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廢有仁義|《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18)

2021-02-18 秦風長歌

大道廢有仁義

 

大道廢,有仁義。

 

上一章講,得道聖王治理天下,效法大道,施不言之教,行無為之治,便可天下太平,百姓生生不息,怡然自得。

 

本章接上一章,從反面闡明,如果不以「道」治天下,又會怎麼樣呢?

 

君王不再效法大道來治理天下,則天下失道。

 

後世對「道」有一種比較常見的誤解,認為「道」生化萬物,並充斥著萬物,無處不在,所以一切事物反過來也都是「道」的體現,一切行為也都是「道」的運用,什麼都是「道」,人無論做什麼也都合乎「道」。

 

這是一種比較庸常流俗的謬誤之見:以妄為常。後世所謂的多少多少教合一,什麼什麼教同源,又是無論啥啥的都是「道」,無不是以妄為常的失道離道之妄語。

 

前面章節中,《道德經》已經說過,「不知常,妄作兇」,判斷一個人的所作所為是不是合乎大道是有標準的,不是隨便怎麼胡來都是「道」。這個標準,就是「知常不妄」。

 

這個「常」,就是天道永恆。人的所作所為合乎天道,則為得道。不合乎天道,就是失道。失道,始於「以人害天」。

 

「以人害天」是怎麼發生的呢?人有言為信,以信為常,則大偽出。

 

華夏文明的一個最根本的特徵是以天為錨、為判準。世界上的其他文明,則沒有超越人類自身的更高錨定和判準,他們是以人言為標準,故有以信稱義之理。

 

以人言為標準,就比較麻煩了。大家都是人,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到底誰說的才對呢?於是就陷入無窮的紛爭和欺詐:我是唯一的神,我是唯一的先知,我是自修自證的佛菩薩。

 

這些人,都自吹自擂自己的思想才是對的,其他的人都不對。邏輯上,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宣傳推廣自己,在合法性上,並無高下。這是一條由宗教瘋子帶領那些喪失了「天道」這個文明終極錨定的文化群氓們,走向蒙昧和心智黑暗的路。

 

《道德經》認為,上面那些以偽起詐的人都是在胡說八道。只要是人口說出來的,都不是「道」,所以聖人行不言之教。

 

既然「以人害天」這種事已經發生了,該怎麼辦呢?這時候,華夏文明裡的儒家思想,應運而出。儒家認為,既然每個人都說自己是對的,別人是錯的,這樣一直爭鬥下去,影響社會正常運轉和秩序啊。

 

為了生活還能繼續,我們還是要和諧、中庸、仁愛,體現和諧、中庸、 仁愛思想的,就是仁義。儒家給失去天道之錨和判準的社會,又重新找到了一個新的錨定和判準:仁義。仁,即不要傷害別人;義,即不要做不正當的事。

 

雖然所有的人都在因信稱義,以信起偽,以偽起詐,但只要還有這兩個最低的底線存在,不管大家怎麼喜歡胡說八道,至少社會秩序還不至於崩潰,大家還能快樂地群居下去。

 

這就是「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先有以人害天,接著以言稱信,繼而以信稱義,再有以信起偽,最後以偽起詐。這就是大道崩廢后的人類文化-思想-社會構型演變的路線圖。

 

智慧是怎麼來的呢?《道德經》認為,人類的智慧,只是人類的發明,並非宇宙中到處長滿的東西,不是人類從宇宙上面摳下來的。

 

人類從先天自明的公理出發,演繹出各種符號體系和思想文化體系。這些公理,作為最基本的前提的前提,它們真的是「真理」嗎? 

 

《道德經》認為,簡單地說這些只是人觀察出來的表象世界,而不是物自體(借用康德的術語便於通俗理解《道德經》的這個思想)。

 

數學史上出現的三大危機無不表明,所謂的公理根本不公,它們也只不過是部分人約定俗成的對世界的看法和根據這樣的看法形成的觀念而已,並不然世界的本然屬性。

 

你觀察的世界是一個樣,他觀察的世界又是另一個樣,蛇類觀察的世界又和人類完全不一樣,昆蟲眼裡的世界又跟蛇類不一樣,而所有的昆蟲之間,它們頭腦中的世界圖景又都不一樣。那到底誰眼裡的世界是唯一的真實呢?

 

《道德經》認為,沒有普適的真實。

 

在早前的章節中已經闡明過,《道德經》認為任何參照系之間都是等價的。所有的參照系都要以天道為錨,任何參照系互為錨定,以天道觀之,皆為不合法。

 

雖然看上去說得頭頭是道,聽起來很有道理的樣子,可是都不是天道啊,都只是人言而已。以言為信,以信起偽,越是看起來深刻有道理的思想學說,其實越是巧偽之術。

 

人類的智慧,以天道觀之,大偽也。

 

六親不和,有孝慈。

 

為什麼會有六親不和呢?因為你說你的,他說他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到底誰說的才有理呢?還是得出臺一個判準出來。不然每天就光顧著吵架了,還怎麼把生活維持下去?

 

這個判準,就是「孝慈」。「孝」,即兒孫晚輩要孝順父母長輩;「慈」,即父母長輩要慈愛兒孫晚輩。可這也都是人為的判準,而非天道。

 

為什麼會出現六親不和這種狀況呢?《道德經》認為,還是因為以言起信,以信稱義,以信起偽,以偽起詐。如果沒有這樣的以人害天的現象出現,也就不會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事。

 

國家昏亂,有忠臣。

 

上句從家庭這個社會構成的微觀單位來說明「以人害天」造成的亂象,一個家庭都無法和睦相處,可想而知,整個社會,宏觀上的群居關係,也會是一團糟。

 

每個家庭,都無法和其他家庭和睦相處;每個宗族,也無法和其他宗族和睦相處;每個組織,也都無法和其他組織和睦相處。這樣,就表現出排他性,排他性就是現在人們通常說的「主義」。有了「主義」,必然會有團團夥夥搞黨爭。

 

《道德經》認為,黨派政治是社會治理最糟糕的選擇,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也是一個社會昏亂到了極致的表現。

 

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忠臣應運而生了。

 

忠臣,即中正無私、忠信不黨之臣。只有忠臣才能對抗和王權離心的結黨營私團夥,讓天下再次恢復秩序,讓君王重新成為社會秩序的唯一錨定和判準。

 

然而,當沒有忠臣挺身而出,或者說,忠臣勢力敵不過私黨勢力的時候,國家就會失去王權這個錨定,社會秩序就會分崩離析,直到再次出現下一個錨定來組織、穩固昏亂的社會秩序。大明朝就是社會昏亂,忠臣又敵不過私黨,才導致了亡國。

 

江南豪強與權貴私黨們為什麼要接受滿人的統治呢?不是因為滿人有多麼英明,而是因為被私黨亂民們弄得分崩離析的社會秩序迫切地需要一個新的錨定穩定下來。哪怕這個代價是給人做奴才也在所不惜。

 

私黨沒有能力自己做社會秩序的錨定嗎?給天下秩序做錨定不是私黨的自帶屬性,私 黨之為私黨,概為一己之私,而非為蒼生。不僅是大明朝,其實中國古代每一個王朝的興衰,都是沿著從失道到亡天下這張路線圖在循行,一朝又一朝,循環往復。

 

天下先失其道,後失其錨,再失其序,終至不救。

 

如果社會已經出現了以人害天的失道之象,那麼應該怎麼扭轉這一切呢?怎麼才能讓社會重新恢復那種天真淳樸的秩序和景象呢? 到底怎樣才能讓社會一直長治久安下去呢? 這些問題,《道德經》將在下一章給出解答。

 

 附:《道德經》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相關焦點

  • 南懷瑾:大道廢有仁義
    說到這裡,不期然又想起了老子的「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現在且看正文。耆闍崛山也就是釋迦拈花微笑的靈山,當時參加此盛會的除了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人以外,還有三萬兩千位菩薩,文殊師利菩薩為此會的首座。從釋迦牟尼一向隨機施教的教育態度看來,這部《觀無量壽經》是以大乘為主。
  • 《道德經》四十二、四十三
    《道德經》四十二章: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
  • 老子《道德經》第十八章大道廢,有仁義、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道德經》思考:什麼叫「不言之教」?
    《道德經》思考:什麼叫「不言之教」?
  • 老子《道德經》第18章原文解析及譯文
    【解析】在本章中,老子再次闡述了自己的辯證思想,「大道」盛行之時,像「仁義」這些東西自然地存在於人們的行為當中,人們不缺乏仁義,所以感覺不到它的存在,也就沒有了倡導的必要。只有當社會秩序大亂、大道缺失、仁義泯滅的時候,人們才會由於缺乏這些東西而大加倡導。
  • 《道德經》:掙脫心靈的枷鎖,此心大自在
    老子的啟示(一):若嬰兒(1)有人重新整理《道德經》把「絕學無憂」放在前面一章,因為「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隨後跟隨「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這樣從邏輯上看是通順的。絕學,就是不學普通的。後面會講到,「為學日增,為道日損」。
  • 馬雲的經商聖經,白巖松的生命之書,《道德經》你總要讀幾句!
    為什麼《道德經》被稱為「萬經之王」,俗話說「經是良言」,佛教的經晦澀難懂,但是明白其中的意思後,就可以手敲木魚而嘴裡念念不忘。所以說,無論什麼文學作品,單是文字的排列組合是沒有意義的,要明了其中對生活對生命的借鑑意義,才有了價值。
  •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三)一種完備的宇宙觀:道可道,非常道
    《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三)一種完備的宇宙觀:道可道,非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
  • 道德經中最勵志的句子
    ——老子《道德經》8、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 9、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老子《道德經》10、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道德經》11、天欲其亡,必令其狂。——老子《道德經》15、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16、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 至治之極|《道德經》到底在說什麼(80)
    開民之天之天,去其機心,純白完備,道德載俱,所以能安其居,自足自樂,不貴難得之貨,不求欲得之物,故能重死不遠徙。 雖有舟輿,無所乘之; 國家大,人口多,機心重,用人之智,則開人之天。人之天一開,那麼人就會投身於無窮的智巧追求之中,而徹底遺忘天道。 開人之道,喪己於物。喪己於物,則逐物無窮,逐物則必遠徙。其行彌遠,其知彌少。
  • 逆向思維可以啟發靈感的實例—《道德經》
    逆向思維的實例——《道德經》利用逆向思維的方式,得到許多驚人啟示而成一本書的,老子的《道德經》應該是全世界的第一書。在老子的《道德經》中,充滿了令人深思的句子,他的思維方式最為特殊,最為令人醒目。因此老子《道德經》是世界翻譯次數最多的一本書,這是因為它所提出的問題是那麼尖銳,那麼醒目,而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那麼簡單。在《道德經》書中,逆向思維的語句到處可見,因為老子在第四十章寫到:」反者道之動」(相反或反覆的意見,乃是道體的運動也)所以他可以容納相反的意見,並且隨此相反的意見作分析。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52個成語,洞見《道德經》的智慧!道德經81章,81句箴言,開悟你的智慧大道!《道德經》全文及譯文,值得收藏!《道德經》動畫完整版,簡潔生動,值得收藏!
  • 趙泓:老子的無為而治——我讀《道德經》
    《道德經》裡面有些地方容易產生歧義,但圍繞老子無為而治的主張去理解,有些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比如第三十六章「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什麼是「國之利器」,學者解釋不一,大多理解為治國方略、法令制度等。例如張松如認為:「『利器』雲者,乃指人君賞罰之權,所以控制臣下者也。」但《道德經》第三章講「不尚賢」,第五十七章講「法令滋彰,盜賊多有。」可以看出老子是不主張用賞罰來治理國家的。
  • 如何正確理解「道德經」三個字
    按語:本文分兩部分對「道德經」三個字進行解讀道德訓義我們要講《道德經》,首先,需要理解道到底是指什麼,德到底是指什麼
  • 老子《道德經》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 「致良知四合院」大道至簡,回歸質樸|《道德經》十九章經典解讀
    以下內容來自談總與四合院老師一起學習《道德經》第十九章的對話。談總結合在武漢一線的「戰地日記」,暢談學習《道德經》的感悟。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 老子眼裡世界大同很簡單,「最差老師」不最差《道德經》講解十九
    「最差的老師」,不最差的《道德經》講解,用獨特的戲說加正解的方式展開,為了照顧《道德經》初學者,我們把「戲說趣解」置於前,「直譯正解」置於後,讓我們一起去領略「老子」穿越二千多年,送來的包含著處理今天之世界問題的智慧。
  • 《道德經》「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第五章,老子說了一句名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如果只看字面意思,很容易理解為天地不仁慈、虐待萬物,聖人不仁慈、魚肉百姓,但如果這樣理解是有問題的。因為《道德經》一書,本質上講的是君王南面之術,是為了說明治國之道以及警醒統治者,通俗點說這是一部治國全書,和後來《資治通鑑》意義差不多。要理解這句話,首先要了解老子一個基本觀點,那就是老子反對「仁義」!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你瞬間成熟,勝讀十年書
    認知層面越低的人,越是固執、偏見,他們限於認知漏鬥的底部,很難聽到或聽懂認知層次高的人在說什麼,也看不到上層的風景。所以說,在這個時代裡面,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本質上也是認知層次的競爭,我們也需要不斷提高認知水平。比如說,老子《道德經》中的這3句話,可以讓我們瞬間成熟,提高我們的認知水平,勝讀十年書,值得一讀再讀,我們越早知道越好。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