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臨床中常會遇到異物嗆到氣管的患者,該如何去急救?該如何讓更多的人在狀況發生時,第一時間緩解危機?江蘇省人民醫院推出的《海姆立克的擁抱》,旋律朗朗上口,被譽為「堪比廣場舞」的科普大片。
「請不要直接拍背,更不要伸手去摳,這樣只會讓氣道異物落得更加深。要對準肚臍上兩公分,一手握拳頭,另一隻手包住拳頭快速擠壓五次。如果是一個孩子,一手託後腦勺一手卡下巴把他翻過來,頭朝下 45 度趴在你腿上,掌根拍打後背直到把異物咳出……」
律動的節奏配合簡單的歌詞,海姆立克急救法的關鍵內容在歌曲中也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主創耗時 2 個月
談起歌曲的創作,江蘇省人民醫院泌尿外科的秦超副主任醫師表示,《海姆力克的擁抱》MV 的創作過程花了兩個月的時間。「譜曲比較簡單一晚上就搞定了,但是歌詞部分把我難倒了。其實一開始我思索的是,海姆立克急救法的主體內容比較少,怎樣才能把這個內容寫成一首歌呢?後來,陳彥跟我講述了王一鏜教授和海姆立克教授的故事,一下子打開了我的思路,一個晚上我就完成了所有歌詞的創作,也就有了大家現在聽到的《海姆力克的擁抱》。」
而另一位主創陳彥主任醫師則表示,創作這首歌也是由來已久。之前他也曾多次接診到被異物嗆到氣管的患者,印象最深的就是 2 年前被三瓣桔子卡在氣道的 2 歲嬰兒,幸虧離醫院近,當孩子被送到醫院時已經非常危險了,孩子的母親不會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他採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將孩子救回來的。
所以每次遇到這樣的患者,陳彥也非常希望能將海姆立克急救法廣泛地傳播出去。去年和秦超順利合作了《白金十分鐘》後,他便開始想著和秦超再創作這樣一首歌曲。
去年 10 月,在急診科張勁松的帶領下,他和張主任一同拜訪王一鏜教授時,無意中聽老教授說起了與海姆立克教授友好交往的故事。於是張勁松主任建議,江蘇省人民醫院今年正好 80 周年華誕,王老也是 86 歲高齡,這段歷史應該讓更多的人知道。
江蘇省人民醫院急診中心副主任、孫凱副主任醫師在訪談時也表示,急診醫學科不僅僅是搶救危重症患者,處理各種突發情況,也肩負著做好科普惠及大眾的責任。如果讓更多的老百姓學習掌握一些必要的急救技能,在緊要關頭能挽救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86 歲老教授回憶 30 年前往事歌曲中的主角
視頻中的「我」,是我國急診醫學的創始人之一、江蘇省人民醫院終身教授王一鏜教授。王一鏜教授原本是一位胸心外科醫生,但在 80 年代初投身於我國急診醫學事業的發展,曾擔任過中華醫學會急診醫學分會第三屆主任委員,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五年制本科急診醫學系的創始人。
2005 年,王一鏜教授榮獲了美國急診醫師學會頒發的「為國際急診醫學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成就獎」。目前全世界僅有 6 名外籍醫師獲此殊榮,王教授是唯一的一名中國獲獎者。
王一鏜教授表示,原來海姆立克先生在二戰的時候,曾被美國派來參加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戰爭結束後,他回到美國在海軍的一個醫療部門任職當醫生,並撰寫了有關氣道異物等急救方法。1984 年,王一鏜教授前往美國開展學習交流,便通過朋友介紹與海姆立克教授成為了朋友。
隨著友誼交往不斷增進,海姆立克教授還邀請了王一鏜教授前往家中做客。
交談中,海姆立克教授告訴了王一鏜教授有關他創造氣道異物急救手法的一些細節。一開始,海姆立克教授用狗做實驗,寫出的文章想投到《柳葉刀》雜誌,但是沒有被認可。海姆立克教授的愛人是位作家,她看了先生的文章後覺得很意義,便以新聞的形式發表在《泰晤士報》上。
巧的是,幾年後,海姆立克先生的鄰居老太太因為看過這篇科普文章,在家中的一次聚會中居然用這個方法成功地救助了一位朋友。經過媒體報導,引起了轟動。
於是《柳葉刀》雜誌的編輯登門道歉,並將這篇文章重新刊登在《柳葉刀》雜誌上,而這一急救方法也傳播地更加廣泛。90 年代時,海姆立克急救法已經挽救了 10 多萬的人的生命,海姆立克先生被譽為「拯救生命最多的人。」
「我最大的心願,就是能把急救知識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王一鏜教授回國後傾力致力於我國急診醫學的發展,他將海姆立克急救法進行了廣泛的傳播,在他所著的《王一鏜急診醫學》等書籍中、在每年的 10 月 10 日「白金十分鐘」活動上,王教授都會不遺餘力地宣傳海姆立克急救法以及心肺復甦等急救知識。
本文作者:吳倪娜、周寧人、杜麗娜、陳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