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2020-12-12 抱膝先生

「心都子他日與盂孫陽偕入,而問曰」,另外一天,這位心都子同這位孟同學兩個一齊進來問楊朱。「昔有昆弟三人」,這個人會問問題,問得好,這就是禪宗了。他不問楊朱為什麼不高興,他說從前有兄弟三個人,「遊齊魯之間」,在齊魯之間遊學,當時齊國與魯國文化最高。「同師而學」,在同一個老師那裡求學。「進仁義之道而歸」,學什麼呢?這三兄弟就學儒家的仁義。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楊朱對於仁義的解釋,由這個解釋再看《論語》,再看孔孟的書裡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這三兄弟畢業了,回來了,父親問,你們在老師那裡學仁義,什麼叫仁義?

「伯曰」,大哥講,「仁義使我愛身而後名」,這是道家解釋儒家的仁義最正確的,說仁義之道,真懂了仁義,第一要愛惜自己。不是自私啊!是愛惜自己人格的建立,人品學問的養成,不要貪圖外面的虛名,自己學問沒有成就,道德修養沒有好,只有外面知名度,那是假的,不是仁義之道。所以大哥的了解,生命最重要是建立自己的人格,完成自己的人品,外面的名望、知名度有沒有不重要,那是假的,是虛名。這是我所了解的仁義,他向父親這樣報告。

「仲曰」,老二說,「仁義使我殺身以成名」,懂了仁義的人要做忠臣,「殺身」,就是必要的時候這一條命可以不要,要在歷史上留萬世清高之名。這是第二種了解。

「叔曰」,最小的這個弟弟說,「仁義使我身名並全」,我所了解的仁義,一個人真懂了學問,懂了仁義,自己本身也站得起來,在歷史上、社會上也留名,這就是仁義之道。

你看三個親兄弟同一個老師,所學的東西、成就三個人完全不同,對於仁義的了解都不同,這就是教育。一娘生九子,九子各不同。所以教育這個東西很難說,都在一代一代變樣。所以禪宗講「見過於師,方堪傳授」,陳義雖然很高,卻是真理。要找到一個可以教的學生,見解要比老師高的才有資格,一點就透,才會發揚光大;否則帆布袋變草袋,一代不如一代,那是當然的。現在全世界文化,像你們在座的,找些中學生來看看,你們已經看不上眼了。

相關焦點

  •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解釋
    何為仁義禮智信,現代應該如何理解根據大中論孟,仁義禮智信有很多擴大版本的解釋,當然如果要問本來的意義的話,儒家其實是人乘宗教,仁對應不殺生,義對應不偷盜,禮對應不邪淫,智對應不飲酒,信對應不妄語。這就是其本來意義。這就是佛法的投人五戒。
  • 南懷瑾:大道廢有仁義
    【南懷瑾《觀無量壽經大意》連載】在進入經文前,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釋迦牟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有許多雷同之處。從三藏十二部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少印度當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事例。
  • 『南懷瑾』為什麼孔子孟子提倡孝道、仁義?佛家的慈悲與其有關嗎?
    儒家則說,對啊,你們的慈悲是真好,但不及我們的仁義實際,兩個觀點不同而起爭論。4、這個儒家的人說:我問你,釋迦牟尼和孔子兩人的媽媽都掉到河裡去了,你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跳下河去先救誰的媽媽?如果先救孔子的媽媽,那是不孝,還能夠當佛嗎?如果先救自己的媽媽,後救孔子的媽媽,你那個慈悲就有親疏先後了。
  • 南懷瑾的水平如何?李敖評價很犀利,不及朱清時厚道實誠
    他,就是中國當代文化學術界裡最具傳奇色彩,曾任過臺灣政治大學、輔仁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教授的南懷瑾先生。南懷瑾先生那麼,南懷瑾先生作為海內外享有盛譽的學者、詩人、哲學家、教育家、中國文化傳播的大師級人物,為什麼會遭到那麼多質疑與批評?也就是說,他的水平到底如何呢?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如有一件事,對學生說,你不行,而他聽了這句話,就非行不可,這是刺激他,把他激憤起來。「啟」就是發,在啟發之前,先使他發憤,然後再進一步啟發他。這種教育方式,有一個很好的例子:相傳清代名將年羹堯,是漢軍鑲黃旗子弟,幼時非常頑劣,他父親前後為他請了好幾個老師,都被他打跑了。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因為我每天穿長衫,有一位同學就說,臺灣也只有兩位先生穿長衫,一是李敖,一是南懷瑾。李敖的書,也是略翻過數頁,就非常反感。過些天正好在萬聖書園看到南懷瑾的書,信手一翻,就知道這是一個妄人。羊城晚報:有資料稱,1976年,根據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受到狂熱追捧,到1988年時已再版高達18次之多;1990年,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等南懷瑾著作引進大陸,同樣掀起「南懷瑾熱」。徐晉如:《論語別裁》被淺俗不學之輩吹捧,這能說明什麼呢?只能說明南懷瑾命好,碰上一個文化墮落無底的時代罷了。南懷瑾能熱得過東京熱嗎?能說東京熱的出品是電影經典麼?
  • 南懷瑾: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不過,滿天下都是小人,也就單純了,麻煩的是,始終還有小人與君子的分野存在,這就很難辦了。那麼,要如何才能做到仁呢?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上面曾經講到過,真正「仁」道的人,一定能愛人,不會討厭人。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臺灣的艱難歲月1949年到臺灣的南懷瑾31歲,他面對的第一要務是生存。起初南懷瑾和溫州同鄉一同做船運生意,因貨船失火,投資血本無歸。後來南懷瑾也會說起這段窘迫時光,不過幾句就帶過了。關於執教問題,臺灣老古文化出版社總編輯、隨南懷瑾30餘年的劉雨虹女士回憶了一個細節,1971年南懷瑾受聘於臺灣輔仁大學,正式開設了《易經》課程,可是課只開了一年,南懷瑾就主動停止了,劉雨虹不理解,後來是南懷瑾自己解釋,他的課程太受學生歡迎,教室裡是滿的,窗外還站了人,這就與一些老師的課形成了強烈對比,「為了避免造成別人的不愉快和難過,自己應該急流勇退,以免他日遭忌,反而不妥」。
  • 作品暢銷30年,晚年被人說成是江湖騙子,南懷瑾走的到底有多遠
    這種體系完全是在打通了儒釋道三種學問之後,那種無限的通透和豁達,那種信手拈來皆是學問的從容,南懷瑾也正是因為這種信手拈來的風格,給自己惹了不少麻煩,但這也是南懷瑾真正的魅力所在。這個倒不是說市面上南懷瑾的書都是假冒的,而是目前市面上印著南懷瑾名字的書,全部都是南懷瑾大師幾十年演講的記錄而成。之所以會給人一種東拉西扯不嚴謹的感覺,根本原因就在於,這本身就是面對大眾的一種講座,就是要講的口語化一點,邏輯上也無法那麼嚴密。
  • 歸納造句和解釋_歸納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洪深《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這裡儘可能的簡單化,歸納為容易把握容易記住容易實踐的六件事。」,葉紫《楊七公公過年》:「然後再把一年中辛辛苦苦的結果:——百十捆稻草都歸納起來,統統堆到小船上面。」] 邏輯學術語。一種由許多具體事實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方法,與「演繹」法相對。
  • 歸納造句和解釋_歸納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歸納(guī nà)。近義詞有:綜合,概括,總結。反義詞有:演繹,分析。加入。[張謇《致內閣書》:「今為滿計,為漢計,為蒙、藏、回計,無不以歸納共和為福利。」]歸併;收攏。[洪深《戲的念詞與詩的朗誦》:「這裡儘可能的簡單化,歸納為容易把握容易記住容易實踐的六件事。」
  • 南懷瑾:李敖稱他騙子,朱清時尊為大師,其人如何評說?
    然而,「名滿天下,謗亦隨之」,隨著南懷瑾的聲名越來越顯,粉絲越來越多,責罵聲也從書齋裡、茶飯後、江湖上飄然而來。那麼,為什麼會有這些刺耳的異聲怪語?南懷瑾其人究竟如何評說?一生奇特,縱橫雜家,天賦異稟的學問傳奇南懷瑾一生閱歷之豐富,經歷之奇特,少有可比。
  • 南懷瑾:人,這三個基本錯誤不能犯,可惜太多看不透
    文|新咖醉文化很多人都說南懷瑾是中國最後一位大師,雖然這樣的話聽起來有些言過其實,但是如果是加上「民國」兩個字的話,那也是尚可的。南懷瑾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造詣是非常精深的,不單單是對於儒家經典,在佛教領域上更是有著自己的一套研究成果。學問上精深的人,不止是行走的書櫥,更多的還是對於人性和社會的感悟,特別是南懷瑾這樣「儒釋道」三家融會貫通的大學問家,他平常對於世人的指點,透露這的不僅僅是近百年的人生經歷,還有在浩如煙海的典籍中,所提煉出來的人生道理。
  • 南懷瑾:要想讀懂老子,先讀透這八個字
    但是只用這三種德行來宣導教化人民,還是不夠的。老子的精神,不是如後代所說的反對仁義、反對 孝慈。而千古以來,註解老子的學者專家,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困於老子的語 言文字,沒有聽出弦外之音,把老子誤解得太厲害、太離譜了。實際上老子、孔子 都是同一精神,表達方式不同而已。老子對春秋時代社會的批評,是要「絕聖棄智」。
  • 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
    中年男子向記者解釋,大學堂因為地處偏僻,經常有不速之客闖入。或有好事者進來探險,或者乾脆翻牆而入,偷走院內的竹筍和桃子。學堂不勝其擾,因此工作人員都格外警惕。平時學堂大門緊閉,外面的人要進門必須有「內應」。
  • 什麼是真正的「仁義」?看看老子如何解讀這兩個字
    老子認為,德不是仁義禮智,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大德慈、儉、不敢為天下先,育德的目的是為了修身與治國,育德的方法是無為而無以為。儒家把仁義禮智作為德目,最高的德就是仁。可是在老子認為,仁義禮智並不是德,老子甚至是反仁義,反禮智。
  • 南懷瑾老師:打坐時身體搖動如何對治(自發功的原理)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呢??如果你說它要搖,我作不了主,那你又何必修行呢?修行人應作得了主才是,境界一觀好止住,哪還有什麼受蘊之感呢?受蘊沒有啦!即止即觀,即觀即定。「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你們現在自己觀照看看,腿都坐得差不多了,有些人本來滿定的,現在是定的反面,難受到不得不搖動。坐久了不舒服,甚之,煩躁不安,這是受陰在作怪。「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能嗎?
  • 南懷瑾:人生之中遇事就要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才能不斷前進
    順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心中的苦惱也是越來越多,筆者也是深有體會;所以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篇深度的好文,看南懷瑾老先生是如何破除心中的困擾。南懷瑾先生作為中國的近代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他是一位通才,精通佛理,深諳道家智慧,行的也是儒家濟世為懷之道!南老先生一生都在追求古時聖賢的智慧,因此對於人生有深刻的體悟!南懷瑾先生說:中國人修行的最高境界,無非是這九個字!
  • 南懷瑾:下品薄情,中品多情,上品健忘
    離家出走多年的經歷為他的思想提供了搖籃,人世間的冷暖在他心中自有一桿秤,所以他才會對"愛"有深刻的理解,"薄情、有情、無情"也許就是南懷瑾這一生所見、所思。當舊有的社會風氣普遍蔓延,傳統文化充滿糟粕時,南懷瑾自始至終堅持自力更生,倡導創新復古。在他逝世時,溫家寶總理也表示了深切的哀悼。
  • 北京福音教會高真牧師證道: 靠著基督結滿仁義的果子(上)
    非常愛阿利的小英為了成全自己的男朋友,就出賣自己的肉體換來了錢給了阿利,不知內情的阿利拿著東拼西湊並小英用肉體換來的這5萬塊錢買了一輛夢寐以求的計程車開始做起來新的生意。而王喜也從計程車主那得到了回扣。可是,不久之後阿利偶然機會知道了小英所做的事,就打了小英。小英覺得自己很冤枉「我很冤啊,我這麼做全都是為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