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月瓶又叫「寶月瓶」,是明清非常流行的一種瓷器。抱月瓶的形制通常為小口、直頸,在頸的兩側有耳,最大的特色是瓶腹就像一輪圓月,所以才叫抱月瓶(寶月瓶)。目前傳世最多的是乾隆年間的抱月瓶,抱月瓶在乾隆年間產量也是最多的。

很多人可能並不清楚,乾隆大規模燒制抱月瓶,某種程度上其實是違抗父命。雍正年間抱月瓶的數量並不多,少數為仿製前朝的作品。雍正並不喜歡這種瓷器,曾下令「「嗣後寶月瓶不必燒造」。到了雍正中後期,幾乎看不到抱月。到了乾隆的時候,抱月瓶才恢復燒制。那麼問題來了,雍正不喜歡的抱月瓶,為何會得到乾隆的推崇?


抱月瓶的出身其實算不上有多好,據傳是根據流行於西夏時期的扁瓶改進而來,西夏時期的扁瓶又叫馬掛瓶,掛在馬鞍旁邊,方便人們使用。或許是覺得此類瓷器出身過於蠻夷,雍正才不喜歡吧。然而抱月瓶發展到明清時期,早已不再是造型簡陋的生活用品,已經發展成了藝術陳設品。
明永樂 青花纏枝蓮雙環耳寶月瓶 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清時期的抱月瓶燒制以青花為主,青花是明清時期的主流瓷器。明代的抱月瓶以永樂、宣德年間的最富盛名,蘇麻離青的應用,以及燒制技藝的成熟,使得這一時期的抱月瓶色澤更為豔麗。清朝康熙年間的青花更是迎來了巔峰,分水技法的應用,使得這一時期的青花色澤極富層次感。到了雍正時期,出於皇帝喜好,雖然沒有創新,但並沒有斷了傳承。

清乾隆 青花春耕圖雙福如意耳特大抱月瓶
乾隆即位以後,憑藉強盛的國力,大力發展瓷器。事實上,對於封建王朝來講,瓷器的發展往往同皇帝的喜好有著很大關係。乾隆時期,清朝國力強盛,乾隆本身也是一位極富藝術情懷的皇帝,在瓷器燒制上,對於古器物有著超乎尋常的執著。抱月瓶屬於傳統瓷器的一種,自然受到了乾隆的推崇。乾隆對於抱月瓶的燒制,不會拘泥於過去的工藝,在形制上也會有所創新。

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乾隆年間燒制的「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瓷瓶通體以青花作為裝飾,色澤豔麗。青花色重處可見細密的斑痕,不是因為歲月因素造成釉色脫落,而是人工製造的一種暈染效果,具有明朝永樂、宣德時期的特色。在創新上,乾隆的這款抱月瓶頸部更為細直,瓶體更大,利於陳設擺放。瓷瓶總體造型優美、胎體潔白,屬於乾隆抱月瓶的精品。
清乾隆 青花八寶紋雙耳寶月瓶 故宮博物院館藏

明清時期的抱月瓶在市場上具有極高的價值,就算不太重視抱月瓶燒制的雍正朝,價值也非同一般。據悉雍正年間燒制的一款「仿永樂青花抱月瓶」被拍出了500多萬的高價,不知道算不算無心插柳柳成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