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設國內頂級的、世界水準的學術刊物

2020-12-09 北京大學新聞網

編者按:學術期刊是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媒介,對於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具有重要作用。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統領,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展。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如何建設國內頂級的、世界水準的學術刊物,破除洋論文迷信?融媒體中心約請相關專家學者、機關幹部撰稿進行筆談,希望對各單位深刻理解認識培育一流學術期刊的重要意義提供參考。

培育一流學術期刊 打造一流成果匯聚陣地

學術期刊是知識傳播和學術交流的重要媒介,對於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培育良好的科學文化具有重要作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我國國內期刊曾刊發了結晶牛胰島素的全合成、水稻的雄性不孕性、高溫鐵基超導、青蒿素結構等重大學術成果。但近年來,隨著學術評價量化傾向日益突出,我國學者逐漸看重期刊的影響因子等外部評價指標,發表重大研究成果往往首選國際英文期刊。2019年,中國科協、中宣部、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以「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為統領,推動我國科技期刊改革發展。高校作為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應當積極「築巢引鳳」,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期刊,努力破除「洋論文」迷信。

一是聚焦重大前沿問題,激發學術期刊發展活力。建設學術期刊的專業性、系統性很強,應加強頂層設計,提升專業水平,優化制度流程,將科研成果的價值擺在期刊審稿用稿的第一位。著名的《科學》雜誌,採用管理、編輯、市場營銷三分離的制度,由一流科學家組成的理事會而非編輯來決定期刊組稿的重點領域,再由編輯部組織實施,通過這種方式,增強了期刊對一流前沿問題的把握力。統計表明,1983—2012 年間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的裡程碑論文有76篇發表於學術期刊上,而其中最負盛名的自然、科學、細胞、PNAS4個期刊就包攬了50篇,這和這些頂尖期刊瞄準世界範圍內的重大問題、牢牢把握人類社會共同關注的前沿問題、第一時間搶先報導重大研究成果的能力是分不開的。

二是努力提升期刊質量聲譽,著力創新和打造品牌。質量和聲譽是期刊的立身之本。譬如,劍橋大學主辦的《英國營養雜誌》(British Journal of Nutrition)對學科的被引貢獻度達到了17.9%,其成功得益於其獨特有效的辦刊手段:劍橋大學出版社對期刊內容實行多重評審,與權威專業協會合作提升期刊的學術水平和權威性。再如,牛津大學於2013年實現所有期刊開放獲取,加強對期刊的審稿,以提升期刊質量。通過這些嚴謹的辦刊方式及學術共同體的同行評審,使得期刊質量得到充分保障,形成強有力的期刊品牌。我國學術期刊應在把控稿源上下大功夫,創新內容生產和服務,著力打造精品,吸引多學科、多領域的優質稿源。

三是抓住「雙一流」學科發展機遇,讓期刊與學科建設同頻共振。科技期刊和學科發展是相輔相成的。當高校的某一學科成為優勢學科時,該學科具備了相應的辦刊基礎和條件,就容易得到同類學科師生的認可; 反過來,如若該校創辦了良好的學術期刊,則可以提升其優勢學科在領域內的學術聲譽,擴大學科影響力。伴隨「雙一流」建設的啟動,高校學科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期刊建設應與學科建設同步發展,打造好優質科研成果的承載平臺。我國高校應加快整合各方面學術力量,實現刊研融合,在促進學科繁榮和人才培養的同時帶動學術期刊的發展,在依託學科優勢的基礎上做強期刊,進而反哺學科建設。此外,學術期刊專業化、系列化已成為重要發展趨勢,如哈佛大學有《哈佛大學商業評論》《哈佛大學教育評論》《哈佛大學法律評論》等期刊,形成系列品牌。我國高校也可整合相關出版力量,打造響亮的系列化學術期刊,形成集團優勢。

加快培育一流學術期刊,打造一流成果匯聚陣地,將會對我國高校建設學科、繁榮學術、傳播成果、培養人才具有重要推動作用。高校也有責任推動更多優秀研究成果紮根中國大地,肩負起時代賦予的光榮使命。(文/北京大學政策法規研究室)

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學術期刊發展之路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學術期刊經過70多年的發展,數量上已發展到了6000多種,並且學術水平逐步提高,形成了門類齊全、能充分滿足國內學術交流需要的學術期刊體系,對於推進學術研究、發展文化事業、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有效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的學術工作在國際上的聲音還比較小,還處於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的境地,這就是理論話語權和國際話語權「雙重失語」的問題。倘若我們沒有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在國際上得到高度認可並廣泛傳播的學術期刊,就無法打破西方的學術話語主導權,也無法有效地塑造中國形象、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

如何提高我國學術期刊的學術水平,走出一條中國特色學術期刊發展之路?目前有一種觀點是推出英文刊,認為學術期刊想要提高水平就要走國際化道路,而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是必然的選擇。然而,筆者認為,不能過度倚重英文期刊的發展,而忽視了中文期刊。2018年11月中央審議通過的《關於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提出要「加強中文高端學術期刊及論文國際推廣,不斷提升全球影響力。通過專業化建設,全面提升中文科技期刊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事實上,只要發表內容屬於國際首創,中文期刊也同樣能實現國際化——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獎的一篇核心文獻就是1981年發表在《藥學學報》的中文文獻;日本諾貝爾獎獲得者的主要文獻也大多發表在日文期刊上。由此可見,國際學術界對待學術創新成果並沒有國別的限制,更沒有語言的歧視。只要是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創新性成果,無論來自哪個國家和何種語言,都一樣享有首發權。更不用說在當下我國科研發展速度快產出多、已成為全球第二大科研產出國和世界關注的焦點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比以往更有自信將學術創新成果以中文載體的形式在中國學術期刊上發表出來。

中國學術期刊的發展,不僅關乎我國學術研究的水平,對於我國在國際學術界地位和國際形象的提升也有著重要作用。當前,我國學術期刊還存在著功能異化、審核和評價機制不完善、高水平論文流入「外國田」等現象,嚴重製約著我國學術期刊的健康發展。進一步做好期刊戰略定位,抓好頂層設計,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有針對性地破解難題,還需要政府和社會各界通力合作並為之付出不懈努力。(文/北京大學社會科學部副部長、副研究員 王周誼)

培育世界一流的學術刊物要分三步走

在閱讀了2020年教育部與科技部聯合印發的《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通知以及北大出臺的一系列相關舉措後,我衷心地讚嘆國家和北大破除學術界論文「SCI至上」歪風的決心和改革,但卻隨即陷入另一個思考:不以寫「洋論文」和發「洋期刊」為目標,意味著學者要將成果投稿在國內期刊上,那麼撰寫風格和期刊選擇將會是學者首要面臨的問題。比如,研究成果是否符合相關期刊的選稿目標,是否能作為相關期刊讀者的借鑑,期刊是否能得到廣大同行專家的認可,等等。解決這些疑惑才能真正將知識、技術和人才留在我國。因此,建設高水準學術刊物是現階段最主要的任務,我建議以「學術期刊建設三步走」的方式進行。

構建符合國家發展目標的學術刊物評估體系。

通過文獻發表、作者合著和文獻間的引用關係衡量學術期刊影響力的SCI/SSCI指標等是文獻計量學的產物。這些指標本身沒有錯誤,也相對公正。然而,一些人為因素使得這類指標被濫用化和神聖化,因此有目的、有策略的引導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中國高水平學術期刊的建設需要正確的評估體系,促使學術朝向健康、科學和有序的方向發展。我建議將國家發展規劃與學術期刊發展目標進行有機結合,並依據不同學科領域的需要構建所屬專業的期刊評價體系。

建設以科研人員為中心的辦刊運行機制與專業團隊。

現有世界知名高水平期刊多以科研人員為中心,提供豐富的學術知識、高價值的參考信息和能實現的技術方法﹐讓科研人員可以復現、利用和轉化成新知識與新應用。這有利於遏止「學術垃圾」的產生,讓期刊形成所屬領域的旗幟。因此,辦刊除了需要專業素質和水平的工作人員,還需要了解科研人員知識學習的需要、獲取信息的偏好、閱讀文章的習慣、研究應用的缺口等。為此,期刊應有良好的運行機制,並依靠數位化、數據化和知識化的手段來服務科研人員。

期刊須突出「專業、開放、嚴謹、包容」的選錄原則。

學術研究人員經常深入鑽研特定領域,因此很多學術領域往往具有排他性和封閉性,從而阻礙學科的進一步發展。不過,這種人為因素並非某特定專業或國家特有的問題。這種阻礙學科發展最明顯的體現就是學術期刊選錄,它使得期刊內部缺乏較好的多樣性和開放性。同時,有研究表明多數諾獎獲得者在獲獎後的論文發表往往得到高被引和高關注,但與得獎前的研究成果相比則缺乏原創性。然而,這些論文的出版與同行評議時某些「專家」缺乏自信以專業嚴謹的態度去審視是分不開的。因此,期刊應當破除學科、地理、出身,「帽子」,職稱等問題,採用「專業、開放、嚴謹、包容」的選錄原則讓期刊更有思辨性、創造性和多樣性。

總結來說,建設國內高水準的學術刊物是轉動國內學術健康發展的發動機,通過「學術刊物建設三步走」來消除「卡脖子」的境況以實現「技術強國」的目標。(文/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黨委書記、主任 張久珍教授)

相關焦點

  • 在北大,辦第一流的學術刊物
    一份好的期刊,是學者交流的平臺,是學術進步的土壤,更是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載體。自徵稿至發行,每本學術期刊的面世無不傾注著背後編輯團隊的龐大心力,流淌著孕育其編輯團隊的學術環境所賦予的基因印跡,簿裡簿外,皆是故事。
  • 在北大 辦第一流的學術刊物
    一份好的期刊,是學者交流的平臺,是學術進步的土壤,更是學科建設發展的重要載體。自徵稿至發行,每本學術期刊的面世無不傾注著背後編輯團隊的龐大心力,流淌著孕育其編輯團隊的學術環境所賦予的基因印跡,簿裡簿外,皆是故事。
  • 這家世界頂級學術刊物,連續三天向中國道歉
    △《自然》雜誌微信帳號截圖△《自然》雜誌微博帳號截圖作為世界頂級學術刊物,《自然》雜誌為什麼要連續三天,在多個社交帳號道歉?此前,該雜誌曾直接將新冠病毒直接與武漢、中國相關聯。
  • 學術評論|李建華:學術繁榮與期刊「另類」
    《倫理學與公共事務》與時代共呼吸,注重稿件的原創性、前沿性和動態性,關注當代中國政治、倫理、公共事務等各個領域的重大理論、重大事件及重大命題,以實際問題的研究為自己的學風追求,以建設性地解決問題為自己的學術標準。側重具有國家及世界意義的公共事務問題研究,側重事關中國國家利益的國際問題研究,側重影響現實及未來發展的歷史研究。力圖反映當代中國倫理學與公共事務領域具有一流水準的研究成果。
  • 學術期刊惡性循環:好文章流向國外 國內多剩人情
    4月10日,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主辦的1000餘種期刊聯合籤名並發布了《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關於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範、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的聯合聲明》(以下簡稱「聯合聲明」),針對抄襲、剽竊等學術不端行為明確說「不」。  聯合聲明一經發布立即引來廣泛關注,有人稱國內科技期刊界這一次要對學術不端動真格了。
  • 國內學術前99高校及其排名,湖南大學國內前20,世界前百!
    學術水平對於現代高校而言,是評價一個高校好壞的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在當代高校,想要有優質的高等教育就必須要有優秀的學術水平,因為學術和高等教育之間有著相輔相成的關係,而且學術水平更加是一所頂級高校的立校之本,也就是說一所高校如果學術水平差,那麼這所高校的教育水平肯定就不會高。
  • 孫周興舉手投降,中國學術刊物或成最大贏家
    可笑的是,國內眾多高校、研究機構只根據研究人員發表論文的等第來判斷論文的水平,來衡量研究者的水平。元月,最新版CSSCI刊物目錄如約而至。這份目錄自然會引起一些批評和嘲諷。當人們把精力花在如何滿足CSSCI所制定的規則上的時候,刊物的真正主體——論文——卻沒有人關心。因為一旦把重點放在引用率上,那麼,想方設法提高引用率無疑就成了最上策。要純粹提高引用率還不簡單?比如,某人只要確保其能發表一篇錯誤連連,叫人看不下去的論文,當圈內人頻頻撰文批駁,甚至在寫作無關論文時也不忘順帶嘲諷一下,屆時該文的引用率、該期刊的影響因子無疑直線上升。
  • 中國科學家發明試紙可30秒驗血型 成果登國際頂級學術刊物封面
    這份雜誌是《科學》雜誌子刊,為相關領域的頂級學術刊物。 該技術由第三軍醫大學西南醫院中心實驗室主任羅陽團隊開發。其試紙含有一種特殊染料,遇血時,能夠根據血型中抗體不同的作用,顯示出褐色及藍綠色,進而通過比對得出血樣的血型。這一過程大約需要30秒,並可以分辨出Rh陰型的罕見血型。而傳統方法,通過離心機分離血液進行化驗分析,需耗時半小時至數小時不等。
  • 專家學者聚焦我國英文學術期刊發展
    會議就新時代如何提升刊物質量、擴大國際國內影響力、推進英文刊大數據發展、提高我國英文刊國際化程度等議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討。據了解,中國目前有548種英文學術期刊。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人文社科英文學術刊物獲得極大的發展。近年來,隨著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我國英文刊的國際學術影響力也相應提高。
  • 研究與教育 | 中國英文科技期刊國際學術話語權的構建
    3.1 國際學術話語權視角下的辦刊理念國內科技期刊辦刊理念的差異造成其與國際科技期刊影響力的差距,可見辦刊理念的重要性[4]。在構建國際學術話語權的大背景下,明確的、有針對性的辦刊理念成為刊物發展的根基。
  • 本庶佑: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
    (2019年)特別是在年輕人中間,有一種傾向,認為文章發表在有名的刊物上就是一流的工作。確實,以前日本的學者在頂級刊物上發表的文章不多。但是,與許多人的想像不同,真正一流的工作往往沒有在頂級刊物上發表。這是因為,一流的工作往往推翻了定論,因此不受人待見,評審員會給你提很多負面的意見,你的文章也上不了頂級刊物。
  • 駱振福:逐夢世界頂尖學術期刊
    「要將學術期刊辦成世界一流的頂尖刊物,要讓世界看到中國礦業科技的發展,聽到礦大聲音。」2004年,剛擔任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編輯部主任時,駱振福在心底埋下了夢想的種子。這個夢,一追就是16年。他曾說,「學報是我的孩子,比我的命還重要」,他何嘗不是用生命之光燃起了學報的追夢之路?
  • SCI收錄就是好刊物?
    19日,以「推進一流學術期刊建設」為主題的第八屆上海期刊論壇在上海大學舉辦,中國科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運籌學會會刊》主編袁亞湘的話得到很多共鳴。中國的學術期刊已有上百年歷史,改革開放40年以來,學術期刊的數目呈井噴式發展,目前仍在不斷增加。我國雖已成為期刊大國,但有影響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不多,在全球科技競爭中存在明顯劣勢。「吸引優秀稿源是辦好高水平學術期刊的根本任務。」
  • 中國少年科學家,兩次登上世界頂級刊物《自然》
    由於參加高考有年齡限制,他只好等到自己年滿14周歲後才參加了高考,並以669分的理科成績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於18歲時在世界頂尖的麻省理工大學讀完博士。他在初中時就聽自己的物理老師說過,如果誰能研究出常溫下的超導體,將足以讓整個世界震驚。
  • 浙大學者在國際數學領域頂級刊物上解碼一個著名猜想
    近日,浙江大學數學科學學院葉和溪研究員與合作者在國際數學領域四大頂級刊物之一Annals of Mathematics上在線發表了題為Uniform Manin-Mumford for a family of genus 2 curves
  • 「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如何超越「五唯」?
    2020年是「雙一流」首輪建設的收官之年,如何開展成效評價成為回應政府、大學與社會等各界共同關心的重要現實問題。「雙一流」建設成效評價也迫切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破除「五唯」。 例如,能否生產出體現中國特色、世界水準的理論體系,能否制定相關領域人才培養的全球質量標準,能否把握研究前沿並做出原創性貢獻,能否在全球性事務的治理中擁有更多話語權,能否對解決全人類生存發展的問題貢獻中國方案。
  • 喜訊丨我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最新研究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
    近日,中山大學管院秦昕教授交叉學科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Association of high profile football matches in Europe with traffic accidents in Asia: archival study」在國際頂級醫學刊物《英國醫學雜誌》(British Medical Journal
  • 新加坡劍橋O水準,直通世界名校的黃金跳板~
    新加坡劍橋O水準考試,簡稱GCE 『O』 Level,是由新加坡教育部和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局共同主辦的統一考試,也是新加坡的中學生在4年中學教育結束後參加的考試,相當於國內的中考,一年舉辦一次。與高考「一考定終生」不同,O水準考試成績兩年有效,如沒有達到標準或考試不理想,可以重考一次,最終選擇兩年內最好的5科(或6科)成績作為最終成績。
  • 湖南省詩歌學會刊物《詩歌世界》正式創刊發行
    我願這個刊物像詩歌一樣美,大家都去閱讀它、去耕耘它、去扶持它。我希望我們這本刊物能辦成我們祖國大地上一本最美的詩刊。 ,它肯定是目前國內最好的,也充分說明了詩歌總是走在文學前沿的那麼一種狀態。《詩歌世界》能讓湖南的詩人走向全國,走向世界。也能讓全國詩人的優秀作品走進湖南。我們決心將《詩歌世界》這本刊物打造成中國最具魅力的詩刊。
  • 世界一流大學如何評價?點進來漲姿勢
    因此產生與匯聚世界即學術大師對當下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具有重要意義。何為學術大師?學術大師如何衡量,能否衡量?目前,學界尚未達成共識,更多研究是圍繞「學術認可」機制及其標準展開探討。著名的科學社會學家默頓(R. Merton)、加斯頓(J. Gaston)、喬納森·科爾(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