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流浪地球》中,想必許多人都對當時點燃木星那一幕所燃到,由於木星的地表含有大量的氫氣,所以劉啟想到了可以利用發動機發射出的衝擊波一起點燃木星,從而產生強大的推動力,推走地球。
但是該計劃實際上在之前就已經被以色列的科學家提出,但是經過推算,moss給出的答案是概率為零,當然這也很符合邏輯,按照常理的話,這種方法怎麼也不可能是被一個十幾歲的少年率先想到,但是一意孤行的他們還是已經開啟了這項計劃。
果然最終還是與木星相差五千多公裡,而此時劉培強想到的了利用空間站來助力,最終完成了這次拯救。
但是許多人都會疑問,moss都已經推算出這是概率為零的一項行動,為什麼最後會成功呢?有人會認為電影有點渲染個人英雄主義,但是其實另有原因,實際上電影一直就交代了,為了保護人類文明,聯合政府啟用了兩項計劃,分別是火種計劃與流浪地球計劃,兩者一起實施,但是互不幹涉。
也就是說,如果某其中一個計劃失敗的話,並不能夠影響到另外一個計劃,而劉培強的行為就已經斷送了「火種計劃」,所以會出現劉培強燒毀moss的一幕,當然這種破釜沉舟的行為相當於拿人類文明做賭注,如果失敗的話,全人類都將會毀滅。
而這一點的設定與《星際穿越》有些相似,在《星際穿越》中,同樣設定了A計劃和B計劃,一個是保護現有的人類,另一個則是延續人類文明,當男主得知A計劃是謊言之後,面對感性和理性的選擇題,男主同樣選擇了前者。
正如《流浪地球》一樣,人類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有著非理性的情感,這也正是人類文明如此偉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