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大道廢有仁義

2020-12-18 西天谷

【南懷瑾《觀無量壽經大意》連載】

在進入經文前,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釋迦牟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有許多雷同之處。從三藏十二部的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不少印度當時「臣弒其君,子弒其父」的事例。對於這個時代問題,釋迦牟尼和孔子不約而同地主張要以教化來對治,所不同的是釋迦牟尼比孔子更重於人心的轉化,而且對這萬惡之源,也是眾善之本的心作了一番更深入更徹底的探討。因此佛家除了有五戒、十善等(相當於儒家的禮和人倫規範的禮儀)勸告,主要精神還是在於心地法門的揭示。為了了此心事,為了善用心力,因而不厭其詳地演出天台止觀、密宗觀想、禪宗參禪、淨土念佛等多門方便。這本經就從一個「子不子」的事端而引申到十六種觀想的解脫法門。

說到這裡,不期然又想起了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現在且看正文。

耆闍崛山也就是釋迦拈花微笑的靈山,當時參加此盛會的除了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以外,還有三萬兩千位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為此會的首座。從釋迦牟尼一向隨機施教的教育態度看來,這部《觀無量壽經》是以大乘為主。但是許多學佛的都往往把淨土宗看成愚夫愚婦的玩意,真使人啼笑皆非。

據說有位誨人不倦的老師,別具隻眼,多生以前就看上釋迦牟尼,料準他異日必有所成,因此生生追隨釋迦牟尼的左右,專門和他作對,以「餓其體膚,勞其筋骨,苦其心志」。在釋迦牟尼成佛的這一生,這位偉大的老師扮演了他的堂弟調達——提婆達多這個角色。

印度當時有個大國叫王舍,王舍國的一位太子阿闍世和調達私交甚篤。這位太子聽了調達的唆使,把王舍國的國王頻婆娑羅,也就是他自己的父親幽禁在七重密室裡,不準任何臣子前往探視。王后韋提希和國王二人伉儷情深,每次會面時先洗過澡,拿酥蜜和(麥 少)塗在身上,同時把葡萄汁藏在裝飾品裡偷偷帶去給國王。國王吃飽後漱了口,感慨萬千地向著耆闍崛山,對世尊遙致禮敬:「世尊,您那神通第一的徒弟大目犍連是我的親戚,請您讓他發發慈悲,來傳我八關齋戒。」

目犍連即時運展了神足通,一眨眼功夫就到了國王的禁室,傳授八關齋戒,釋迦牟尼同時派遣富樓那為國王說法,如此經過了三個星期,國王吃了(麥 少)蜜,又聽了難得一聞的佛法,因此氣色和潤,精神舒暢。

過了些時,阿闍世王問看門的侍衛:「父王現在還活著嗎?」侍衛說:「王太后身塗(麥 少)蜜,瓔珞盛漿,供上王食用。目連、富樓那從空而降為王說法,我們無法阻擋。」

阿闍世一聽大怒:「母親竟與賊王為伍,當然也是賊黨,沙門更是可惡,幻惑咒術使此惡王多日不死。」於是拔劍而起,想殺害他的母親,此時幸而有月光和耆婆兩位聰明多智的臣子同時對王作禮:「大王,我看婆羅門教的《吠陀經》上記載,從劫初以來許多惡王為了貪求國位,殺害了自己的父王,這種事例有一萬八千多件。卻從來沒聽說過無道而殺害了自己的母親。大王如今要做這種傷天害理之事,是粗暴賤民的行為,有損我們貴族名聲,臣等實在不忍預聞,我們只好就此求去了。」兩位大臣說罷,以手按劍行禮而退。阿闍世驚怖惶懼地對耆婆說:「你不顧我了嗎?」耆婆說:「大王,千萬不要殺害您的母親。」阿闍世聽了,即刻懺悔求援,收起寶劍,不再殺害他的母親。對內官下令:「將王太后閉置深宮,不準出來。」

韋提希被關在深宮,滿心憂愁,形神憔悴地向耆闍崛山對佛作禮:「如來世尊,從前每逢我煩憂時,您總是差遣阿難來慰問我,如今我遭此厄難,無法親見您的德容,希望您能派遣目連和阿難來看看我。」祝禱完畢,淚下如雨,遙遙向佛作禮。頭還沒抬起,世尊在耆闍崛山已經知道了韋提希所動的心念,隨時差遣大目犍連和阿難乘空而往。世尊也同時從耆闍崛山消逝,出現於深宮中。

韋提希禮拜完畢抬起頭,看見世尊坐在百寶蓮花中,身放紫金色光,目連侍於左,阿難侍於右;釋梵護世諸天在虛空中普雨天花以為供養。韋提希一見世尊就取下寶珠等裝飾,五體投地悲泣道:「世尊,我前世造了什麼罪業,生下了這麼個不肖的兒子!世尊,又為什麼因緣竟和提婆達多牽扯上關係?希望世尊為我解說消除煩惱的大道,我如今只想求道,再不希罕這閻浮提濁惡世界的一切虛榮。在這世界上,到處充滿了地獄、餓鬼、畜生等不善之類的行為,但願我未來聽不到惡聲,看不到惡人。我現在向您頂禮,衷心懺悔,希望您能讓我看到清淨佛土。」

世尊從眉間放出金色光輝,普照十方無量世界,而後金光返至佛頂,化為金臺,廣大如須彌山,十方諸佛淨妙國土都普遍呈現其中。

眉間放光屬報身神通;頭頂放光屬法身神通;唇嘴放光屬化身神通。

從眉間放光還至頭頂,這是工夫境界,也可以說是自性功能;就密意而言,這些神通是生理功能的發揮,只要我們身上的業力轉化,就可變化自如。中國的道家也早有「人身為一小宇宙」的看法。

相關焦點

  • 大道廢有仁義|《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18)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
  • 南懷瑾: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
    「進仁義之道而歸」,學什麼呢?這三兄弟就學儒家的仁義。你看啊!下面是道家楊朱對於仁義的解釋,由這個解釋再看《論語》,再看孔孟的書裡如何解釋仁義,歸納起來是這三種。「其父曰:仁義之道若何」,這三兄弟畢業了,回來了,父親問,你們在老師那裡學仁義,什麼叫仁義?
  • 2020-2026年中國廢有色金屬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
    我國主要再生資源類別回收值(億元)  《2020-2026年中國廢有色金屬行業現狀調研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對廢有色金屬市場的分析由大入小,從宏觀到微觀,以數據為基礎,深入的分析了廢有色金屬行業在市場中的定位、廢有色金屬行業發展現狀、廢有色金屬市場動態、廢有色金屬重點企業經營狀況、廢有色金屬相關政策以及廢有色金屬產業鏈影響等。
  • 南師百問:為什麼有人尊崇南懷瑾為國學大師,有人則持相反態度?
    世間須大道,何只羨車行。要知道南懷瑾老師,並不欠我們世人什麼東西啊!人間需大道,這個大道又是什麼東西呢?淵回認為,這條大道就是南懷瑾老師走過的道路,就是我們後來人也要跟著走過去的那條大道,那條通往人內心之深處的道路。篇幅有限,時間有限,這期的南師百問,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 南懷瑾解讀《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南懷瑾解讀《論語》:弟子們的學費問題南懷瑾解讀《論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南懷瑾解讀《論語》:夢中的憂樂南懷瑾解讀《論語》:一肩挑盡古今愁南懷瑾解讀《論語》:此事古難全南懷瑾解讀《論語》:孔子與南子的「緋聞」南懷瑾解讀《論語
  • 南懷瑾:我把人生最高境界總結為三句話,若能看透其中,漸入佳境
    此為南懷瑾闡釋的人生最高境界;南懷瑾,中國文化國學大師、佛學師,常為眾人傳授佛學,修身養身之道。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一個完整的人,須有心、骨、表組成;也就是說,佛為心,道為骨,儒為表,三教合一,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
  • 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
    【宣化上人般若語庫之道德救國】 第三單元.四維八德改造世界 14.大道廢,有仁義宣化上人◎一九八二年六月五日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當大道沒有了,才講仁義;若有大道時,仁義一點也顯不出,因為仁義皆在道德中包括著。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只有當社會秩序大亂、大道缺失、仁義泯滅的時候,人們才會由於缺乏這些東西而大加倡導。從古至今,仁義、智慧、孝慈等都是為人們所推崇的。而孔子的最高理想是「仁義」,「仁」已經成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和價值取向。然而,老子卻創造性地指出,人世間的大道被人為地廢棄了,人們才會制定禮儀,並以此來規範人們的行為,區別貴賤,結果原本沒有的虛偽和姦詐也隨之而來。
  • 當代青年自省錄:忠孝仁義 莫掛嘴邊
    前言關於忠孝仁義,老子曾說過一句讓很多人費解的觀點:「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本文著重來探討下忠孝仁義為何伴生邪惡,以及幾個大義滅親的跌宕小故事。(翻譯過來就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就盛行了;家族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有忠臣產生)很多人讀這節會覺得莫名其妙。忠孝仁義難道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嗎?
  • 南懷瑾:哪怕是信佛之人,也不一定真正明白
    著名的佛學家南懷瑾先生就對「什麼是佛」有自己的見解。南懷瑾先生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國學大師和佛學大師,從小就熟讀各種經典,在佛學上的造詣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先生認為:「信佛的人,也不一定明白什麼是佛。」南懷瑾先生在認真研究了佛學經典後得出,佛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 南懷瑾的傳奇與《論語別裁》
    目前市面上影響比較大的講述《論語》的書裡,南懷瑾的《論語別裁》有著人驚嘆的銷量。1976年5月,南懷瑾演講輯錄的《論語別裁》在臺灣出版,到1988年已經再版18次。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將《論語別裁》引進大陸是1990年,並沒有預想到海峽這邊也會迅速掀起「南懷瑾熱」。正值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讓我們再次來回顧這位先賢的傳奇一生與他的經典之作。
  • 南懷瑾:什麼是「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不提各界對他的爭議和評價,只就南懷瑾說的話、寫的書來看,我認為還是有很多道理、對人們有很多價值的。比如,南懷瑾對現代快節奏、電子式生活的批評。在教弟子靜坐的時候,他說眼睛應該是半睜半閉,但現代人這個用眼太厲害、太過度了,所以可以閉著眼靜坐。
  • 南懷瑾的故鄉情
    南懷瑾先生對此頗為感慨,他說:「人,畢竟就是那麼平凡。多少宗教上的大師,都受到得道還鄉的苦果。」得道還鄉也是南懷瑾先生一生的抉擇。他學道於四方,卻念念不忘「我是溫州府樂清縣人」,總是不厭其煩對眾人講解「你們知道嗎,我們家鄉樂清的』樂』,是個多音字,不止有4種讀音」。他為家鄉發展奔波,幹成了籌建金溫鐵路等大事。
  • 『南懷瑾』為什麼孔子孟子提倡孝道、仁義?佛家的慈悲與其有關嗎?
    儒家則說,對啊,你們的慈悲是真好,但不及我們的仁義實際,兩個觀點不同而起爭論。4、這個儒家的人說:我問你,釋迦牟尼和孔子兩人的媽媽都掉到河裡去了,你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跳下河去先救誰的媽媽?如果先救孔子的媽媽,那是不孝,還能夠當佛嗎?如果先救自己的媽媽,後救孔子的媽媽,你那個慈悲就有親疏先後了。
  • 徐晉如:南懷瑾的錯謬「罄竹難書」
    [摘要]南懷瑾在深圳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徐晉如眼中「文言閱讀能力連初中生都不如」,《論語別裁》可謂「錯誤萬出」,尊南懷瑾為南師的必系文盲。尤其是南懷瑾的書,錯謬荒悖滿篇,真稱得上是「滿紙荒唐言」,如果誰還花時間去讀,那可真是笨伯了。只需要略翻一翻,就知道其人其書,毫無價值。我最早知道南懷瑾,是在剛從清華轉學到北大的時候。因為我每天穿長衫,有一位同學就說,臺灣也只有兩位先生穿長衫,一是李敖,一是南懷瑾。李敖的書,也是略翻過數頁,就非常反感。過些天正好在萬聖書園看到南懷瑾的書,信手一翻,就知道這是一個妄人。
  • 南懷瑾巨額著作權糾紛案「逆轉」
    2012年9月,著名文化學者南懷瑾先生在蘇州逝世,享年95歲。南懷瑾精通易經、國學和佛學,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傳播者,在兩岸影響巨大,生前著有《論語別裁》等70餘部作品。然而,在其逝世兩年後,南懷瑾的家人與南懷瑾生前一手創辦的老古公司、出版社等卻因巨額版權費而對簿公堂。
  • 南懷瑾的太湖大學堂
    南懷瑾講《黃帝內經》,是應上海綠谷中醫藥集團總裁呂松濤和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朱清時遊說邀請;講經濟問題,則是銀監會主席劉明康親自聯繫,「海航」董事長陳峰從中介紹。  陳峰是南懷瑾的弟子,南懷瑾稱其是「我的幾位『言聽計從』的朋友學生裡頭的一位」。  南懷瑾學生遍及世界,有些比他年長,有些已經是各自領域的頭面人物,但仍對他畢恭畢敬,謹守弟子之禮。
  • 南懷瑾:下品薄情,中品多情,上品健忘
    學者南懷瑾把人間的感情分為三等:下品薄情,中品多情,上品健忘。引起無數人的警惕。南懷瑾在這個世界上,堪稱奇蹟,從小就和普通人不同。1931年,南懷瑾13歲時,參加小學畢業考試,回家自學。父親給他找了一位對他日後人生影響很大的名師葉恭樹。
  • 佛系爸爸南懷瑾的家庭教育
    我們來先看看佛系爸爸南懷瑾的人生南懷瑾出生於浙江溫州,1931年,13歲的南懷瑾小學畢業考試倒數第一,只得到肄業證書;南懷瑾不肯去當學徒,只好在家自修,自修的三年裡,父親還給南懷瑾請過博古通今的老師葉公恕
  • 南懷瑾從小就體弱多病,書櫃裡全是中藥提煉劑,吃藥比吃飯還多
    跟隨葉公恕學習後,南懷瑾的知識水平一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自小便體弱多病的他,身體狀況卻是越來越差了。早年南懷瑾父親南仰周便建議他去習武,於是南懷瑾離開了溫州,隻身一人來到了杭州,通過浙江國術館的入門考試並正式成為了這裡的一名學生。抗戰爆發後,南懷瑾已經從浙江國術館學成畢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