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了解作家作品,積累字詞。
2.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3.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4.通過古典小說的學習,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疏通文意,理清故事情節。
難點:分析人物形象並學習刻畫人物的方法。
導入新課: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紛爭。劉備胸懷大志,急於尋求人才,輔助自己實現統一大業,於是就有了「三顧茅廬」這一典故。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相助,經千年傳唱,已成佳話。然而古來君主禮賢下士的例子並不少見,為何「三顧茅廬」成為其中最令人熟知的故事?這其中有什麼秘密呢?想要深入了解,請同學們走進今天的課文。
一、引導自學(8分鐘)
明確自學要求,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合作探究:有疑惑的地方同桌可以進行合作交流。
自學要求:(大屏幕出示)
(一)默讀課文,了解作者及作品。
(二)畫出生字詞語。
(三)疏通文意,理清情節。
二、展示反饋(時間:7分鐘)
(一)文學常識
1.作者:【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說家、戲曲家,是中國章回小說的鼻祖,代表作《三國演義》。羅貫中生於元末社會動亂之時,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於流俗,曾參與反元的起義鬥爭。明朝建立之後,專心致力於文學創作。羅貫中編著的小說有《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三遂平妖傳》等。
2.作品:《三國演義》:又名《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小說,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開山之作。所謂「歷史演義」,就是用通俗的語言,將興廢爭戰、朝代更替等為基幹的歷史題材,組織、敷演成完整的故事,並以此表明一定的政治思想、道德觀念和美學理想。
3.補充背景介紹:《三顧茅廬》這篇課文發生的背景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至十三年(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的建議下,三次到臥龍崗拜訪諸葛亮。前兩次都沒見到諸葛亮,一顧茅廬遇崔州平,論天下事;二顧茅廬遇諸葛均、黃承彥,留下書信。
第三次終於相見。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山成為劉備的軍師。課文就是從三顧茅廬開始寫起的。
(二)生字詞語
拜謁(yè) 今番(fān) 叱(chì)
僥倖(jiǎo) 豈可相強(qiǎng) 謬(miù)
傾頹(tuí) 竊命(qiè ) 沔水(miǎn)
如雷貫耳:響亮得像雷聲傳進耳朵裡。形容人的名聲大。
經世奇才:舊時稱治國安民的才能。
思賢如渴:比喻迫切地想延致有才德的人。
頓開茅塞:比喻思想忽然開竅,立刻明白了某個道理。
(三)理清情節
1.釋題:三顧茅廬
明確:三顧茅廬」是三次拜訪茅廬的意思,「顧」的意思是拜訪。
三顧茅廬指劉備為了興復漢室,建功立業,三顧茅廬尋求智者諸葛亮的幫助,擺脫困境的事。
2.情節
開端(①):劉備力排眾議,決定三顧茅廬。
發展(②):劉備第三次得以成功遇見諸葛亮
高潮(③):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謀興邦定國之策。
結局(④):劉備拜請諸葛亮出山相助。
三、精講點撥(時間15分鐘)
(一)劉備第三次去拜訪諸葛亮,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這表現了他什麼樣的性格特點?
明確:從劉備的動作(下馬步行、等候、徐步而入等)、神態(拱立階下),語言(其時劉備已年過40,孔明才27,劉備卻稱孔明為「大賢」並稱「拜見」)可以看出劉備邀請諸葛亮出山的「誠心誠意」。 正面描寫
禮賢下士、求賢若渴。
(二)張飛、關羽有怎樣的性格特點?寫二人的反對有什麼作用?
張飛大怒,謂雲長曰:「這先生如何傲慢!見我哥哥侍立階下,他竟高臥,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後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
明確:張飛的話表現了他直爽、魯莽、暴躁、不計後果的特點,也寫出了對備的忠心。
關公曰:「兄長兩次親往拜謁,其禮太過矣。想諸葛亮有虛名而無實學,故避而不敢見。兄何惑於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齊桓公欲見東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況吾欲見大賢耶?」張飛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為大賢;今番不須哥哥去;他如不來,我只用一條麻繩縛將來!」玄德叱曰:「汝豈不聞周文王謁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賢,汝何太無禮!今番汝休去,我自與雲長去。」
穩重、顧全大局
明確:二人的反對,反襯出劉備的有遠見、有誠意以及求賢若渴的急切心情和虔誠態度。(側面描寫)
(三)結合人物描寫的方法,分析諸葛亮的人物形象。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
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大智大勇。
玄德見孔明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身披鶴氅,飄飄然有神仙之概。
明確:短短數語,描繪了諸葛亮的外貌、表現了他超凡脫俗、飄飄然同神仙的非凡氣質。
諸葛亮為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內容被後人稱作「隆中對」,請你說說,「隆中對」是如何幫助劉備分析天下大勢的?
【明確】
對曹操,誠不可與爭鋒。 對孫權,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對荊州,可爭,作為根據地。 對益州,可圖,作為根據地。最終目標:成霸業,興漢室。
神機妙算、足智多謀、有雄才大略
次日,諸葛均回,孔明囑付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後人有詩嘆曰:「身未升騰思退步,功成應憶去時言。只因先主丁寧後,星落秋風五丈原。」
明確:淡泊名利,喜愛躬耕的閒適.
(二)課文寫劉備聽完了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後,說「先生之言,頓開茅塞,使備如撥雲霧而睹青天」,這句話有什麼作用?
【明確】這是從側面烘託諸葛亮神機妙算、足智多謀。諸葛亮對天下大勢的分析,也讓劉備找到了實現宏願的途徑,興復漢室有了可能性。)
(四)人物小結
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寬容大度、虔心誠意,有遠見、有政治抱負。
張飛:性格暴躁、魯莽。
關羽:穩重、顧全大局。
諸葛亮:雄才大略,深謀遠慮,謙虛謹慎,淡泊名利
關心人們疾苦。
1.學生自學,教師巡視指導。
2.合作探究:先指名學生展示,有困惑的地方小組交流合作探究。
3.教師明確或點撥。
作為一篇小說,課文刻畫人物用了哪些手法進行描寫?
典型的動作、語言、神態描寫;
對比突出人物性格;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四、梳理歸整(時間2分鐘)
文章通過劉備「三顧茅廬」之事,既表現了他為興蜀漢大業而禮賢下士的寬宏氣度和求賢若渴的精神,也展示了未出山便曉天下事的諸葛亮的雄才大略。五、拓展延伸(時間2分鐘)
學了《三顧茅廬》後,你有什麼收穫和啟發呢?
學生談,考慮不到的教師指點
明確:
1.我們對人一定要誠心誠意;
2.當今社會也要形成尊重人才,愛惜人才的風氣;
3.要學習諸葛亮,平時刻苦攻讀,關心天下事,立志成才。
六、教師小結(時間2分鐘)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唯一讓我們記住的那就是劉備對人才的尊重,讓我們永遠記住這個古訓:尊重人才。只因劉備有了這樣的優良特徵,才能收穫孔明的結草銜環以報,才能建立起一方霸業。我們今後要學習人物的優良品質,也開創出屬於我們自己的一片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