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兒時的美食還記得是什麼嗎?我記得的兒時美食還真不少,都說兒時的味蕾會有記憶,其中有一個美食是母親做的九層餈,就是一共蒸9層,因為象竹筍一樣,一層又一層,所以又叫竹筍餈。
這道美食的材料非常簡單,粘米粉和水,按一定的比例配製,大火蒸就可以了。現在製造業發達,隨處可以買到粘米粉。但在我小時候,粘米粉卻來之不易。記憶中:孩提時,母親農閒時,才有時間做這個美食,每次她提著幾斤粘米去碎米,我便歡天喜地跟在後面。到了碎米房,母親在一頭用力踩對椿,我在另一頭不斷攪拌米,讓粗的在上面。碎完米,回到家,母親用粉篩把碎米過一次,才得到真正的米粉,來之不易。而較粗的碎米,母親則用來煲粥或者拌五花肉蒸,也就是今天我們常見的粉蒸肉。
我們平時的印象就是,南方的米分兩種,煮飯用的粘米和包粽子用的糯米兩種,但粘米也分為兩種:梗米和秈米。外形上,梗米一般較圓,生長在北方,如東北大米、珍珠米等。秈米剛較細長,一般是南方種植的,如絲苗米、香米等。蒸這個九層餈就買粘米粉(秈米粉)可以了。下面看看我的製作過程吧:
1.一碗粘米粉,一碗水,不管碗子大還是小,都是這個比例。然後把米粉和水攪均勻,放上少許鹽,讓粉漿有底味。再放上一點香油,讓米漿更潤滑。每隔十分鐘攪拌一次,讓米粉和水充分融合。30分鐘後,米漿像牛奶一樣濃,就可以了。
2.煲一鍋水,水開後,放蒸架,碟子抹一點點油,用湯勺舀一層米漿進去,注意不要太厚,薄薄一層就可以了。蓋上蓋子大火蒸約2分鐘。
3.若鍋蓋是玻璃,可以看到米皮膨脹,有一個大泡,然後又消失,就表示這層米皮熟了。熟的是潔白凝固狀。
4.然後打開蓋,再舀一層米漿,每舀一次米漿都需要把粉漿再攪均勻,然後用幹布把鍋蓋上的水抹去,以防水珠滴落在米漿上,影響凝固。
4.重複同樣的動作,最後就蒸好了,拿出來放涼,成品是潔白,平整。
5.調一個醬汁:蒜米剁碎,用水浸泡十分鐘,去掉黏液,這樣可以防止炸時發苦和焦,分成兩份。切碎的豆鼓,炒熟的白芝麻,鹽和生抽。
6.放多一些油,兩成熱時,先放一份蒜蓉下去用小火炸,期間不斷用鏟子翻動。大概炸3分鐘,便放豆鼓下去炸。
7.看到蒜蓉微黃,同時聞到非常濃鬱豆鼓和蒜香味,便可以關火。
8.利用油的餘溫,把另一碗蒜蓉放下去,這樣激發生蒜的香味。熟芝麻、鹽和醬油也一起放下去拌勻。
9.涼透後的九層餈切成小塊。
10.拿一些醬汁加上一點辣椒醬拌勻。
10.然後淋在九層餈上。一道非常有風味的傳統小吃就做好了。
11.出來的醬汁用一下個乾淨的瓶子裝好,拌麵、拌菜、拌飯都可以,吃啥啥香,萬能的!
畫外音:我在拍成品照時,旁邊兩個小朋友早已經被香味深深吸引,一直站在旁邊,四隻眼睛虎視眈眈,手裡已經拿好了牙籤,不斷問拍好照沒有,我一說拍完了,便馬上開搶!
九層餈清爽、光潔、彈牙,純樸的米香、上香味十足金銀蒜鼓香汁、再加上辣椒醬,惹味十足!
大家好,我是毛媽,一個致力傳統小吃的創作者,本文圖文均為原創,視頻在剪輯中,敬請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