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生活 新奮鬥 新起點金雞鄉建檔立卡戶脫貧致富有盼頭
習近平總書記在走訪騰衝市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發順一家時說:「鄉親們脫貧只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在隆陽區金雞鄉,截至目前,403戶建檔立卡戶中已穩定脫貧了396戶,7戶未脫貧戶也達到了退出標準。日前,筆者一一走進昔日的貧困戶家中,去看看他們的新生活。
住上新房,日子「美」起來
在金雞鄉「幸福大院」裡,鄭官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梅正在家做著手工,72平方米的房子裡,三室一廳一廚一衛,李梅夫婦二人和兒子、女兒都有了自己的房間。2018年,在政府貧困戶危房拆除重建6萬元補助資金的扶持下,李梅家自籌3萬餘元,從破亂不堪的簡易房搬進了「幸福大院」的小高層裡,也是在這一年,她家從建檔立卡貧困戶中脫貧退出。
「對黨和國家的政策,我真不知道該如何感謝,我們一家人,前幾年日子過得很艱難,兩個孩子都在讀書,我和兒子又患有疾病,我無法外出務工,只有丈夫李家良一人在外做些建築活,收入既要維持家庭開支,又要給我和兒子治病,住新房在當時是想都不敢想的。」2014年,考慮到李梅家的實際情況,金雞鄉按程序將李梅家納入建檔立卡戶,制定了「低保兜底+健康扶貧+住房保障+金融扶貧」的幫扶計劃,在黨和國家政策6年來的持續幫扶下,脫貧走向新生活的李梅家不僅住上了新房,兒子的病也治癒了,李梅也能免費領取藥物穩定控制病情,丈夫在貸了3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後,與親戚合夥一起發展起了橘子種植,李梅在家照顧孩子的同時做些手工補貼家用,一家人年人均收入穩定超過了1.2萬元,日子是越過越美了。
致富帶動,生活「牛」起來
下午五點,牛棚裡傳出一聲聲高亢有力的「哞哞」聲,吳金春抱起一捆青草走進了牛棚。200平方米的牛棚裡,養著22頭西門塔爾牛,這些牛是吳金春家致富的希望。
吳金春是甫家社區的建檔立卡戶,家裡有7口人,妻子和3個老人、2個孩子。2014年,因缺勞動力、收入低,吳金春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戶。為了養家餬口,也為了就近照顧家裡的老人孩子,在鄉村組幹部的動員下,吳金春決定開始養牛。憑著一股「人窮志不窮」的幹勁,短短2年時間,吳金春就因牛脫了貧,現在,不僅養著22頭牛,還有15頭豬,單靠養殖,一年就能收入10萬元。
脫了貧的吳金春不僅自己過上了新生活,還通過自身行動影響了身邊的村民,看著他家的養牛致富路,村民們紛紛加入了養牛隊伍。吳金春家所在的大平地自然村,26戶村民中,23戶在養牛,其中16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大家都使出了「牛」勁兒脫貧致富。2019年底,大平地自然村16戶貧困戶全部脫貧退出。
教育扶貧,夢想「亮」起來
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雲南大學讀大一的楊繼傑在家裡上著網課,而在華中科技大學讀研一的哥哥已經先去了重慶實習。兩個兒子都非常優秀,考入了好大學,楊忠剛和妻子感到非常欣慰。
金雞社區建檔立卡貧困戶楊忠剛一家4口人,因妻子患有心臟病、2個兒子正在讀書,靠楊忠剛搬運的收入無法負擔家庭開支,2016年,他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戶。「如果遇不到這樣好的扶貧政策,2個兒子的教育就會成為我們家最棘手的問題,小兒子可能也不會上大學了。」楊忠剛說道。原來楊繼傑讀初三的時候,因為哥哥讀大學,家裡已經捉襟見肘,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楊繼傑與母親商量初中畢業後就去讀職高,這樣可以和讀完本科的哥哥一起就業。夫妻二人一度很猶豫,要鼓勵小兒子繼續讀高中,可大兒子讀大學的費用已經是跟親戚朋友東拼西湊的了,小兒子的學費又從哪裡來呢?也正是這一年,楊忠剛家被納入了建檔立卡戶,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安了夫妻二人的心。納入建檔立卡戶後,楊忠剛家從原來老舊小的房子搬入了金雞鄉「幸福大院」,政策上享受了整戶低保兜底、夫妻二人公益崗位、臨時救助、教育幫扶等多種幫扶政策,4年來,各項資金補助近10萬餘元。
「扶貧政策圓了我孩子的讀書夢,我常跟他們說,要懂得感恩,感恩幫助過我們的人,感恩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讓我們過上了新生活。」(李華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