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廣東結對幫扶的昭通市、怒江州建檔立卡戶全部脫貧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自2016年起,按照「中央要求、雲南所需、廣東所能」,廣東省東莞市、中山市、珠海市和雲南省昭通市、怒江州結對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如今,昭通市、怒江州現行標準下所有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48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14個貧困縣全部脫帽。
12月18日至25日,廣東省委宣傳部與雲南省委宣傳部共同組織開展「粵滇扶貧協作」聯合主題採訪活動。粵滇雙方圍繞共同使命,交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高質量答卷。
貧困戶拎包入住安置點
一排排樓房整齊簇新,街道乾淨整潔,社區配套完善,小孩子在玩耍,老人在曬太陽……12月20日,記者走進昭通市鹽津縣水田新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一幅安居樂業的美好畫面映入眼帘。中山派駐鹽津扶貧幹部、鹽津縣委常委、副縣長陳文權介紹,這是昭通市9個萬人安置點之一,搬遷貧困群眾3068戶14136人。
去年搬入新居的李永順一家五口,以前居住在高山上的一座土坯房裡,冬天寒冷、雨天漏水。「去年9月搬進新居,再也不用深一腳淺一腳地爬山路。而且這裡配套設施齊全,也不用跑幾十裡路買點東西了。」李永順說。
新區安置點的易遷群眾來自鹽津縣10個鄉鎮77個村或社區,其中有1000餘位少數民族同胞。各地群眾生活習俗習慣差異較大,剛搬遷到新區時,不少群眾面臨著「融入難、轉變難、適應難」問題。
「搬進來的貧困戶幾乎不用操心,可以拎包入住。」水田新區易遷點團結社區黨總支書記林小琴表示,中山市社會各界募資600多萬元,為水田安置點的3068戶貧困戶家庭配套「七個一」(一個電飯煲、一個電磁爐、一套沙發、一套餐桌椅、一張床、一個衣櫃、一個鞋架),切實解決搬遷群眾生活物資緊缺難題。
在採訪中,碰到一個小朋友隨手把糖果紙扔在地上,林小琴立刻上前撿起,並告訴小朋友要扔到垃圾桶。她說:「衛生習慣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要從娃娃抓起,也要經常對老鄉教育。剛開始還有隨意在樓道丟垃圾的情況,現在基本沒有了。」
「感恩超市」維繫幸福紐帶
為了讓住戶能更快融入社區,新區黨工委和幫扶工作組也想了很多辦法,「感恩超市」就是其中一個。
建在新區管委會辦公區旁的「感恩超市」,售賣糧油衣物等生活所需。特殊的是,這裡售賣的東西不用現金結帳,需要積分兌換。
據介紹,積分以戶為單位,每戶基礎分為100分。片區長、樓棟長、掛鈎樓棟長、黨員群眾代表等每月底會根據易遷群眾的衛生習慣、政策知曉、弘揚傳統美德、學生學習等評分,每戶以評分賺取積分。積分不兌換現金,只用於在「感恩超市」兌換等值物資(1積分兌換價值1元物資)。從去年啟用至今,已有近1000戶貧困戶通過積分在該超市兌換了生活用品,商品價值約10萬元。
陳文權表示,「感恩超市」裡的商品由廣東中山和雲南鹽津等地的愛心企業和個人捐贈。這種模式進一步激發易遷群眾的內生動力,助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快易遷群眾融入新環境、開啟新生活的步伐,營造和諧幸福新家園。
幫扶「小種子」結出累累碩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廣東的幫扶工作組不僅帶去了資金,還引進了產業。12月21日,「粵滇扶貧協作」聯合主題採訪團來到昭通市昭陽區。在當地的蘋果廠裡,工人們忙碌地打包著蘋果,這些蘋果將銷往東南亞。
自粵滇扶貧協作以來,昭通建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標準現代化蘋果產業,依託「蘋果經濟」輻射帶動作用,數十萬群眾通過就近就業實現脫貧增收。東莞石碣鎮掛職昭陽區扶貧辦的幫扶幹部鄧炳炎表示,東莞幫助昭陽區引進蘋果生產龍頭企業海升集團,並投入2600萬元用於果園種植;項目採用公司+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教給農戶「造血」的本領,目前已經有2600多戶貧困戶受益,年產值達到4000萬元。
作為東西部協作的樣板工程,昭陽工業園區裡聚集了一批東莞引進的優秀企業。亞洲製鞋龍頭企業華堅集團於2017年1月12日與昭陽區人民政府籤訂了合作協議,成為首家進入產業園的企業。雲南華堅鞋業廠長宋嶽明說,公司從入駐園區到試生產僅用了40天,園區給予了5年免租優惠。
目前,該公司已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000餘萬元,共啟動生產線16條,2017年至2019年每年招用本地員工450人,一般貧困戶200餘人,年產值超過1500萬元。此外,該集團計劃投資5000萬元,利用昭陽工業園雙創園區的5515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建設鞋面加工生產項目,建成後預計年產值超過2000萬元,解決當地超過500人的就業問題。
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6月,納入園區管理的81戶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2.49億元,同比增長20.69%;實現規上工業增加值50.22億元,同比增長28.27%,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5.47億元,同比增長27.56%;解決就業人數12000餘人。
「閱讀存摺」存知識存智慧
扶貧要扶智。12月23日,記者走進雲南怒江州瀘水市格力小學,看見四年級的小學生正在參加足球比賽,不遠處的學校合唱隊在排練,還有學生在練習當地的民族樂器「起奔」。在這座被大山環繞的學校裡,歌聲、琴聲、吶喊助威聲與怒江的濤濤聲匯聚一起,響徹群山。
據了解,格力小學及格力幼兒園是由珠海格力集團有限公司為珠海援建瀘水市大興地鎮維拉壩易地扶貧搬遷示範點捐建的配套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滿足了維拉壩易地扶貧搬遷點及周邊各村對幼兒園及小學的教育需求。
「為了孩子們的教育,珠海先後派出了3批14名支教教師,其中包括1名廣東華南虎足球俱樂部青訓隊專業教練。」格力小學校長吳金鳳介紹,今年9月到來的3名骨幹支教教師,在幼兒園全科、小學英語與小學語文等教育教學方面發揮了示範引領作用。
在格力小學,由珠海引進廣東粵財投資控股200萬元興建的圖書館也特別有意義,珠海市共為孩子們捐贈了4萬餘冊圖書。2019年8月,珠海市支教老師梁偉明為激發學生們的閱讀興趣,提出了創建「閱讀存摺」、通過閱讀數量積分抽獎的創意。學生的閱讀字數隻要滿2000個字就可以參與抽獎,獎品有彩色筆、羽毛球。目前,全校已有400名孩子擁有了自己的「閱讀存摺」。
據統計,珠海累計向怒江投入財政、社會幫扶資金14億多元,先後派出461名幹部、教師、醫生等到怒江開展扶貧和教育醫療幫扶。目前,怒江全州26.96萬貧困人口全部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準,249個貧困村全部退出,獨龍族、怒族、傈僳族、普米族等「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實現整族脫貧。
(文章來源:金羊網)
(責任編輯:DF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