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科學家都推算出概率為零,為什麼最後卻成功了?

2020-12-16 問劇網

在《流浪地球》中,想必許多人都對當時點燃木星那一幕所燃到,由於木星的地表含有大量的氫氣,所以劉啟想到了可以利用發動機發射出的衝擊波一起點燃木星,從而產生強大的推動力,推走地球。

但是該計劃實際上在之前就已經被以色列的科學家提出,但是經過推算,moss給出的答案是概率為零,當然這也很符合邏輯,按照常理的話,這種方法怎麼也不可能是被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率先想到,但是一意孤行的他們還是已經開啟了這項計劃。

果然最終還是與木星相差五千多公裡,而此時劉培強想到的了利用空間站來助力,最終完成了這次拯救。

但是許多人都會疑問,moss都已經推算出這是概率為零的一項行動,為什麼最後會成功呢?有人會認為電影有點渲染個人英雄主義,但是其實另有原因,實際上電影一直就交代了,為了保護人類文明,聯合政府啟用了兩項計劃,分別是火種計劃與流浪地球計劃,兩者一起實施,但是互不幹涉。

也就是說,如果某其中一個計劃失敗的話,並不能夠影響到另外一個計劃,而劉培強的行為就已經斷送了「火種計劃」,所以會出現劉培強燒毀moss的一幕,當然這種破釜沉舟的行為相當於拿人類文明做賭注,如果失敗的話,全人類都將會毀滅。

而這一點的設定與《星際穿越》有些相似,在《星際穿越》中,同樣設定了A計劃和B計劃,一個是保護現有的人類,另一個則是延續人類文明,當男主得知A計劃是謊言之後,面對感性和理性的選擇題,男主同樣選擇了前者。

正如《流浪地球》一樣,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有著非理性的情感,這也正是人類文明如此偉大的原因。

相關焦點

  • 《流浪地球》在上演?科學家:銀河系內流浪行星可能有幾萬億個
    對於大部分朋友來說,我們印象中的行星應該是環繞太陽這些巨大的恆星公轉,就像我們地球365天就環繞太陽一圈,年復一年,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是當《流浪地球》這一部電影上映以後,讓我們看到了地球「逃離」太陽系時可能出現的場景,看起來很不可思議,所以也有一些朋友認為,這終究只是電影,帶著地球去「流浪」是不可能實現的。
  • 外國科學家語出驚人:不要流浪地球,可以流浪整個太陽系
    而且在過去的一年中,流浪地球的熱度絲毫沒有減弱,經常被一些對天文感興趣的網友討論,那麼,流浪地球真的可行嗎?按照目前的情況來看,帶著地球去流浪,一路前往比鄰星的劇情設定是存在很多漏洞的,實際上並不可行。不過,如果未來人類而陷入危機,我們有才如何自救呢?
  • 流浪地球計劃真的被以色列科學家實現了,藉助自然力量就能成功!
    一位以色列科學家在觀看了電影《流浪地球》之後,聯繫了她在中國的孫子,分享了一些關於「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的科學設想,並將它拍成視頻與中國觀眾分享,同時還論證了這些想法在科學上的可能性。另一個方案被稱為借力飛行,是將火箭裝載到地球附近的小行星上,藉由這個力量推動地球,但極有可能發生碰撞事故。
  • 深度解讀:流浪地球作者劉慈欣眼中的AI模型?
    劉慈欣之末日憂思——人類地球未來命運預測科學家們對未來地球災難預測有很多種可能,目前科學界已證實公開很多關於宇宙天體領域的理論學術,這些為我們能夠預測遙遠的未來事件提供創想,而基於這些創想可以延伸到很廣泛的梗概。
  • 看了電影《流浪地球》,怎麼評價流浪地球計劃
    為什麼不叫遷徙地球計劃、轉移地球計劃、新家園計劃、光年之旅計劃、重生地球計劃,為什麼偏偏叫流浪,電影名字可以這樣叫,但作為電影裡的聯合政府,讓地球流浪,這就太消極了。對比一下火種計劃,聽聽火種這個名字,充滿了重生的希望。流浪地球裡最缺的是什麼,是希望。為什麼流浪地球的名字讓人失去希望,人類失去希望,聯合政府起名字的能力要擔一半責任,誰起的。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在今年春節檔被拍成電影上映可謂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但在電影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流浪地球最後流浪成功了嗎
    在喜劇片佔據的春節檔能看到國產科幻元素的片子,令人欣喜,科幻迷的大愛,本片改編自劉慈欣的原著,故事很有新意,與以往逃離地球尋找其他生存的影片不同,而是帶著地球一起遠走高飛,逃離太陽系,也是末日災難片。最強賀歲檔電影《流浪地球》看之前就說,如果這部片子分數能對得起觀眾,那《三體》就有希望!嗯,看了以後我能確切的說,我現在很期待《三體》!《流浪地球》 被稱為開啟了中國科幻片的大門,2019也稱為中國科幻片的元年!網友們對它的吹捧力度可以說很強大了!不過,觀後感的確不錯特效漲價了,至少不是5毛錢了!
  • 影評——流浪地球2019
    (well,如果一定要說得通,那就是全部人類的智慧都用去研究發動機、推進系統和航空航天技術了,其他的都只是簡單進步?)對,這裡還有一個點沒有交代清楚的是,為什麼科學家們在做計劃的時候沒有考慮到木星的風險而做出風險預案?就算是知道要靠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那怎麼著也會想到如果引力過大該怎麼辦吧,難道預案本身就是直接放棄地球而保空間站麼?
  • 以色列科學家真的把「流浪地球計劃」實現了!
    隨著電影《流浪地球》的熱映,近日,一位名為Leah Gal-Or的以色列科學家奶奶也走入我們的視野,在觀看了電影《流浪地球》之後,Leah Gal-Or分享了關於「把地球推離太陽系」的科學設想,還論證了這些想法在科學上的可能性,被譽為「流浪地球最硬核粉絲」。
  • 你還沉浸在流浪地球?科學家提出用恆星引擎,實現流浪太陽系!
    你還沉浸在流浪地球?科學家提出用恆星引擎,實現流浪太陽系!在《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當中,太陽系已經不再是地球的宜居地帶,所以,科學家們在全球的範圍內部署了超過1萬臺行星發動機同時運作,噴射出強大的火焰,推動地球向前行走,離開太陽系,前往下一個宜居地帶。在電影當中,所有的人類都轉移到了地下,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地表的溫度超過零下80攝氏度,整個星球全部都被冰雪覆蓋,似乎又回到了地球剛剛誕生的時代。
  • 《流浪地球》中的科學:太陽何時吞併地球?需要啟動流浪地球計劃
    相信大家最近在朋友圈和微博都被刷屏了,刷屏的內容不是其他,正是中國第一部史詩級大片:《流浪地球》。這部檔期安排在大年初一的電影,由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一上映就獲得廣泛好評。一改國內五毛渣特效的電影效果,情節豐富而生動,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甚至有很多觀眾前去「二刷」「三刷」,似乎再看多次也不會嫌膩。
  •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人最後成功了嗎?結局很諷刺!
    最近《流浪地球》成了家喻戶曉的話題,這部電影被譽為中國電影史上的裡程碑,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扛鼎之作,電影在春節檔上映期間更是收穫了口碑和票房的雙豐收,甚至在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的一次發言中還向外國記者推薦了這部電影。但是你可知《流浪地球》最後的結局怎麼樣了?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聊聊。
  • 《流浪地球》:在科學技術的指引下,讓我們對地球有一個新的認識
    我們要講的是科幻電影,說到科幻電影,我們應該非常瘋狂,尤其是學霸和最喜歡,在電影中,我們以現有的科學事件為基礎,演員可以通過自己的演技在合理的範圍內中表演。《流浪地球》是郭帆根據同名小說劉慈欣改編的劉慈欣,影片主要講述科學家即將毀滅,整個世界將被太陽吞噬,這已不適合人類生存。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
    自流浪地球上映以來無論是朋友圈,豆瓣,還是熱門新聞都充斥著對這部電影的大加讚美,簡直可以用狂轟濫炸來形容這種場面。不得不說,流浪地球這部電影確實不錯,但也沒必要這麼過譽。對於一部國產科幻電影來說,其中的視覺效果可以稱得上是頂峰了。
  • 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除了吳京,都忽視了這一個男人
    我是晴晴,每天為大家推薦一部好電影。 2019年的大片《流浪地球》,對於中國科幻電影而言,確實有著裡程碑似的意義。 而在去年過年,這部《流浪地球》不僅僅在口碑上獲得了網友一致好評,在票房上也收穫了近47億人名幣的好成績。
  • 淺析《流浪地球》劇情
    賀歲檔電影但是為什麼在現代社會中,《流浪地球》這部電影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呢。在小編看來主要有兩點:第一,現在社會人們對於中國精彩的科幻電影充滿期待,這個時候《流浪地球》的劇情,特效足以打動中國觀眾,足以喚起觀眾們對於中國科幻片的期待,所以《流浪地球》的口碑才會如此之高。第二,《流浪地球》開創了一種中國式末日拯救地球的方法,不再像是美國科幻大片中靠著幾個人去拯救地球。
  • 科學家驚訝發現:一顆新太陽正向太陽系奔來,地球未來或將開始流浪!
    科學家驚訝發現:一顆新太陽正向太陽系狂奔,它加入後,地球將開始流浪最近這些年,天文學家反覆觀察,最終確認一顆新的「太陽」(流浪恆星)正朝著太陽系飛奔而來。這顆流浪恆星即是著名的格利澤710,質量和體積都比太陽小,目前距離我們約62光年。看起來它還足夠遙遠,但這顆流浪的恆星正以約14.9千米/秒的速度向我們飛奔而來,預計在128萬年後與太陽系相遇!
  • 流浪地球2定檔2023 導演曝光流浪地球2新亮點
    最值得關注的是,活動當天,在劉慈欣、吳京和萬茜等人的隔空「催促」下,郭帆導演現場宣布了最令人期待的消息——《流浪地球2》正式啟動,並定檔2023年大年初一。他表示,「我們劇本基本構思完畢,會嘗試新的製作流程,不確定會成功,但這是一次新的嘗試。我們還會有全新的技術。」
  • 看完《流浪地球》我不淡定了,有優點有缺點《流浪地球》深度解析
    劉慈欣最著名的作品為《三體》,曾經得到2015 年的雨果獎;可能是因為《三體》的成功,大眾對《流浪地球》的期望水漲船高。故事發生在公元2070 年代左右的農曆新年。當時候科學家發現太陽正急速膨脹,在五百年內會吞沒地球。人類見此組織了統一政府,傾全球之力建造了一萬個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軌道,向4.2 光年外的人馬座恆星進發;航程預計耗時2500 年。
  • 停上自轉的地球真的能夠去流浪嗎?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恍然大悟
    可能在很多人眼裡,這是瘋狂不可能做到的事情,那麼停止自轉的地球真的能去流浪嗎?想要讓地球像飛船一樣前進,首先需要給地球安裝很多的發動機,其次依靠發動機的推力先讓地球停上自轉,最後才是將地球推動脫離軌道成為流浪行星。那麼人類的科技能夠將地球停上自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