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12年,反隋的勢力已經數不勝數,就連隋朝的將領楊玄建,都趁著隋煬帝第二次出徵高句麗都反叛隋朝投靠在翟讓的一方。
翟讓是瓦崗軍起義的領袖人物,瓦崗軍是河南地區最強的一個叛軍。當時翟讓帶著李密、楊玄建等人駐紮在滎陽外,等待時間攻入滎陽城內。
當即隋煬帝命張須陀鎮守滎陽,並帶領萬人討伐翟讓。在此之前,翟讓多次被張須陀所帶領的軍隊打敗。聽到張須陀要來討伐自己的時候,內心十分的慌亂,做出了撤退的打算。
這時李密卻說:「須陀勇而無謀,兵又驟勝,既驕且狠,可一戰而擒之。」
於是在李密的建議下,帶著手底下的士兵排兵布陣準備迎擊。李密派出千餘騎兵埋伏在滎陽北方的樹林中,自己則帶著大隊伍和翟讓一起正面迎擊張須陀。
沒過幾日,張須陀一方陣向翟讓進兵,翟讓軍隊不敵張須陀隊伍,節節敗退一直推到騎兵埋伏的地方。
當張須陀的軍隊全部進入指定地點後,這些瓦崗騎兵突然殺出來,翟讓也隨即讓軍隊反擊,將隋軍包圍了起來。
張須陀見此性情,控制自己的馬,有著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的氣勢突出包圍。這時的張須陀本可以騎馬一走了之的,但他並沒有這麼做,張須陀見自己的士兵還困在包圍之中,便衝進包圍圈營救,這樣反覆四次過後。
張須陀的軍隊幾乎全部被滅亡了,此刻張須陀仰天長嘆道:「兵敗如此,見天子乎?」當即跳下馬,和眾人廝殺在一起,最後慘死在包圍圈內享年52歲。
就這樣隋末年間的一位名將就此隕落,對於張須陀來說,能是在戰場上,算是榮幸的一件事。在他的觀念中,他的死必須是有價值且意義的,並且他也不像李密口中所說的那樣有勇無謀。
《隋書》記載:「性剛烈,有勇略。弱冠從史萬歲討,以功授儀同,賜物三百段。」早年時期的張須陀,就開始在隋朝任職,帶兵抵抗那些反叛隋朝的人力。當隋煬帝繼位的時候,張須陀就常常跟隨總管楊素出徵,多次立下了功勞,被任為加州開府。
大業6年,隋煬帝數次徵討高句麗,使得百姓的生活很是艱難,加上時值饑荒,面對這種情況。張須陀私自開倉放糧,拯救這些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其他屬下勸諫張須陀說:「須待詔敕,不可擅與。」張須陀反駁到,如果我不拯救這些百姓的話,他們只能活活被餓死。
而且現在隋煬帝身在遠方,等皇帝的命令下來,城內早已屍橫遍野了。
如果我因為這件事被皇帝責罰的話,那也是我心甘情願的,與你們無關。隨即打開倉門,救濟百姓。當隋煬帝得知此事後,對張須陀的做法讚賞有加,並稱其有先見之明。
大業7年,王薄煽動平民百姓,反叛隋朝,那些為了躲避戰爭的平民紛紛聚集在這股反叛勢力之下。張須陀得知此事後,集結好軍隊,浩浩蕩蕩向他們這股勢力進發。
王薄本想力抗張須陀,可惜他手底下的那些人,都不是正規軍,沒幾下就全部落荒而逃了。沒過多久,裴長才、石子河也反叛隋朝,開始攻打歷城,張須陀帶領五千兵馬便將其平定,隋煬帝嘉賞了張須陀,由此張須陀聲名遠揚。
大業10年,盧明月帶領10萬人駐紮在祝阿,張須陀領軍一萬餘人駐紮在離祝阿10裡開外。雙方開戰一直僵持不下,隋軍因出徵的時候糧食帶到有點少,慢慢的糧食就供應不上了,使得隋軍人心惶惶有著撤退的念頭。
張須陀說:「賊見兵卻,必悉眾追我,得銳士襲其營,且有利,誰為吾行者?」此話一出,只有秦瓊和羅士信等幾千人願意一同前往偷襲。
於是張須陀讓一千人精兵埋伏在草木中,開戰之時,張須陀假裝逃跑,引得敵軍追擊。秦瓊、羅士信等人帶著人對敵營發起突襲。
盧明月隨即回去營救,這是張須陀反擊,兩股勢力對盧明月進行前後夾擊,由此盧明月被擊敗。此後張須陀帶著軍隊越打士氣越旺,每次出戰都擊敗了眾多瓦崗軍。
從這種種發生的事情當中,不難看出,張須陀做的事情都在為隋朝考慮。
且就算是自己要受到責罰都願意去做,並且每次出徵都一定要勝利或者說要拿下一點地方,張須陀才會罷手。由此可見,對張須陀來說,做一些有價值和意義的事情,比什麼都要重要。
對於那些沒有任何價值或者半途而廢的事情,張須陀是不會去做的。他寧願戰死在沙場,也不會一人丟下那些跟隨過自己的士兵們。張須陀死得其所的這種觀念是令我們眾人去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