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響,今年北京大學暑期學校由線下轉移至線上。來自香港大學、澳門大學、臺灣新竹交通大學等12所港澳臺地區高校的230餘位學子,在這個夏天選擇了北京大學暑期學校,選擇了與燕園來一次雲端相遇。在這次別具一格的「線上暑校」之旅中,他們會在「雲端」與燕園擦出怎樣的火花?
到雲端燕園求學去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的林志遠在選擇北大暑校前,頗經歷了一番躊躇。由於疫情的影響,春季學期伊始,他就決定好好選擇一個暑期學校去追趕求學進度。在從公眾號、官網、學長學姐等處考察過海內外多所高校開設的暑期學校之後,他最終選定擁有「五星好評」的北大暑校。林志遠表示,北大最吸引他的地方在於課程設置非常多元,讓大家有充分的自由度去做選擇。
在暑期學校豐富的課程中,黃翠珺選擇了兩門與自己專業密切相關的經濟學課程。談到自己在暑期度過的日子,她用「忙碌並快樂著」來形容。用兩周時間完成30課時的課程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但在這忙碌的一個月裡,黃翠珺每天都接觸、吸收到全新的知識,明顯地感到了自己的提升,「真的挺快樂的」。在課程結束之後,她欣喜地發現,「宏觀經濟報導」課程讓她能夠理解、分析關於不同經濟政策的新聞報導,而「發展經濟學」則讓她第一次系統全面地了解到祖國農村與西部地區的真實情況。「我想去那裡看看,讓經濟學真正可以經世致用,」北大的暑期學校更激發了黃翠珺支教的念頭。
「發展經濟學」課程線上合影
對於很多港澳臺高校學子來說,這是與北大的初次相遇,而另一些人的暑校之旅,則是一場久別之後的重逢。就讀於澳門大學的趙崧妍同學高中時曾參加過北大的自主招生,那時的她便對北大的校園氛圍充滿嚮往,北大情結讓她選擇了暑期在「雲端」與北大再續前緣。
對趙崧妍來說,長時間的線上學習和漫長的暑假不可避免地給她帶來孤獨感,兩點一線的軌跡以及貧乏的社交也使生活壓抑又沉悶,而暑校則打破了這一狀態。每天在暑期學校學習的趙崧妍白天收穫知識,晚上與小組同學討論項目進程,「我真實地感受到在這個世界上有人這一刻和我一起努力、一起奮鬥,讓我整個人變得開朗起來」。
「雲上」的北大老師同樣親切
在家中與北大師生共同「雲上課」的一個月裡,來自港澳臺的同學們不約而同地被北大老師的治學精神深深感染。
對澳門城市大學的張樂佳同學而言,北大暑期學校的老師讓她感到親切而輕鬆。就讀於工商管理專業的她,這次選擇了「財經素養教育」課程,「用一個月的時間學會了買基金,感覺挺好的」。據她介紹,港澳的大學多沿襲歐美的教學模式,北大課堂讓她重新感受了中國獨特的教育體制,有種和老友重逢一般的親切感。由於突來的疫情,她很遺憾這次不能親自來北大感受線下課堂及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但是和善且耐心、兼顧理論與實操的袁誠老師,讓她覺得自己與北大的距離更近了。
給香港理工大學的湯碧瀅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小組合作的過程。在她選擇的「管理經濟學基礎」中,同學們需要在兩天內完成項目報告和小組演講任務。小組內同學學科背景不盡相同,有研究生也有低年級本科生,由於任務緊急,大家半夜都還在共享文檔裡敲打字符。雖然大家素未謀面,湯碧瀅卻在這樣親密無間的小組合作中感覺到無比的溫暖。
在參加北大暑校的所有港澳臺高校學子心目中,這段「雲暑校」之旅是愉快而充實的,「旅途」中時時處處都有挑戰與驚喜。這些幸福的回憶也讓他們更加期待與燕園的久別重逢。 (王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