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自己的物品有支配權利,主動分享是美德,但是不願分享就需要捍衛自己的權利。
執筆:邵菲
編輯:劉一之
定稿:蘇子後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家孩子能成為人中龍鳳,長大後成大器,有出息,但其實,孩子未來的走向如何,在他們小的時候就能窺探一二。
本文配圖均源網絡,圖文均無關
倩倩是一位6歲男孩樂樂的媽媽,從小家教甚嚴的她一直教孩子與人為善,不過,一件在她原本看來很小的事情,卻讓她對自己的教育方法產生了懷疑。
新學期剛開學沒幾天,樂樂回家就告訴媽媽,同桌這兩天總是拿自己的鉛筆用,又不還回來,自己不知道該怎麼辦,倩倩想了想對樂樂說:「同學拿你的東西,可能是因為他自己沒用的,我們不用太計較,要做大氣的男孩子。」樂樂點了點頭答應了。
可是,接下來的幾天,倩倩發現鉛筆總會少了一兩隻,於是詢問孩子,樂樂支支吾吾地說被幾個同學搶去了。於是,倩倩要求孩子守好自己的物品,不要再被同學搶了。
一天,樂樂哭著回家對媽媽說:「都怪你要我和同學分享,與人為善,現在班裡的男同學每天都搶我的鉛筆,我告訴他們不要搶,可他們卻說,我這麼笨,不搶我的還能搶誰的,媽媽,我都按著你說的做了,可是為什麼是這樣的結果啊。」
看著樂樂哭紅的雙眼,倩倩頓時覺得自己之前對孩子的和善教育,似乎是錯的。
1、只知道哭——長大後膽小、被動
正常情況下,孩子東西被搶的時候都會感到委屈,而當積壓到一定值的時候,就會化為憤怒,從而做出一系列的反抗反應。
但如果他們只知道哭,或者一味的忍讓,不採取任何措施來奪回,這類孩子往往比較膽小,遇到衝突事件也只能處於被動狀態,從而易產生消極情緒,很難獲得成功。
2、只會告狀——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有些孩子面對東西被搶的第一反應,不是將東西討要回來,還是向周圍有能力的大人告狀,企圖尋求他們的幫助,這類孩子往往遇到事情有畏難情緒,並且缺乏獨立處理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雖然一次兩次有人能幫自己,但是不可能幫一輩子,總有一天會碰到沒人願意幫自己解決,或者別人也解決不了的情況,那麼,此時他們又該如何辦呢?因此,這類孩子長大後難有大出息。
3、立刻表達情緒奪回東西——有解決問題的魄力
這類孩子通常反應能力比較強,遇到困難不會氣餒,而且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通常都不會差,而這幾種特質,正是人們通常成功路上的幾大基石,所以,能立刻將東西要回來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大器,有成為領導的潛質。
不過,父母需要避免孩子「以暴制暴」,採取暴力方法解決問題,不然,可能會在他們心中埋下暴力的種子,從而走上歪路。
1、培養孩子的主權意識
告訴孩子,他們對自己的物品有支配權利,當被人需要的時候,分享是美德,但是不願分享就需要捍衛自己的權利,自己去將東西要回來。
2、尊重別人的主權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當別人不願分享的時候,也不要勉強他們。
3、不替孩子做決定
讓孩子自己做主,如果被搶東西,需及時安慰孩子。
4、不直接「教育」被搶的孩子
應當和孩子的家長溝通,告知這是一種不對的行為,讓對方家長去教育孩子,避免自己直接教育,引發雙方家長的矛盾。
兒童心理學家科爾曼認為,小孩子一旦發現自己的 攻擊是被「默許」的,沒有遭到反抗和指責,就會樂此不疲的繼續下去,直至遭到反擊才停手。
李玫瑾教授對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一定要還回去。
不過,幸孕姐認為,打回去並不是以牙還牙,以暴制暴,應當是教化管理後的「攻擊」,需要遵循幾大原則:
1、學會保護自己
鍛鍊身體,使得自己有反抗、保護自己的身體資本,而即使打不過也不要任由欺負,也要讓對方嘗到疼的滋味,以擊退他們繼續欺負的心理。
2、一定要當場打回去
一定不要事後反擊,而是當場打回去,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任由人欺負的軟柿子,激發其害怕心理。
此外,最好是能在父母、老師或者大人在場的時機反擊,建議可以採取揪耳朵的方式,不會造成實質性的傷害,避免使用危險物品。
不過,不管孩子採取何種方式,父母首先都需要接納孩子的本能反應,如果確實有不妥的地方,可以後續再行教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