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臺灣5·20政權交接,民進党進入「全面執政」時代。新任陸委會主委張小月上任一周,未公開行程,也未接受媒體採訪,昨日(26日)在陸委會例行記者會後,與記者第一次進行非正式見面會。
由「外交官」轉戰兩岸事務的張小月表示,自己未曾去過大陸,也沒有太多和大陸「交手」的經驗,但她認為,外事與兩岸事務共同點,都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任務。大陸「在那裡就是我們的鄰居」,會優先關注「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協議」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大方向還是希望兩岸和平穩定」。
26日,張小月與記者進行第一次非正式見面會(圖片來自「中央社」)
據臺「中央社」報導,26日下午,臺灣新任陸委會主委張小月在例行記者會後和媒體茶敘,談到兩岸關係表示,大陸是鄰居,兩岸不可能不聯絡,加上兩岸人民間這麼多的來往,很多問題必須透過權力機構處理,所以一定要溝通與對話 ,陸委會將採務實、不衝突、不挑釁的方式處理。
張小月是「外交官」出身,媒體詢問她過去與大陸外交官交手的經驗。她表示,過去和對岸接觸就是在酒會上,雙方會自然握手,但不會談實質性的問題,她形容道,「中國大陸在那裡,就是我們的鄰居」。
張小月指出,外交與兩岸事務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化不可能為可能的任務」,在雙方很大的不同中去找出最大的空間跟可能,很多國際談判並不是「我贏他輸」,外交與兩岸追求的就是互利雙贏的局面,並不是零和遊戲。
被問到會優先推動哪些兩岸事務,張小月表示,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這種「與人民權利義務非常有關的」,此外還有「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通過。她強調,「大方向是兩岸和平穩定發展」。
不過,「中央社」援引熟悉兩岸事務人士透露,海基會自5·20迄今就沒再接獲海協會的傳真信函,海協會於十八、十九日將大量積案回復海基會,似有清倉的意味,此後傳真機就沒再動過。
張小月接受記者採訪(圖片來自「中評社」)
媒體問道兩岸是否能持續溝通的問題,張小月表示,溝通對話交流很重要,新政府才剛上任,也伸出了橄欖枝說要維持和平發展現狀,之後會穩步來推動,蔡英文演講已釋出很多善意,像新南向政策也要和大陸做區域合作等等,就是希望兩岸關係能往前走。
媒體詢問未來她和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APEC這類國際場域見面的可能性,張小月回答,兩岸關係還在演進當中,目前都還在觀察,重點是臺方會秉持善意溝通原則,畢竟兩岸和平是大家的希望。
談到臺「衛福部」長林奏延在WHA上發表演說時,只說「中華臺北」,沒提「臺灣」,張小月說,政府有跨部會的平臺,大家會一起討論,她覺得WHA是專門討論衛生、醫療的專業機構,所以從專業角度參加,「讓醫療歸醫療、政治歸政治」,這樣會比較好。
張小月還表示,當初被徵詢出任陸委會負責人時,「有考慮了一下」。她認為,人生要追求改變、成長與超越,最後選擇接下職務。張小月不願透露被徵詢的時間,但強調,「我是有時間可以準備的」。
張小月表示,西方哲學家曾說,人生要去做3件事,第一是做過去沒做過的事情, 這就是改變;第二就是去做不想做的事情,那是成長;第三就是做不敢做的事情,這就是超越,「就是這樣的心情,我就去做陸委會的負責人」。
張小月說,自己沒有去過大陸,過去在「外交工作」上都著重促進與所屬派駐國家的關係;大陸事務則屬兩岸業務,因此沒有對大陸某位外交官有特別深刻的印象。
被問及是否有臉書(Facebook)或微信等社交、通訊軟體的帳號,張小月笑說,「我沒有臉書」,應該有比較好,但工作很忙碌,也沒有時間玩微信。
張小月簡介:
臺灣「外交官」,無黨籍,臺灣彰化人。前任臺灣「駐英國代表」、「駐澳洲代表」,現任陸委會主委。
張小月為臺灣「外交部」首位女「次長」、首位女發言人、首位女「大使」,曾任臺「外交部」「北美司副司長」、「駐美國西雅圖辦事處處長」、「駐荷蘭代表」、「駐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大使」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