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看到一些企業家認為產品經理就該通過axure運用好函數、運算符、變量,才能做出高保真的原型圖,按理說Axure確實是一大利器,但這樣做出來的產品,其實並沒有什麼用。據艾永亮超級產品所寫的文章,關於原型圖,我們要明確,大部分的產品經理做的是什麼原型圖?是高保真、中保真還是低保真?從數據上來看,20%的產品經理會做低保真,而70%的產品經理會做中保真來支持Ul作圖,開發支持。10%的產品經理比較追求完美,強迫自己做出高保真原型圖,然而卻會因為太過於注重細節,導致忽略更多。
其實,對於企業來說,產品經理的用途不僅僅是畫原型圖,他們更大的作用是做好產品,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用戶調研、需求分析、競品分析、業務流程、功能組織框架和信息框架,之後再做原型圖。一份好的原型圖,在一定程度上對產品的規劃有一定的準確性。
除此之外,原型圖屬於產品框架層中的一部分,框架層則由產品頁面的布局和結構組成,在這裡的框架層指的是艾永亮超級產品的文章中所提及的一句話:做產品就要從下往上做,因此,企業需要從戰略層、範圍層、結構層、框架層走向最終的表現層。關於這其中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我就不多加贅述了,相信很多企業家都看過。
讓我們回到主題,為什麼那麼多企業認為運用好Axure就能做出好的原型圖,就能做好產品,讓產品經理花費大量時間在那上面,其實從產品經理的時間上來看,比較碎片化,他們需要做方案、業務流程、進行頭腦風暴、競品分析、信息框架分析以及產品和數據上的事情,要做到高保真浪費了大量的時間。這還不排除業務或者流程出現大改動,他們需要推翻重來。
因此,我們會發現,企業家需要產品經理把控的是大方向、格局包括行業的趨勢分析、歷史沿革、發展生態鏈,而不是沉迷於Axure,這樣只會因小失大,失去大格局的眼光。
做好需求分析,才能做出用戶需求和產品需求,從而做出好的產品。
當然,關於產品需求來源於不同渠道,有的是用戶需求和反饋、運營、市場以及客戶人員所提出的需求,對於需求做好分類並進行深度挖掘,通過定量定性的問卷,市場分析、競品分析還有數據分析,對需求進行整理,在收集需求這塊,企業要做加法。
收集需求後,我們再進行需求的分析和篩選,哪些是我們的核心戰略需求,哪些能夠支撐需求,哪些是表面需求,哪些是用戶的真實需求,不斷挖掘,將需求抽象出來。
確定好需求後,就要進行優先級劃分,在這裡我們可以根據艾永亮超級產品的文章中所寫的四象限分析法,對需求的緊急程度和重要程度進行分析,做好需求管理,在這個過程中不需要加法,而是維護好用戶體驗,打造超級產品的秘訣在於把控好產品的節奏,拿到數據和反饋做好快速迭代的準備。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需要發現用戶真正的痛點,是用戶確實需要解決的,而不是企業管理者自己想出來或者員工自行腦補的。剛需且痛。之後做競品分析,看其他產品有沒有解決用戶的這個痛點,如果有,我還有沒有改進的地方,如果沒有,那我該如何解決這個痛點。
在此之前,企業得鎖定好自己的核心用戶群體,做好用戶調研,如果是To B的產品,就要做好市場調研,場景分析、用戶建模等......
很多企業常常會走進一個誤區,想對產品增加一些功能時,看看競品怎麼做,本來是想進行參考,結果不知不覺就變成了模仿競品,到了後期就直接跟在競品背後,這就會導致企業永遠只能跟著別人,用戶體驗不夠好,因此,一定要看清競品的定位和我們自身的定位如何,是同一個用戶群體嗎?使用場景一樣嗎?實現的方式跟競品一樣?競品分析最重要的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懂得克制,抵制誘惑。
在打造超級產品過程中,產品流程圖分為業務流程和操作流程,看看流程能不能跑得通,是否合理對打造超級產品至關重要,所以,對於流程,需要多琢磨。
要知道,我們的產品並不能滿足所有用戶的需求,先滿足核心用戶群體的需求才能逐漸影響到其他用戶。
在網際網路時代,所有的產品必須「以理服人」,這個理指的是數據分析,根據產品在不同時期的表現查看數據。包括用戶行為分析數據,產品數據,從而在產品上做出指導性的優化。
對於企業而言,產品經理不僅僅是作圖經理,更重要的是梳理好整個產品,洞察用戶,挖掘用戶需求,讓產品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