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服飾電商研究:為何淘系國內一家獨大,亞馬遜後院火燒不斷?

2021-01-13 雨果網

Revolve、shopbop、Wconcept、Fartetch、Mythersa、Net-a-Porter,這全是服飾類電商平臺,而且大部分還不錯,為何國內就一個淘系很好,其他發展基本沒前景呢?

最近一直在看垂直類的服飾電商,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

Revolve、shopbop、Wconcept、Fartetch、Mythersa、Net-a-Porter,這全是服飾類電商平臺,而且大部分還不錯,為何國內就一個淘系很好,其他發展基本沒前景呢?

唯品會江河日下,寺庫可私有化,蘑菇街半死不活,如涵控股跌跌不休,聚美優品昨日黃花。

難道都被阿里「二選一」搞死了?國內服飾就一家阿里獨大,這是為什麼呢?

這種南橘北枳的情況,是什麼因素造成的呢?國內的服飾電商,是否還有投資價值?該選擇什麼樣的垂直方向,單純避開阿里,就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嗎?

近期上市大熱的Chewy寵物電商,市值130億美金,國內還有機會嗎?

帶著上面的問題,近期我做了一些研究。本文就來針對性回答這幾個問題,文章分為兩個部分,我們逐一解讀:

1. 回顧過去的各種解釋理論,如高頻打低頻論、淘寶先發優勢論、品類天花板論等等。

2. 哪些因素造成國外服飾電商遍地開花,國內卻一家獨大?

一、為什麼過去各種解讀,都是不靠譜的答案?

關於這種服飾電商南橘北枳的解讀,有好幾種論調,似是而非,好像頗有道理,但非常有問題,我們這裡簡單做一個分析。

1. 高頻打低頻/流量成本論

持有這種論調的人,認為高頻應用導致獲取和激活消費者的成本比較低,在長期規模的經濟下,這幫垂直電商逐漸失去市場。

當然,這一理論在解釋當當網、唯品會為什麼逐漸走下坡路是可行的,畢竟營銷費用等「三費」存在規模效應。在長期的競爭中,由於這些企業規模較小,GMV平攤費用少,所以這些網站逐漸衰退了。京東雖然頻率稍微低頻,但客單價高,從經濟學角度來說,是可以承受的。

但這個答案沒有解釋一個問題:為什麼這些服飾電商沒有被亞馬遜打死,反而一個個蓬勃發展呢?很多人把這個問題想當然了,這理論不過是找了一個邏輯成立的事實,偷換概念罷了。

2. 品類天花板論

持有這類理由的人認為,垂直電商是一條偽賽道,因為空間高度決定了很難生存。垂直電商沒有長期價值,這是否成立有待考證,即便是正確的,也沒有國外的情況啊,懶得反駁了。

3. 淘寶先發優勢論

持有這一論調的人,認為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淘寶過早地確立了頭部App的地位,而歐美那邊速度相對慢,也給各家垂直電商App獨立成長的窗口期。

這一思考觀點,有一定道理,但業內並沒有亞馬遜錯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論調,倒是有微軟錯過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說法。

我不太認為這能解釋清楚問題,因為國內垂直電商在2008年至2012年是風起雲湧,英雄輩出,到處都是融資,遍地都是創業者。說淘寶先發優勢,我覺得有待考證。

總結一下,上面的三種論調,是在討論國內電商發展的時候,很多人說的「共識」吧,雖然有些有道理,也能從一定程度上闡述一些東西,但缺乏說服力。

二、到底什麼因素,造成服飾電商南橘北枳?

關於這個垂直服飾電商的思考,我閱讀了很多資料,也找了不少好朋友做了諮詢背景了解,下面就來說說我所理解的真相吧。

主要有兩個因素構成:

用戶消費習慣與亞馬遜品類擴展之路

產業集群及特徵

我們針對這兩點,進行詳細的解讀。

1. 用戶消費習慣與亞馬遜擴展之路

在與很多熟悉歐美時尚的朋友聊天訪談中,我得到一些信息:過去歐美人沒有在亞馬遜上買衣服的習慣,一直到現在才開始逐漸改善。

很多反饋都是歐美人一般在實體百貨、官網購買服裝等。顯然,他們指的是亞馬遜不提供這方面服務,也沒有去培養用戶購買衣服的習慣。

那麼,可能在品類擴展過程中,服飾被亞馬遜忽略甚至放棄了。扒了一下研報,我們發現亞馬遜的SKU擴展之路確實如此:

從過去的歷史品類擴張中,梳理出來服飾品類,在亞馬遜看來可能不是重點。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絕對金額方面的信息:

選擇期間數據,即便到了2011年,服飾類銷售額一直才8.4%。差不多同時期,我們對比一下阿里的數據情況:

這是2011年,淘寶的數據情況,此時佔比為21%,是亞馬遜的2.5倍。

因此,從品類擴張之路和絕對金額佔比方面,我們都發現,在早期中期,亞馬遜就沒把服飾當一個好生意來經營。

我們再來看看最近兩年,亞馬遜又是一個什麼情況呢:

最新的情況顯示,在自營品類中,服飾在SKU中有4904種,佔比近75%;從數量上,至少給予了重視。

當然,看金額佔比,就更好玩了:

看到沒,Apparel(服飾)佔比才1% ,威猛牛逼不?

75%的SKU佔比,貢獻1%的營收(財會同學注意了,此處不符合配比原則喲,高危區)。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態度?當然是最近兩年,大力發展的態度啊,所以說這才是真正的戰略重視(當然,服飾類可能SKU統計和其他不太一樣,可能一個size就被統計一次,但相對而言還是呈現SKU和營收貢獻不配比)。

當然,我們也來看一下阿里最新的情況:

這是618期間的橫截面數據,顯然服飾類仍然是第一大貢獻品類,佔比18%。

同時,我們觀察到,和2011年阿里的比例比起來(那個是期間數據,非時點),服飾類從21%降低到了18%,而3C數碼則從16%,上升至17.5%。阿里在保證基本盤時,也搶著了京東的份額。

因此,從供給方的角度來說:阿里和亞馬遜,在SKU種類拓展的過程、重心是完全不一樣的。

亞馬遜將重心放在數碼、電子、生活用品,而阿里則剛好相反,儘可能完成「萬能的淘寶」,以非標品居多。這種重心不同導致消費者一直沒有在亞馬遜買衣服的習慣,喜歡去實體店。直到最近兩年,隨著時尚電商興起,才逐漸培養人們在平臺上買衣服。

總的來說,歐美一直沒有在亞馬遜買衣服的習慣,人們喜歡去實體店,也沒有一個壟斷性的服裝平臺。另外,大家也會逐個去服裝品牌官網購買。而國內則是想到買服飾,先去淘寶裡面,找品牌直營店。

這種現象當然不是偶然發生的,和產業特徵環境直接相關,接下來解讀下一個因素。

2. 兩國產業集群及特徵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歐美生意人,想製作設計一些衣服進行售賣,會發生什麼情況?

顯然,首先她得做設計,然後製作版型、找面料、找服飾代工廠……

中間的麻煩是顯而易見,最核心的問題是服飾代工廠哪裡來。歐美缺乏代工廠,很多國家是不存在私人找工廠做衣服,然後在電商出售的。而在國內這不是分分鐘的事情嗎?

即便國外不以私人形式,找工廠,但成本非常高。他們強調們設計(屬於藝術類),注重創意,因此成本非常高,工序複雜。

而在大陸,這些都不存在的,什麼智慧財產權、什麼原創計劃,阻擋發財的,都滾一邊去。代工廠遍地都有,各種商品面料集貿市場,太多了。在國內,可能定版型到最後工廠出貨,也就一周的時間。

我想,分析到這裡,大家應該明白為什麼了,原因在於國家之間的比較優勢——服飾產業集群及其分布。

隨便搜索一下關鍵詞「服飾行業」:

產量佔比全球三分之一,代工廠強大,是顯而易見的。

同時,國內也誕生了一大批代工廠,下面盤點一下全球十大服飾代工廠:

聯泰公司(東莞、清遠、江蘇、菲律賓等地有分廠)

工人數:8萬

被代工的國外品牌:Ralph Lauren、adidas、Liz Claiborne(美國的著名中階品牌)、Calvin Klein、Victoria」s Secret

聯業公司(總部香港,大陸主要加工廠在東莞)

工人數:5萬

被代工的國外品牌:DKNY、J Crew、NAUTICA、Givenchy、BROOKS BROTHER、Burberry、Callaway(高爾夫裝備)

溢達公司(總部香港,廣東和常州等地有加工基地)

自有品牌:派 Pye

工人數:8萬

被代工的國外品牌:AbercrombieFitch、Lacoste、Polo Ralph Lauren、Nike、Tommy Hilfiger

江蘇晨風集團(常州)

工人數:不詳

被代工的國外品牌:優衣庫、CK

香港永嘉集團(在廣東河源、雲浮、廣西梧州均有工廠)

工人數:3萬

主要代工品牌:adidas,同時也是adidas中華區核心成衣製造供應。

大楊創世公司(大連)

自有品牌:創世TRANDS

工人數:不詳

被代工的國外品牌:BCBG女裝,西裝主要供貨歐美和日本服裝零售業,包括MS、Macys、P&C、Aoki等

申洲集團(寧波、衢州均有工廠)

工人數:超過10萬

被代工品牌:NIKE、adidas、PUMA、ANTA以及休閒品牌UNIQLO等

長江製衣有限公司(香港上市公司,在無錫和廣州番禺等地有加工廠)

自有品牌:馬獅龍等,子公司還先後收購了法國姬龍雪等名牌

工人數:不詳

被代工的國外品牌:Pringle、Miss Sixty、YSL、Diesel、Marc Jacobs、Ashworth

夏夢意傑集團(溫州,傑尼亞公司合資企業)

自有品牌:夏蒙 Piombo(合資品牌)

工人數:不詳

晶苑集團(東莞)

工人數:7萬

主要客戶品牌:UNIQLO、PINK、ATY、HM、JCPENY

其中,我們熟悉的申洲國際(HK:02313)、晶苑國際(HK:02232)都是港股上市公司,其中申洲國際是大熱門股,看看股價走勢圖就知道了:

從2005年年底上市至今,上漲超過60倍,價投必須研究啊,高回報率股票。

這樣的產業集群,尤其是東南沿海的代工廠等,就決定了服飾生意國內外區別很大。早期阿里抓住了這一趨勢,也進行培養;亞馬遜選擇符合發達國家趨勢,選擇準化、工業化的產品。

隨著時尚電商的興起,亞馬遜最近這兩年開始發力這一品類。中間存在巨大的時間差,因此新興網站能夠跑出很大一批來,至於未來亞馬遜能否通過「高頻打低頻」取代這些網站,暫時不好說。

三、總結

本質上,國外服飾電商蓬勃發展,國內卻淘系一家獨大,原因就在於產業基礎設施不一樣。而兩家優秀的公司,阿里和亞馬遜,都抓住符合當地產業特徵的種類,分別選擇了合適的SKU擴張,一路成為全球領跑的電商公司。

對於投資人而言,是否國內存在一個對標美版Chewy公司的百億美金垂直電商這個問題,很有意義。我本人不太看好國內版的寵物電商,具體下次有機會聊,希望對各位有一定啟發意義。

(來源:外貿電商聯盟)
以上內容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雨果網立場!本文經原作者授權轉載,轉載需經原作者授權同意。

相關焦點

  • 為何國外服飾電商遍地開花,國內卻淘系一家獨大?
    最近一直在看垂直類的服飾電商,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Revolve、shopbop、wconcept、fartetch、mythersa、netporter,這全是服飾類電商平臺,而且大部分還不錯,為毛國內就一個淘系很好,其他發展基本沒前景呢?
  • 阿里巴巴組織架構大調整 涉及淘系電商各個BU和核心高管
    雙11結束一個月後,阿里淘寶系完成了新一輪組織升級。12月11日,阿里淘寶天貓總裁蔣凡發出全員公開信,宣布已對針對核心「電商業務」進行了新一輪組織架構調整。此次調整十分全面,涉及淘系電商的各個BU和核心高管,如下:湯興(平疇)將全面負責淘系用戶產品與技術。搜索推薦事業部、天貓-消費者平臺產品團隊、淘系消費者運營事業部向平疇匯報。楊光(吹雪)全面負責天貓商家和行業的運營工作。
  • 電商會員為何複製不出亞馬遜
    這幾乎已經成為電商行業的通用做法。李梅英是電商會員的老用戶,她就發現最近電商推聯合會員變得越來越多,「買1得N」的活動不斷。算下來,平均20元左右就能拿下一家電商平臺全年的會員服務,與過去相比相當於打了1折。在二手電商交易平臺上,三四十元出售京東、唯品會會員的比比皆是。賣家們聲稱,有專門渠道能拿到貨。
  • 電商會員為何複製不出亞馬遜?
    這幾乎已經成為電商行業的通用做法。李梅英是電商會員的老用戶,她就發現最近電商推聯合會員變得越來越多,「買1得N」的活動不斷。算下來,平均20元左右就能拿下一家電商平臺全年的會員服務,與過去相比相當於打了1折。在二手電商交易平臺上,三四十元出售京東、唯品會會員的比比皆是。賣家們聲稱,有專門渠道能拿到貨。
  • 深度| 賣得比Zara貴,衝刺IPO,這家淘寶女裝能給國內服飾行業帶來...
    據深交所消息,一家專賣日系女裝外貿尾單的淘寶店日禾戎美正在衝刺創業板,擬發行5700萬股,佔發行後總股本的25%,募集資金超6億元,成為今年首個申請IPO的服飾零售商,若能獲批,該店將成為女裝「淘品牌」第一股,引發國內服飾行業的極大關注。
  • 拼多多劍指阿里1688「後院」 掘金超萬億批發電商
    「多多批發」業務直接劍指1688「後院」,奇襲 阿里巴巴 核心老牌B2B業務,也意在掘金超萬億元級採購批發電商市場。除拼多多外,電商巨頭也紛紛加碼布局採購批發電商業務。包括:京東企業購、蘇寧企業購、天貓企業購、國美企業購、慧聰名企採購、亞馬遜企業購、唯品會(唯品倉)等。
  • 亞馬遜會員日首登中國 如此能打開國內電商缺口嗎
    充分了解中國消費者消費習慣、以及國內消費升級的趨勢環境,才是亞馬遜更該發力的方向。 (原標題:Amazon Prime會員日首登中國 如此能打開國內電商缺口嗎?)
  • 全球電商領航者亞馬遜,打造數字新消費的「飛輪效應」
    在電商數位化時代來臨的當下,作為全球電商的領航者,以及國內跨境電商無法代替的存在,亞馬遜順勢而為,以全球布局的獨特優勢把中國市場「數字新消費」推向一個嶄新高度,著實讓人期待。01 為何亞馬遜營收與股價雙走高?
  • 亞馬遜跨境電商如何運營模式?亞馬遜開店與國內電商的不同介紹
    亞馬遜跨境電商如何運營模式,今天就來了解一下。 亞馬遜開店與國內電商的不同: 1、流量 在亞馬遜開店需要注重用戶體驗,以產品為主,不管是新店還是老店,只要產品listing做的好,產品描述足夠簡潔又完整,只要是客戶需要的,就會被平臺推薦,新店也可以很容易做起來。
  • 跨境進口電商一周猛料:進口嬰兒用品、奶粉風波不斷!亞馬遜日本...
    服飾方面多是因為在色牢度方面不符合要求,其中竟然包含一批奢侈品牌prada牛仔褲;餐具方面主要是以日本的進口鐵鍋產品為主,所涉及到的產品問題包含了重金屬超標和蒸發殘渣超標,這一批鐵鍋已經被銷毀了。另外一批是不鏽鋼餐具也因為鎳超標被退運。 中國海淘市場規模將達1106.8億美元,保健品是主要推動力之一 雨果網消息,中國消費者對國外進口產品的熱情空前高漲。
  • 3M公司一家獨大 國內企業為何做不好一隻防霾口罩
    3M公司一家獨大 國內企業為何做不好一隻防霾口罩 每日經濟新聞 2017-01-23 00:44:09
  • 法國最大服飾電商La Redoute進軍中國市場
    儘管前有英國時尚電商ASOS退出中國的前車之鑑,又一家國際服飾電商進軍中國。6月20日,法國最大服飾電商La Redoute宣布與中國電商解決方案提供商Azoya合作,進入中國市場。La Redoute公司在1837年成立,原是一家郵購公司,現已成為法國著名的服裝電商。
  • 阿里新一輪組織調整:電商與本地生活進一步融合,淘系中堅力量崛起
    根據內部郵件,在電商版塊,湯興負責產品與技術;楊光負責天貓商家和行業的運營工作;劉博負責平臺商業化,阿里媽媽事業群、天貓商家營銷中心也向其匯報;天貓服飾風尚事業部下的奢品運營中心和魅力惠業務併入天貓進出口事業群,向劉鵬匯報;天貓品牌市場部向集團 CMO 董本洪匯報;淘寶商家與行業線繼續由張凱夫負責。
  • 阿里核心電商組織架構大調整:湯興全面負責淘系產品技術
    【阿里核心電商組織架構大調整:湯興全面負責淘系產品技術】阿里核心電商組織架構大調整,湯興全面負責淘系產品技術,吹雪全面負責天貓運營
  • 盤點10大國內外知名的時尚服飾電商網站
    盤點10大國內外知名的時尚服飾電商網站來源:聯商網2014-01-28 08:46  1月28日消息,隨著去年ASOS和Net-a-Porter等時尚電商進入中國,各大外國的時尚電商都開始進入國人的視野。
  • 亞馬遜推新項目打假,伊朗第二大電商Bamilo或將關停
    伊朗第二大電商Bamilo或將關停 墨騰創投消息:上周,伊朗第二大電商Bamilo宣布超大幅度裁員,據說在一天內就裁員400人,現在整個公司只剩下了約70人。 Bamilo在社交帳號上發布了官方聲明,表示已經關閉了一些需求較小的部門,今後將專注在能夠快速銷售且成本較低的商品上,包括食品、飲料、化妝品、非處方藥等。
  • 【外貿】跨境電商 - 深圳前100跨境電商公司排名榜
    預計2021年疫情不會很快就結束,跨境電商還是很有增長潛力的。小編特在此分享TOP100做跨境電商的大咖資料, 大家可以了解一下, 研究他們的網站和產品,學習他們的長處,如何快速打跨境電商這場仗。研究review, listing, 選品等。
  • 深網|中國網際網路迎來第二次電商盛世:誰淘汰了紅極一時的淘品牌?
    更多的淘品牌不得不面臨內無糧草(淘系流量)、外無救兵(資本)的窘境,更糟的現實是隨著更多傳統品牌深度進入電商、社交電商的新模式興起,淘品牌們通過幾個爆款就能打造出一個品牌的時代早已過去。尼採曾說:與惡龍纏鬥過久,自身亦成為惡龍。與傳統品牌貼身搏鬥十餘年的淘品牌們,有的已經成為「惡龍」(傳統品牌),有的還在摸索,還有的已經死去。
  • 【乾貨】跨境進口電商如何做好郵件營銷推廣?(亞馬遜京東案例)
    目前,各電商巨頭紛紛入局跨境電商業務。區別於傳統意義的海淘代購,目前國內跨境電商正規軍在經營模式、平臺運作及貨物配送方面更加規範化。按照運營模式可劃分為跨境C2C、第三方B2C、自營B2C、自營B2C+第三方B2C以及垂直自營五類,目前進口跨境電商們大部分採取海外直郵與保稅進口兩種模式,僅交納行郵稅。據了解,目前運營有進口業務的電商有: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亞馬遜海外購、網易考拉海購、洋碼頭、聚美優品的聚美極速免稅店、唯品會全球特賣、蜜芽寶貝(更名為蜜牙)、1號店的1號海購、中糧我買網、寺庫網、蜜淘、順豐海淘等。
  • 淘小鋪不是社交電商
    淘小鋪是什麼? 為什麼淘小鋪不是社交電商? 淘小鋪在內部為何受重視? 趕在跨年之前,阿里淘小鋪正式上線。這是阿里內部定位社區化電商平臺的項目,早在去年5月上線內測,就曾引發阿里進軍社交電商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