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心理學的認可度和接納度在不斷地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想了解心理學,了解自己和他人。
現在,網絡上已經有各種各樣推薦的心理學書籍,朋友們也經常問我:「我覺得心理學挺有意思的,你有沒有推薦得好看的書?」我覺得這個問題太難回答,因為對非心理學專業的人來說,太專業的書會讓他們覺得枯燥無味、看不進去,但是太通俗易懂的書又常缺乏專業性、有譁眾取寵之意。
後來我因為課題所需,拜讀了歐文·亞隆先生的《團體心理治療-理論與實踐》,這本書深深地吸引了我,然後查看資料得知他寫了許多兼具藝術性和專業性的心理治療小說。
我覺得這些書籍或許正是幫助大眾了解心理治療的好方式。懷著虔誠的學習之心,今天我想把他和他的書籍介紹給大家。
1931年生於華盛頓,是美國團體心理治療的權威、當代國際精神醫學大師,與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羅洛•梅(Rollo May)並稱「存在主義療法」三大代表人物。2007年被推選為美國第4屆「最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之一。
歐文·亞隆不但撰寫多部專業教科書,還擅寫心理治療小說和故事,並且會在小說和故事中將心理治療的基礎知識和治療方法傳遞給人們,如:《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採哭泣》、《生命的意義》、《愛情劊子手》、《叔本華的治療》等。
讀他的書最大的感受是,語言優美,通俗易懂,故事性強。同時又能深入淺出地將專業知識和哲學思考傳遞給我們,讓人既覺得溫暖,又感受到心靈的震撼。
亞隆先生曾這樣評價自己:「我只是給他們講了一個好故事」。他一直想通過一種更有力、更具啟發性、更便於表述的方式傳達自己的觀點。
在他的多部小說中,一直傳達著他在臨床實踐中總結出的一個理念——良好的諮詢關係是治療開始生效的主要因素,而治療能使我們接受和體驗到自己生活的狀態。
《診療椅上的謊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部心理治療小說。
文中的主角——心理治療師歐內斯特·拉許應該是以亞隆自己為原型,小說圍繞著不同的心理治療師與不同的來訪者展開,在不同的互動過程中呈現出了不同的結局。
當然,他在書中也介紹了大量精神分析的基本知識和治療技巧,通過故事的發展表達自己的治療觀念,將自己的存在主義治療思想融合進去,今天,我將從書中的幾個點來分享:
移情和反移情
本書中涉及較多精神分析中的「移情」與「反移情」的出現和處理。
「移情」是指來訪者把對父母或過去生活中某個重要人物的情感、態度轉移到了治療師身上,並相應地對治療師做出反應(治療師成為來訪者某種情緒體驗的替代對象)。
包括正移情和負移情。
「負移情」是將憤怒、失望、痛苦、壓抑情緒轉移到治療師身上,正如:卡蘿剛開始對歐內斯特的報復,誘惑和憤怒;「正移情」是將友好、敬仰、愛慕甚至是性愛轉移到諮詢師身上,十分順從、依賴諮詢師,正如開篇的貝拉對西摩的誘惑和依賴一樣。
「反移情」是諮詢師把對過去某個重要人物的感情轉移到來訪者身上。例如:歐內斯特在面對卡蘿的性誘惑初期表現出明顯的反移情:著裝和扮相上的考究;在非諮詢時間對卡蘿的生活狀態產生過度關注和焦慮;對最後的擁抱的貪戀等。
「反移情」如果不進行分析處理,必然成為治療中的障礙,某些極端的反移情,最終可能演化為跨越諮詢關係界限的行為,對來訪者生活、諮詢師的職業聲譽、公眾形象造成嚴重損害(西摩的案例)。
出現移情和反移情是心理諮詢過程中的正常現象,重要的是對移情和反移情背後的探索和發現。
移情越深,越有可能暴露問題的本質,透過「移情」和「反移情」,我們可以更好地認識對方,尋找新的出路。
建立治療關係
治療關係,是指醫患之間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形成的、能夠使治療順利進行並最終使求助者獲得最大利益的特殊人際關係。
亞隆先生說:「當他問病人之前的治療為什麼沒有效果,幾乎每個人都提到因為治療關係的緣故導致治療失效。」
在這本小說中,治療關係的討論與建立一直貫穿始終,正如本文的題目——診療椅上的謊言,與其說是「謊言」,不如說象徵的是來訪者在治療初期時的狀態—不信任、掩飾、防禦和壓力。
在其「謊言」的背後便是對真誠、誠實和相互信任的治療關係的需求,文中表面上是在講謊言,實則是不斷呈現真誠和透明的治療關係的重要性。
男主角歐內斯特首次在女主角卡蘿的身上使用誠實對話的原則,共同探討存在的問題,開誠布公的表達雙方的感受。最終使卡蘿從最初滿口「謊言」到接納治療師,真正開始思考自己從來沒有想過的問題。
文中主角一直反覆思考並最終得出了一個理念:每個病人都具有獨特性,我們需要為每個病人創造獨特的治療方法,但最重要的還是心理醫生與病人共同建立真誠、透明的治療關係,從而得以使治療發生變化。
存在主義色彩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當代西方哲學主要流派之一。存在主義以人為中心、尊重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是在無意義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沒有意義,但人可以在原有存在的基礎上自我造就,活得精彩。
歐文·亞隆作為存在主義治療的大師,他的作品中必然也會透漏著存在主義的色彩,正如我最印象深刻的一幕:歐內斯特讓卡蘿畫一條生命線,線條一端是她的出生,另外一端是她的死亡,問她:你現在這個生命周期的哪個點?那你計劃為接下來僅存的生命做出哪些努力?
他使得卡蘿不厭其煩的面對生命中的問題,使她開始花時間思考自己的生命意義,使她承認她可以像其他人一樣有選擇,開始對自己負責,對自己在意的人和事負責。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還有最後的「墓碑練習」,我們每個人可能都需要想一想,你希望自己以後的墓志銘是什麼?
如果要自己寫出希望的墓志銘,那麼未來的方向又是什麼?
如何生活的有意義?如果想改變自己的生活,為何不重新做起,尋找新的出路?
還有與那位癌症病人進行心理治療時,透漏出的溫情色彩,這時候的治療師更像是陪伴者。在和癌症病人工作時,總會讓人不斷地思考:在有限的生命裡你計劃做什麼,讓自己的生命過的有意義?
當面對生活的突然變化或不公平事件時,存在主義告訴我們,我們需要強調自己在造成生活困境中的責任,承認自己的過錯,就像卡蘿最初不願意承認自己的婚姻失敗一樣,不願意放棄維持不了的婚姻一樣。
但是,一旦她將自己投向未來,考慮自己現在如何生活,未來想怎麼樣生活,承擔起責任,對自己負責,她便也可以過的很好。
治療界限
所謂界限便是心理治療的倫理規則,也是心理治療中設置的最關鍵的內容。
界限就如同一條「三八線」規範著治療師的行為,提醒治療師應該和不應該做的事。
特別是在精神分析治療中,對於界限的定義更加的明確,精神分析治療師都必須在界限內活動,一旦打破界限,做出不被允許的事,便將承受相應的後果。
倫理的界限有:保密原則;避免不當性關係;避免不當金錢來往;遵守諮詢時長;避免雙重關係(既是朋友,又是諮詢師)等等。
書裡提到最多的治療界限是性誘惑和金錢誘惑,並將治療師在設置和情感間掙扎的心理動態描寫的淋漓盡致。
如,開篇提到的治療師西摩在面臨來訪者強烈的性誘惑,甚至感到如果不和患者發生關係,就會毀掉患者的所有進步。
當他真的突破界限,選擇接受來訪者的性誘惑時,他失去了自己的執醫資格;而當他的來訪者貝拉在得償所願後,好像也並不如自己所預料的那樣美好(「貝拉的眼睛有些消沉,看起來很憂鬱,她的眼神總是望向別處」—這是我最印象深刻的描寫)。
還有治療師馬歇爾,由於他的自大、對權利和金錢的渴望也使他突破界限,接受來自病人的金錢誘惑,最後略帶諷刺意味的是,他碰到了最狡猾的騙子,帶著他的錢財逃之夭夭。
這些或許也正是作者想告訴我們的,心理諮詢師和病人突破界限並不是治療,而是剝削,違反信任和不道德。
在心理治療的界限中,心理治療師需要守住自己,當來訪者表現出強烈的求助需求,把治療師當做「救命的唯一稻草」,提出致命誘惑時,作為治療師需要守住專業倫理底線,跨過障礙,成為真正優秀稱職的治療師或諮詢師。
書裡還涉及到很多精神分析的基本技巧:自由聯想、釋夢,解釋,阻抗、幼年經驗的探索、諮詢技巧的應用和心理治療師的督導等等。
這些技巧值得心理學專業人士去反覆推敲,能夠讓讀者在跌宕起伏的故事中了解心理治療的知識,這裡我們將不再做深入的探討,如果您感興趣可以在書中細細品味,相信必定會有很多收穫。
下是一個全面介紹歐文·亞龍的網站,包括他的個人傳記,著作書目,訪談等資料。
歐文·亞龍的書籍:http://www.psychspace.com/space/category-115.html
歐文·亞龍的介紹:http://www.psychspace.com/psych/category-191
作者介紹
王姍姍,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趙敏主任碩士研究生,現就讀於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精神衛生中心心理學專業。曾在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實習一年,主要從事心理治療工作,曾在上海市女子強制隔離戒毒所針對吸毒人員開展團體心理治療工作。擅長動機強化治療、認知行為治療和團體心理治療。
圖片來自網絡
欲了解更多心理衛生科普知識,請掃描左圖二維碼,關注公眾號後,從歷史消息中可查找心理科門診時間及預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