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結束了,該上班的上班,該上學的上學,似乎一切又恢復正常。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昨天下午帶若蘭寶貝去樓下玩,聽到一位寶媽在和另一位寶媽說:我家樂樂這兩天早上又不肯起床,哭鬧著不肯去幼兒園了。剛開學那會兒就鬧得厲害,這才剛剛適應了幼兒園的生活,怎麼一個國慶假期過的,又開始「一哭二鬧三打滾」了?
想必爸爸媽媽們對第一次送寶寶入園時的場面還記憶猶新。沒想到只是過了一個國慶長假,同樣的場景就再次上演。
長假歸來,小心「節假日綜合症」來襲!
其實,樂樂媽媽遇到的情況並不是個例,很多家長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原本挺懂事的孩子,在過完假期之後,突然就變得「不聽話」了:晚上遲遲不肯上床睡覺,早上賴床不起來,吃飯的時候不專心,不給零食就哭鬧,放學後就跑出去玩到天黑還不肯回家,讓寫作業就各種磨蹭... ...
平時家長要上班,孩子要上學,都比較辛苦。好不容易等到放假了,自然都想好好的放鬆一下,家長們時常會帶著孩子一起參加聚會、娛樂。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的生活規律被打亂,遊玩時不按時休息,晚睡晚起,甚至取消午睡,正常的作息時間被打亂了,從而導致孩子上幼兒園時早上不想起床而哭鬧,中午在幼兒園不想午休,下午活動沒精神。大一些的孩子,還可能出現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效率低等情況。這些都是「節假日症候群」的體現!
孩子出現「節假日綜合症」,多半是家長「壞了規矩」
當孩子出現了「節假日綜合症」,很多家長可能會責罵孩子「不聽話」,其實,問題多半出在家長身上,就拿若蘭媽咪自己的國慶假期生活來說吧,其實都是我們做家長的先「壞了規矩」。
1、晚上熬夜,白天睡懶覺
國慶節假期第一天,早上有「大閱兵」,晚上還有「晚會」。白天的時候,我和寶爸都忙著其他事情,沒顧上看直播。所以,那天晚上就熬夜看到了凌晨1:30多。因為我們倆熬夜看「大閱兵」,那天晚上若蘭寶貝也是快23:00的時候才被我哄睡下。而且看完大閱兵之後,我們還討論了一下陝西彩車的問題。若蘭在我們的討論聲中,睡的也很不安穩。
晚上睡的晚,早上自然起不來。國慶假期第二天,我和若蘭爸爸都睡到了8:30才起床。若蘭晚上睡的晚,又被我們的討論聲吵的沒睡好,所以一直到了9:30才起床,而且醒來就開始哭鬧,我哄到10:00才草草的吃了早餐。
一到節假日,很多家長的作息時間全都亂了套,連孩子也一起跟著「放飛自我」。不少家長抱著「好不容易放假了,就讓孩子多睡會,玩一玩吧」的心態,縱容孩子發洩式的放鬆方式。偶爾熬個夜、睡個懶覺,當然不是什麼大問題,可如果總是凌晨才入睡,中午才起床,那就成問題了。
作息紊亂不僅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而且容易讓孩子放任自己,不能提前規劃好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更重要的是,開學時孩子將很難適應學校的作息時間,還需要一段時間重新調整,既折騰又影響學習。
2、不按時吃飯,狂吃零食
因為前一天睡的晚,第二天自然起來得晚,所以,早餐就吃的晚。早餐晚了,午餐也只好往後推。到了該吃晚飯的時候了,我們才吃過午飯時間不長,就準備晚一些再做晚飯。可是,若蘭已經喊著「餓了」。畢竟才1歲多的孩子,她吃的那點東西,當然沒法和大人一樣,間隔那麼久。況且,讓小孩餓著肚子等,也不現實。所以,我只好給她取了點零食吃。結果,等我晚飯做好之後,若蘭就吃的很不認真。因為飯前吃了零食,所以她不餓了呀,哪裡還肯好好吃飯呢?
對小孩子來說,睡覺和吃飯是最大的問題。寶寶的消化系統是需要建立生物節律的,生物節律正常了,胃腸蠕動和消化液分泌才能有規律性。寶寶不按時吃飯,就會導致胃腸功能紊亂,腸道內的菌群也會隨之處於失調狀態。長此以往,消化不良、易噁心食慾差、嘔吐、便秘,甚至是腹痛腹瀉會時常出現,困擾寶寶的身體健康。
正餐進食不正常,零食自然也隨之增多。大多數零食(比如:膨化食品、油炸食品或罐頭食品)的營養都極不均衡,糖分太高,蛋白質、礦物質、維生素卻非常少,經常讓孩子吃這些食品,營養不良、生長發育受影響等問題就會伴隨而來。
當孩子自主進食和自制能力還比較弱時,按時吃飯就成了家長義不容辭的責任。餐前不吃零食,不喝飲料,不以零食作為寶寶充飢的食物,這些習慣都需要從小培養起。包括節假日,也要按時吃飯,不能「縱容」孩子吃零食喝飲料,進而影響寶寶正常進食正餐。
3、沉迷手機、電腦和遊戲
今年的國慶節假期,大部分地方都是陰雨連綿。出遊計劃「泡湯」了,很多家長是不是也窩在家裡追劇、打遊戲?
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非常強的,看到家長整天不是盯著電腦,就是抱著手機,孩子自然會「有樣學樣」,不是玩遊戲,就是看電視。
電子產品無時無刻不充斥著孩子的生活,剛關了電腦就打開電視,剛關掉電視又捧起了平板、手機,所有的空白都用網絡的虛擬世界填滿。對孩子而言,過度使用電子產品不僅影響視力,還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注意力,一些孩子因為上網,性格變得越來越孤僻,不願與外界交往。
4、不學習、不做作業
有不少家長認為:放假了就應該讓孩子到處玩一玩,放鬆放鬆。所以,孩子在整個假期幾乎沒有任何學習活動,甚至連老師留下的假期作業也要等到開學前一天晚上才急急忙忙的補上(還有的孩子乾脆就不做了)。
但是,假期不學習,開學之後大腦裡還充滿了各種玩樂場景,好多天都找不到學習的感覺。所以,對於已經上小學的孩子來說,學校布置的假期作業還是要完成的。此外,在補課、學畫之類的小孩子,需要每天都拿出一定時間來練習,不能隨意間斷,即便在假期裡也需要堅持。
孩子節後變得特別不聽話?3招讓孩子遠離「假期綜合症」
國慶假期外出旅遊,親子互動,走親訪友各種嗨。儘管假期已經過去好幾天了,但孩子們的心還在放假的狀況出不來,即使是已經適應幼兒園生活的孩子,又會突然重新害怕起幼兒園來。另外,還有些幼兒重返幼兒園後變得無精打採、身體乏力、嗜睡、精神不集中... ...那麼,如何才能有效預防和緩解孩子的「節後症候群」呢?若蘭媽咪在這裡為大家支3招:
第一招:嚴防死守,守住「規矩」,防患於未然。
明·馬文升在《添風憲以撫流民疏》中寫道:(臣聞)防患於未然者易,除患於已然者難。讓孩子孩子遠離「假期綜合症」,最好的辦法就是提前預防,防患於未然。
那麼,如何做到「防患於未然」呢?前文已經講過,孩子在節假日之後變得特別不聽話的根源是家長「壞了規矩」。就拿孩子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每天沉迷手機遊戲,生活懶散沒有規劃來說吧。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家長要先反思自己有沒有以身作則,有沒有一個好的作息習慣。如果你都天天懶床或者熬夜晚睡,那就別指望你家孩子能有個好的作息了。所以,要想「防患於未然」,就必須要守住「規矩」。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假期可以不完全按照平時的規矩來,偶爾做些平時不能做的事,稍微寬鬆一些也沒關係,但這並不意味著假期可以沒有規矩。比如睡懶覺這件事,重要的不是幾點起床,而是每天都要在相對固定的時間起床,而不是任由孩子想睡到什麼時候就睡到什麼時候。
為了避免孩子在節假日晚上熬夜不睡覺,白天日上三竿還不起床,建議家長在剛放假的時候,就和孩子一起商定全家的作息時間,並且相互監督。如果家長沒有遵守,也要接受懲罰,這樣孩子才能信服。
第二招:張弛有度,適當放鬆,適時調整。
愛玩是小孩子的天性。所以,家長首先要理解孩子放假了想玩樂的心。但是,小孩子的自覺性和自控力都比較弱,一旦沒有了約束,就容易放飛自己。所以,孩子的假期安排,一定要張弛有度,可以適當放鬆,但也要適時調整。
在假期的前半階段,家長可以陪孩子做遊戲,親子共讀,帶孩子出去爬山、踢球、逛博物館等,在臨近開學的時候,家長就要儘量少組織或不要再組織旅行或娛樂活動,讓孩子開始調整好生物鐘,按照平時上學的時刻起床、睡覺、學習等。
另外,很多科學研究發現,每天半小時以上的有氧運動可以很好地調節人體的情緒和機能。家長們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開展慢跑、球類等運動,為開學做好熱身準備。
第三招:調理有方,循序漸進,逐步回歸正常狀態。
孩子在假期裡一般比較放鬆,有的孩子在假期裡每天都是「晚睡晚起」,白天的主要活動也大多除了看電視就是上網玩遊戲。開學後將進入正常、緊湊的作息時間,孩子本來就容易出現焦躁不安、恐懼等消極心理。如果家長為了讓孩子恢復狀態,突然開始嚴格調整作息時間:強制孩子晚上9點上床,早晨6點起床。突如其來的改變,再加上家長的施壓,孩子自然會比較抗拒。因此,與其強制改變,家長不如慢慢引導,循序漸進,讓孩子逐步回歸正常狀態。
首先是調整作息時間,早睡早起。假日裡,孩子們愛上網、看電視、打遊戲,一般到了晚上10點精力仍舊很好,就是睡不著。怎麼使孩子們恢復合理的作息時間呢?最好的辦法就是爸爸媽媽帶頭早睡。孩子常愛仿照爸爸媽媽的行為,所以假如有條件,爸爸媽媽就給孩子做典範。
在孩子準備睡覺之前,儘量將玩具、電視、電腦、遊戲機等移出孩子的接觸範圍,為孩子營造出安靜的睡眠環境。睡前半小時讓孩子洗一個熱水澡或者用熱水泡泡腳,喝一杯熱牛奶,聽聽柔和的音樂,講講風趣的故事,都可以幫助孩子儘快入睡。
另外,鼓勵孩子白天多曬太陽、多運動,消耗過剩的精力,也是促進孩子晚上早睡的好辦法。
其次是調整飲食結構,回歸正常飲食。許多家長覺得平時沒有時間給孩子弄好吃的,假期正好可以好好補償一下。於是,想方設法給孩子做好吃的,大魚大肉頓頓有,各種零食飲料不限量供應,只要孩子想吃全部滿足。另外,假期裡,很多孩子會睡到中午才起床,「早飯午飯一起吃」,對孩子的營養攝入和作息節律都有影響。
所以,為了孩子能順利地回到幼兒園,家長要儘快回歸正常的飲食習慣。建議節後飲食可以適當減少肉類的攝入,多吃穀類食物和綠色蔬菜,尤其是深顏色蔬菜,這類蔬菜富含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並且讓孩子按時進食。
最後是多與孩子交流溝通。家長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學會多傾聽——從傾聽中讀懂孩子的情緒、想法,或許孩子們的想法比較幼稚,但是對他們而言意義重大。
「假期綜合症」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適應問題。當困難出現時,建議家長在理性上思考,在情感上接納,在智慧上解決。各位網友還有哪些可以幫助孩子預防和緩解「假期綜合症」的好辦法,歡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