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通常不太區分語言和文字,覺得說話是語言,寫下來就變成文字了。但我要提醒你,語言和文字其實是兩個不同的符號系統。文字是語言的次生符號,有文字的民族,一定有語言,但有的土著民族甚至至今都沒有文字,只靠口頭語言交流。雖然文字只是語言的次生系統,但你要記住,在文明的演進過程中,文字對於人類同樣非常重要。這一講,請跟我去大英博物館走一遭,那裡有一件藏品,羅塞塔石碑。透過這塊石碑,你可以了解文字符號的巨大魔力。羅塞塔石碑製作於公元前196年,同一時期秦始皇正在努力統一中國的文字,這兩件事都和文字有關,距離今天有2200多年。
文字符號
藉助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希臘文字,法國人商博良破譯了古埃及文字,把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往前推進了兩三千年。
文字是語言的次生符號。它的出現,打破了時空界限和人腦的記憶局限,讓人類得以處理更大量、更精細的信息,從而能夠管理超大規模組織。
文字催生了知識群體的產生,推動了紙和印刷術的發明,讓知識的生產和傳播範圍更廣、速度更快。
1.羅塞塔石碑的破解
我們直奔大英博物館的埃及館。一個巨大的玻璃罩子裡,有一塊黑色花崗巖,它就是羅塞塔石碑。石碑高1.12米,寬76釐米,厚28釐米,加上底座,比一個成年男人高一些,剛好,你的目光可以落在石碑文字最密集的地方。石碑剛造好的時候大概是長方體,但明顯被破壞過,現在已經不完整了,頂部接近三角形。
這座石碑黑黢黢一塊,看上去甚至枯燥乏味,但它硬是跟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古希臘帕特農神廟雕塑一起成了大英博物館的三大鎮館之寶,甚至成了大英博物館的象徵。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通過這塊石碑,歐洲人在1924年,不僅破譯了已經失傳的古埃及文字,得以跟古埃及法老隔空對話。更關鍵的是,通過羅塞塔石碑的破譯,有文字記錄的人類文明史,往前推進到了公元前3000年。
要知道,另一種跟古埃及文字同樣的象形文字——中國的甲骨文,要到1898年才首次被發現,不但比發現羅塞塔石碑晚了將近一個世紀,而且能回溯的歷史最遠也就是公元前1600多年。
回到這塊石碑,隔著玻璃罩,你會發現上面密密麻麻刻著三種文字。最上面的文字總共14行,有的像蛇、有的像鳥、有的像眼睛,這是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也叫聖書體),當年只有古埃及的祭司、貴族們才能看懂。中間的32行,歪歪扭扭像小孩畫的塗鴉,這叫草書文字,是象形文字的變體,給老百姓看的;最下面的字數最多,54行,是古希臘文字。
羅塞塔石碑被發現之前,已經有大量的古埃及文物出土,上面有各種圖形符號。但是,沒有人讀得懂,因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早就失傳了。你可能會說,應該不難吧,可以根據圖形猜嘛。你是個中國人,很容易這麼想,但漢字的情況不大一樣,根據偏旁部首,你還能猜測不認識的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但看上去是象形的古埃及文字符號,其實已經用來表示讀音了,而並不是直接對應意義。比如一個貓頭鷹符號,它其實代表的是M這個讀音,而不是一隻鳥。如何找出這些象形符號和語音之間的對應關係,就難住了歐洲的歷史和語言學家們。
這一回,羅塞塔石碑上同時出現了三種文字,學者們當然有理由推測,它們記錄的是同一個意思。好在,古希臘文字,歐洲學者有人懂,這無異於得到了一條破譯古埃及文字的輔助線。
最終,一個名叫商博良的法國歷史學家,從一個叫託勒密的法老的名字入手,成功破譯了羅塞塔石碑的文字。於是,埃及出土的木乃伊、壁畫、塑像,還有矗立在埃及本土的大型神廟、金字塔、方尖碑,以及古埃及30個王朝留下的凡是帶文字的記錄,在瞬間開始講話了。下邊就是一張古埃及文字和拉丁字母的對照表:
了解了這個背景,你說羅塞塔石碑該不該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類對於整個古埃及文明的理解,都是靠著它才拿到開門鑰匙的。今天如果你去巴黎的協和廣場,會看到一個埃及方尖碑,這是埃及人給法國人的謝禮,感謝法國人破譯了古埃及文字。
既然破譯了文字,讓我們一起看看羅塞塔石碑上到底寫了什麼。
2.文字與人類管理大規模組織
石碑的文字,是為了謳歌埃及法老託勒密五世的。據歷史記載,公元前2世紀初,古埃及人開了一次會,可以類比為「全國宗教大會」,羅塞塔石碑就是會議的成果,你可以把它看作是一封祭司階層寫給法老的感謝信。
當時的法老是託勒密五世,他上臺以後頒布法令,賜給神廟免稅權。祭司們投桃報李,就把這件事刻在石碑上,記錄了法老的很多善行,比如修建水壩抵禦洪水,給神廟賞賜銀器和糧食等等。祭司們還把法老的生日和加冕日,定為國家法定節假日,每年都要慶祝,這相當於給法老的合法性背書。
為什麼還有古希臘文字呢?因為這時候埃及已經被希臘人徵服了,法老託勒密五世就是希臘人的後代。你看,無論異族統治者向精英階層示好,還是精英階層對統治者表示感謝,都要寫成文字,再用石碑這種模式昭告天下,目的是讓政府的統治得以穩固。
我們今天討論一個文明,有一句你很熟悉的話,叫「有文字記載的歷史」。有文字記載這件事,為什麼這麼重要?因為和語言相比,文字有下面這些優勢:
有了文字,轉瞬即逝的語音,就可以被記錄、被保存了。
在空間上,附著在文字上的信息能夠影響到遠方的人。在廣播誕生之前,口頭說出來的話可不行,最多只能傳到幾十米的地方。
在時間上,前人的經驗可以記錄下來,讓後代看到和學習,智慧得以累積,文明得以傳承。
也正是因為如此,今天雖然還存在沒有文字的部落,但無一例外,他們的文明程度都不高,規模也不大。語言的出現,讓人跟動物徹底分道揚鑣,而文字的發明,使得人類文明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人類隨著文明的發展,支配的財富、管理的土地、控制的人口越來越多,就迫切需要一種工具,能夠記載信息、遠程傳播。而文字,就是一種比語言更有效的大組織管理工具,它跟國家、政府權力是緊密相連的。
說到這,你就能理解,在各大文明的傳說中,文字的發明者不是神就是王。在埃及的文明中,造字的是一個神;中國的傳說中,發明了文字的倉頡,是一個部落首領;而韓國文字的發明者,更是他們的世宗大王。
古埃及人相信,看到文字,必須大聲朗誦出來,大聲朗誦才能表達對神的膜拜。中國也有一種傳統,凡是寫著字的紙,即便是廢紙也不能隨便扔。今天四川有些地方還有惜字塔,是專門拿來燒帶字的紙的。這些帶有神秘色彩的傳說,都是某種隱喻,它們的背後是文字在文明塑造上的強大力量。
3.超越時空限制的符號魅力
文字有這麼大優勢,但它有一個天生的弱點,就是不容易學習和掌握。正常環境下,一個人只要不聾不啞,三歲就能學會某種語言,而掌握一種文字就必須通過專業學習和長期訓練。怎麼解決這個問題呢?
於是,人類的教育誕生了,為了學會文字,就得有專門的人負責教授文字知識。早期的教育,培養了一批識字的知識人群,這是一個新的群體,就是知識階層。他們成為官僚精英,或者成為祭司,從此,勞心者和勞力者就成為兩個階層。
最初的文字刻在石碑、烏龜殼、莎草紙、泥板、竹簡上,效率很低,而頻繁的文字記錄需求,推動著人類追求更輕便的文字載體,更方便的文字複製方式。
紙張發明出來後,印刷業隨之蓬勃興起了。人類文明開始以圖書的形式加速積累,圖書館成為了文明的象徵之一。在相當長的時間裡,人類的文明很大一部分都是靠文字來保存、記錄和傳承的。
思考題:漢字並沒有發展成字母文字,你覺得這對中華文明的發展是好事還是壞事?為什麼?歡迎在留言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