?汪文斌表示,近一個時期,國際權威經濟機構普遍預測,中國將成為今年全球唯一實現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 各國車企保持信心:堅信開放和合作能獲得更多機遇、破解更多難題
    在特殊時期舉辦的本屆進博會,體現了中國同世界分享市場機遇、推動世界經濟復甦的真誠願望。經過3年發展,進博會讓展品變商品、讓展商變投資商,交流創意和理念,聯通中國和世界,成為國際採購、投資促進、人文交流、開放合作的四大平臺,成為全球共享的國際公共產品。進博會開幕式上,展商們聆聽了習近平主席以視頻方式發表的主旨講話後,都備受鼓舞、欣奮不已。
  • 花旗中國林鈺華:金融開放將為花旗在華發展帶來更大機遇
    林鈺華金融市場開放帶來更大機遇在2018年的博鰲論壇上,我國公布11條金融開放措施;去年7月份,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又推出11條金融業對外開放措施。在林鈺華看來,金融市場的開放對花旗在華發展是非常好的消息。「在開放的環境下花旗中國的業務有多方面得益。比如金融市場的開放會吸引更多外國資金來中國投資,花旗中國的銀行間債券結算代理業務以及作為『債券通』報價銀行的業務都有所獲益。我們也在評估一些新的業務機會,比如本地基金託管和期貨業務,都是我們比較感興趣的。」
  • 中國擴大開放,世界經濟正能量更強
    路透社、CNN等外媒報導稱,「其他國家已經從中國的經濟增長中受益」「中國外貿進出口數據為展望疫情後的未來提供了支撐」。一筆筆外貿訂單,一組組合作夥伴,一個個外資項目,勾勒出中國開放型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輪廓。
  • 開放帶來進步 合作才能共贏
    慶祝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舉辦第三屆進博會、籤署《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這諸多舉措向世界展現,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中國正在構建的新發展格局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更加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中國致力於同世界共享機遇,為世界經濟復甦作出更大貢獻。「太古對中國經濟充滿信心,我們也將繼續在中國進行投資。」
  • 「我們期待與中國有更多合作」
    不久前閉幕的博鰲亞洲論壇2018年年會依然是大家關注的焦點,中國方案、中國作用、「一帶一路」倡議等更是大家熱議的話題。  沙特基礎工業公司副總裁兼北亞區總裁李雷認為,習近平主席的演講讓人振奮,「我們期待與中國有更多合作」。李雷的話道出了眾多與會嘉賓的心聲。
  • 海外看中國
    奧地利各界普遍認為,舉辦進博會是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的信號,本屆進博會為中奧和中歐合作都帶來了更大機遇。,展現出中國對外開放的姿態,將為世界經濟注入新的動力。 PMI,製造業,經濟復甦 2020-11-02 14:57:41 俄羅斯高度重視並積極參與進博會,視其為與中國企業進行有效溝通、建立信任關係以及開展務實合作的重要機遇。
  • 同世界真誠分享中國市場機遇——在進博會上感受開放合作魅力
    習近平主席在第三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提出:「我們要致力於推進合作共贏的共同開放」「我們要致力於推進合作共擔的共同開放」「我們要致力於推進合作共治的共同開放」。行走在第三屆進博會各個場館,目睹精彩的展品和爆棚的人氣,真切地感受到開放合作的魅力。
  • 中國與世界互動中的新機遇、新挑戰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但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這就要求我們要善於在危機中育先機、於變局中開新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  中國與世界關係進入新階段後面對的機遇和挑戰  1.中國在新階段面臨的機遇  第一,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戰略機遇。
  • 中國兩會為中韓經濟合作提供機遇——訪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學部...
    作為中國的近鄰,韓國高度關注中國兩會。韓國專家學者怎麼看待兩會、關注點是什麼、如何促進中韓兩國合作等話題,是韓國從自身視角看兩會的焦點。  韓國外國語大學國際學部部長黃載皓認為,此次兩會的召開將給中國帶來一系列新變化,同時也為中國的對外交往創造新機遇。
  • ...更加主動地深化對外合作,為世界經濟復甦發展創造更多機遇和...
    2020-11-19 16:26:55來源:FX168 【IMF預測中國人均GDP四年後將再次翻番,外交部回應】趙立堅指出,中國經濟企穩回升,對世界經濟無疑是利好消息,有利於為世界經濟復甦增添新動能。
  • 讀報|光明日報關注進博會:續寫開放新樂章,世界迎來新機遇
    「上海擴大開放100條」的出臺,以更大力度的開放合作提升上海國際金融中心能級,構築更加開放的現代服務業和先進位造業體系,打造司法保護和行政保護協同的智慧財產權保護高地,營造國際化、法治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一系列措施創造了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格局,向世界宣告了上海堅持對外開放的堅定決心。
  • 「改革開放對中國和世界都有特殊意義」
    我深信中國經濟將繼續保持高速發展。中國經濟如此龐大,以至於1%的增長都是一個巨大數字。我相信,中國經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進程,改革開放對中國和世界都有特殊意義。   我們為俄中關係發展的積極勢頭感到高興。2018年和2019年是俄中地方合作交流年。聖彼得堡國際經濟論壇、東方經濟論壇、博鰲亞洲論壇和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等國際盛會為兩國開展合作提供了良好平臺。
  • 外媒關注世界政要恭賀中國農曆新年
    參考消息網1月24日報導 外媒稱,法、德兩國領導人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向中國人民和政府恭賀農曆新年,並呼籲加強與中國的關係。拉美社23日報導,德國總理默克爾利用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通話的契機送上新年問候,表示兩國未來將進行更多的合作與投資。法國總統馬克龍也表達了同樣的立場。
  • 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黃金十年」為世界匯聚更多開放能量
    自全面建成以來,中國和東協攜手合作,乘和平與發展的大勢而上,開創了合作的「黃金十年」,雙邊在貨物、服務貿易高速增長,產業鏈、價值鏈深度融合,自貿區取得了一系列標誌性成果,為世界匯聚更多開放能量。  經貿往來加強 共促區域繁榮  2003年,中國與東協建立戰略夥伴關係,17年來雙邊合作已成為亞太地區成功合作的重要典範。
  • 英國人問中國大使:這場疫情帶來的最大機遇是什麼?
    劉曉明:我認為最大的機遇就是,這次抗疫充分顯示中國是一個負責任大國。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說,中國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中國付出了巨大代價,也為世界其他國家爭取了時間。我們一直堅信,中國不是在孤軍奮戰,其他國家始終與我們站在一起。中國不僅盡最大努力在國內控制疫情,而且積極與國際社會合作抗疫。我們積極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世衛組織向中國派遣了專家團隊,撰寫了有說服力的報告,這份報告不僅讚揚了中國的抗疫舉措,也為世界共同抗疫提出了建議。中國採取公開、透明的方式,與國際社會分享病毒基因序列、病源信息以及治癒病例的經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