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處理兩岸事務上,臺灣陸委會一直以來都是扮演著怎樣的功能和角色呢?在2017年的7月份,民進黨當局將原本的臺行政機構大陸委員會,正式改名為大陸委員會,位階上升了,這樣的一個變化又透露出什麼樣的訊息呢?
陳鳳馨:我先講一下改名,我不會把它設定為位階上升,因為它同樣都是「行政院」的二級機關,差別就是臨時組織正式化。什麼意思呢?因為在1991年的時候
當時陸委會成立的時候,它就是一個臨時編組,反映了兩岸要進入交流接觸的時期。因為在那之前,固然兩岸開始有了一些屬於民間的交流,但是那些交流,只要說牽涉到了屬於「公權力」的行使的時候,它就會碰到瓶頸。
所以那個時候就必須要成立像海基會,來處理兩岸交流的時候,可能碰到的不管是「法律」上面的事務、或者是有一些彼此之間政策方面協調的相關事務,這個時候在行政組織底下要有一個陸委會來決定政策,然後在底下有一個海基會作為負責溝通聯繫最重要的溝通橋梁。所以我覺得其實在那個時候,它臨時編組的位階其實是高的,第一任的陸委會主任委員施啟揚,後來擔任了「司法院院長」,第一任陸委會的副主委就是馬英九。
那個時候馬英九是大家公認的政治明星,而且應該是屬於「部會」首長級的人物,可是他去擔任的是副主委,其實你可以看得出來就是當時對於這一個組織的重視程度。所以陸委會成立的時候,我覺得以一開始的組織編制,重點放在法律關係,所以施啟揚、馬英九都是學法律的如何在法律上面建立兩岸之間溝通、交流當中不會有這些窒礙難行的地方。
可是緊接著之後的幾位主任委員,他的定位就開始出現了不斷地變化,有的時候可能必須重點是在於他跟臺灣地區領導人之間的關係,比如說第二任的主任委員黃昆輝,他不是學法律出身的,但因為他跟李登輝關係特別好,所以他其實可以秉持著李登輝的意志來執行。他不是決策者,所以很多的陸委會主委其實常常扮演這樣一個角色。到了陳水扁時期的時候,第一任的陸委會主委就是蔡英文,而這個時候,蔡英文她其實秉持著李登輝的兩岸政策態度,某種程度對於陳水扁的兩岸政策其實多有影響她變成是一個李登輝跟陳水扁兩岸政策的協調者。
可是再往後的時候,不管是吳釗燮也好、陳明通也好,就是成為陳水扁意志的傳達者。馬英九時期的陸委會主委,我覺得大家可能不是很熟悉,不熟悉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兩岸政策誰主導?馬英九自己主導。所以整個的過程,陸委會的角色,你會發現如果我們歷數1991年一直到2016年,這樣一段期間,它扮演決策者的意志傳達的角色是比較多的,能夠真正自己主導兩岸政策幾乎是很少很少的,這裡面張小月其實就是標標準準的秉持蔡英文的意志。
黎建南:其實在臺灣所有的行政單位來講,陸委會跟海基會是非常微妙的,因為它的重要性不是它的外在,而是第一個跟臺灣地區領導人的關係,第二個領導人對兩岸的期待,他對兩岸期待比較高、關係比較深,它就比較重要 ,所以這是一個很微妙的機構。我來解釋一下陸委會為什麼要改名。
我們所知的就是有一些內幕,賴清德剛剛接行政機構負責人的時候,他實在搞不清楚狀況,講話有撈過界。因為對臺灣地區來講,領導人最重要的是什麼?就是兩岸,雖然這不是你賴清德可以決定的,但是那個時候賴清德假如依法制來講,那是「行政院」大陸工作委員會,他為什麼管不到?所以後來有一個講法,蔡英文設大陸委員會,有一點對賴清德說,還是我說了算、還是我來做主的,但是不管怎麼樣,它都要秉持臺灣地區領導人的決定,所以這個時候它的功過其實往往不是他們能決定的,而是他們上面的領導人來負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