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拼多多 已上線官方批發採購平臺「拼多多批發」。 拼多多的商家頁面新增一項「供貨管理」功能,同時新增了「批發供貨」與「一件代發」服務。 目前該項目實行「小二邀請制」,並未全量開放。 「多多批發」業務直接劍指1688「後院」,奇襲 阿里巴巴 核心老牌B2B業務,也意在掘金超萬億元級採購批發電商市場。
除拼多多外,電商巨頭也紛紛加碼布局採購批發電商業務。包括:京東企業購、蘇寧企業購、天貓企業購、國美企業購、慧聰名企採購、亞馬遜企業購、唯品會(唯品倉)等。
上線「多 多批發」業務0費用開通
據網經社發現,在「拼多多批發」頁面上,商品會顯示在商家後臺批發會場的直達底價、好貨上新、分類熱賣榜三大資源位。在門檻上,直達底價需拼單價7折以下,依據商品歷史成交額略有浮動;好貨上新需首次進入批發會場內的商品;分類熱賣榜需過往7天成交額大於零的商品。
目前拼多多批發涵蓋的品類包括:鞋包、百貨、母嬰、洗護、內衣、美妝、男裝、生鮮、手機、家紡、運動、數碼、車品、家裝、電器、健康、圖書等。該業務面向有批量供貨能力的商家開放,商家可將店鋪內的商品上傳至「拼多多批發」市場,成為批發供應商,獲得一個重要的商品銷渠道。
(網經社註:圖片來源於拼多多批發官網)
而商家可在後臺「供貨管理」中找到創建入口,0費用開通「拼多多批發」功能。批發商品銷量、GMV將1:1計入主站,參與確定商品權重,且批發價格不計入歷史最低價、不與活動價格和店鋪優惠疊加。
「一件代發」服務指的是採購商將訂單委託給供貨商發貨,供貨商按照訂單需求,把貨品發送到不同的地址,並提供售後等相關配套服務。「一件代發」主要展示地為拼多多旗下團購小程序「快團團」的商品貨架,不過,這個商品貨架目前只對「微信實貨商」開放。
拼多多為何要進軍批發業務?
成立以來,一直專注零售電商業務的拼多多把觸角伸向了B2B業務,這是基於拼多多目前發展現狀、行業競爭格局及發展趨勢的綜合考量。對此,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B2B與跨境電商部主任、高級分析師張周平表示,拼多多進軍批發業務加碼B2B布局原因包括:廣闊市場需求、利好資本市場、C端向B端延伸三點。
一是廣闊市場需求。B2B一直是電子商務的主要構成及模式,據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9年度中國產業電商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2019年中國企業採購電商市場規模7300億元,較2018年的3850億元同比增長89.61%,2020年中國企業採購電商市場預計將超萬億規模。而過去20年,我國網際網路的繁榮發展主要是消費網際網路的發展。近年來,信息技術通過提高生產、資源配置、交易效率,成為經濟轉型的助推器,網際網路下半場的方向將是產業網際網路。
(網經社註:圖片採集自拼多多商家版)
二是利好資本市場。超大市場空間+拼多多過去幾年打造的強大的品牌、供應鏈、C端經驗等優勢相結合,拼多多加碼批發電商業務能夠給資本市場帶來更多的想像空間。拼多多加碼批發業務給外界釋放出強烈、積極的信號,整體利好資本市場。
三是C端向B端延伸。從零售電商業務起家的拼多多向B2B業務延伸,由此形成了一套完善的B2B2C全鏈路業務模式。從業務角度來看,拼多多採取產地直供模式,本身手上有大批貨源渠道,一改傳統銷售從收購、批發到零售等種種環節,剔除了中間商層層加價的傳統,讓生產商直接對接消費者,也給拼多多未來的發展帶來更多的空間,實現更大的布局。
劍指1688? 巨頭加碼布局採購批發業務
作為國內電商平臺之中最大的「黑馬」,拼多多在這幾年的迅猛發展有目共睹。從創立開始到現在,拼多多的一舉一動都會被拿來和阿里做對比。5年前,拼多多橫空出世,在用戶端和阿里開展競爭,而這次拼多多又一次把觸角伸向了阿里的起家B2B業務。
1999年,阿里推出了1688平臺,主要為商家批發供貨,批發貿易是阿里的「老本行」。在淘寶成立、阿里入局B2C後,它的B2B業務也沒有荒廢。如今,1688已覆蓋原材料、工業品、服裝服飾、家居百貨、小商品等16個行業大類,提供從原料採購--生產加工--現貨批發等一系列的供應服務。平臺匯聚了超過1000萬家企業店鋪,服務了超過100萬的供應商和超過2800萬的採購商。
除拼多多外,近年來,國內零售電商巨頭也紛紛加碼企業採購批發業務。如京東、蘇寧易購等也在加速布局B2B端的企業採購批發業務。2014年5月,京東上線了一個面向中小企業的電商採購平臺——京東企業頻道。兩年後,京東大客戶品牌在原京東大客戶部基礎之上正式更名為「京東企業購」。
蘇寧也在2015年年初上線了蘇寧企業購,並在今年4月讓蘇寧拼購專門為深圳地區百餘家從事出口外貿的企業上線「助力出口企業轉型」專區。其他入局企業採購批發的電商平臺還包括:天貓企業購、國美企業購、慧聰名企採購、亞馬遜企業購、唯品會(唯品倉)等,主流批發電商平臺還包括:杭州女裝網、義烏購、批批網、進貨通、一起火、杭州女裝批發網等。無疑,現在的拼多多雖已建立較強的優勢和護城河,但是相比於阿里等巨頭的多年沉澱,成長空間依舊很大。(文/勇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