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騎摩託車的那些事兒。小時候看到別人騎摩託車,我總覺得是一件很威風的事情。特別是在電影電視裡,看到一些騎手的特技表演,摩託車在騎手手中耍得出神入化,我更覺得驚險刺激而神奇,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騎摩託車美則美矣,可又實在是一項危險的運動。記得上世紀80年代,摩託車剛剛在社會上流行,當時誰家要是有輛摩託車,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一般的人家都只有自行車,唯有家境殷實的才買得起摩託車。我們當地當年出現的第一批摩託車是重慶產的「嘉陵」,這種摩託車一度風靡一時。
我們村那一年有位老師結婚買了輛「嘉陵」,有一天他在下一個陡坡時,因為視線被阻,與一輛上坡的東風牌汽車迎頭相撞。在那生死幾秒鐘內,「嘉陵」和「東風」互相避讓,同時往左拐,又同時往右拐,終於避閃不及,釀成慘劇。年輕的老師血流殷地,殞命當場,讓人扼腕嘆息。
90年代,我身邊騎摩託車的人越來越多,在農村家戶戶都買了摩託車,上到60歲的老人,下到十幾歲的小孩,摩託車都能騎得麻溜轉。這一時期摩託車的品牌也多了不少,山葉、錢江、太子、本田、豪爵……五花八門。我雖然上小學時就學會了騎自行車,但真正接觸並學騎摩託車還是20多歲時的事情。沒騎摩託車之前,心理上還是有些犯怵。
有一次,我親眼見到身邊的一位小夥子騎摩託車,差點摔入一道水泥高坎。小夥子初試身手,也是膽大,借來一輛摩託車跨上去便騎,手把著油門一轉動,摩託車便如離弦的箭般竄了出去。小夥子猝不及防,心裡想停下來,把著油門的手卻又在不斷擰動。他嘴裡大聲地喊著「欸欸欸」,摩託車卻不聽使喚,如野獸般咆哮起來,眼見著就要掉入一處十幾米的高坎,旁邊的人心提到了嗓子眼。在那千鈞一髮的時刻,小夥子車龍頭一歪,撞上了路旁的一個小土堆,一下人仰馬翻,總算化險為夷,一旁的我們卻看得心驚肉跳。
我在結婚前買了一輛太子型摩託車,可我卻並不會騎。大舅哥是騎摩託車的好手,我向他請教騎摩託車的要領,他簡單地向我介紹了如何掛檔,如何踩剎車,油門與離合器如何配合之類的技巧。在一處無人的空曠的大路上,在一旁大舅哥的照應下,我開始練習騎摩託車。剛開始有些不熟悉,熄火了兩次,後來就漸漸順手了,畢竟有從前騎自行車掌握平衡的一些基礎,三番五次地練習了兩三天,便終於熟練起來。
我現在回過頭來看,其實學騎摩託車如果有一處一馬平川的地方,學起來是會很方便的。學車之初,我對轉彎的技巧還不熟練,有一次在馬路邊轉彎時,放了離合,車速過快,我來不及剎車,摩託車一下衝入路邊的灌木叢裡,我連人帶車摔倒了,車身壓在我腿上。好不容易自己忍痛爬起來,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將摩託車挪回到大路上。我感慨,古人言「看花容易繡花難」,真是一點不錯呀!
騎摩託車逢下雨下雪的天氣尤其要注意,下雨的時候,遇到鄉間的一些泥濘的路段,車胎特別容易打滑,很多時候都得並檔減速行駛。為此我就曾經吃過虧,在泥巴路上滑倒過兩次。冬天天寒地凍,道路起凌,騎車也得格外小心行事,在城裡我就曾見到馬路上一輛接一輛的摩託車摔倒的情景。
現在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許多人家都已買了小車。有人笑言,過去是「人包鐵」,現在是「鐵包人」,鳥槍換炮,兩者真的不可同日而語了,人們盡情享受著現代化交通工具帶來的便捷。與此同時一大批電動車冒出來,摩託車似乎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然而摩託車風靡的那個時代,一些美好的記憶總是留在我們的腦海裡,歷久彌新,揮之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