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念珠到底有什麼作用?念珠的由來是什麼?
「念珠」又稱數珠,主要是一些宗教在祈禱、歌頌、念經念咒時所用的物品,一般在道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使用最多。但如今念珠已經被商業化了,我們在市面上可以購買到的各種各樣的念珠,多數都是一種飾品。但從古至今,念珠都是作為一種修行用的重要法器,道教的念珠有81顆,代表了太上老君有81種變化;天主教的是玫瑰念珠,有59顆,是用來念經的;而佛教有108顆,代表著消除108種眾生煩惱。那麼佛教中的念珠的由來又是什麼呢?
關於佛珠的起源,我們可以參照《木槵子經》中的記載:「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臥,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這段佛經中的「王」,指的正是波流離王,乃古印度一個國君。波流離王聽從佛陀的建議後,開始使用木槵子製造佛珠,以輔助念誦佛法僧三寶之名,從而消除業障與煩惱。由此得知,佛教用念珠,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並不是所有的念珠都是佛珠,佛珠也有分類的,一般分為佩珠、持珠以及掛珠。佩珠就是佩戴在手腕或手臂上額佛珠;持珠就是有手一邊念經一邊搓捻用來念佛經加持咒的佛珠;而掛珠則是掛在脖子上的佛珠。而被商業化的念珠就是佩珠,也就是「手鍊串」,通常只有15顆到18顆不等。佛教的佛珠一般是以珍貴且成色非常不錯的木材製造而成,看起來十分端莊,而印度教的念珠一般都是由罕見的闢邪木材加工而成的。
史記佛教最早使用佛珠的人,是唐代淨土宗的道綽和尚。在歷史記載中,道綽和尚修行十分高深,他每日都要念佛號七萬遍。一開始他們是用麻豆來計數的,每念一次就用麻豆來記數。後來道綽和尚又讓信徒們用木槵子來充當麻豆,於是佛珠也是由此而來。佛珠主要還是用來誦經、持咒時消除不好的念頭,端正自己的身心,起到輔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