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馬鈴薯倉儲窖、開展北京油雞養殖項目、種植藜麥、發展體驗式鄉村旅遊……近年來,後大營灘村大膽創新,因地制宜,努力走出一條有特色、重實效、發展快的脫貧致富新路子。
後大營灘村村民合影。
後大營灘村中心村。
後大營灘村磨坊。
後大營灘村民俗展示中心。
後大營灘行政村曾是深度貧困村,位於臺路溝鄉政府所在地以北8.5公裡處,距縣城10公裡。全村共251戶、558人,目前在村人口74戶、179人。
河北省政府辦公廳駐村幫扶以來,創新駐村幫扶新模式,拓展產業扶貧新路徑,推廣「+旅遊」融合發展,推動土地全流轉、林草地全認養,促進農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融合化發展,實現資源變資產、農民變股東。
一是傳統產業幹出新花樣。通過調研考察,後大營灘村最終確定了「產業+旅遊」新模式。投資288萬建設馬鈴薯倉儲窖,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優先協調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分揀土豆、幫助租戶出庫入庫,每人日均收入70元,共帶動貧困戶31戶。2018年以來,持續推進北京油雞養殖項目,每隻雞淨利潤50元左右,帶動7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增收。種植藜麥400畝,增加土地流轉收入、帶動群眾就業,共覆蓋建檔立卡貧困戶61戶。投資210萬元新建冬暖蔬菜大棚,優先安排貧困群眾參與蔬菜種植、養護和採摘,每人日薪70元。利用藜麥的觀賞價值,吸引遊客駐足,讓遊客親身體驗選購土豆、採摘蔬菜、磨製莜麥粉等,大幅提高群眾收入。
二是新產業幹出新時尚。依託臨近草原天路優勢,創新「網際網路+旅遊」運營機制,引入智慧型全域生態旅遊發展理念,探索農業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同步」,一二三產業「三產融合」,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的新途徑、新思路、新業態。
如今,後大營灘村全村脫貧出列,村民喜遷新居,實現了24小時不間斷供水和「電代煤」取暖。村衛生室、村民活動中心、村圖書室、鄉村旅遊接待服務中心等已全部配備完成,一條條平整的街道、一排排齊整的新式民居、一盞盞挺拔的太陽能路燈交錯輝映,昔日的小村莊煥發了新容顏,贏得群眾交口稱讚。
通過產業帶動、政策保障,高玉江、武樹文一家脫貧致富。
張洪、侯桂林夫婦不怕苦、不怕累,租賃土地發展蔬菜種植業,靠自己的辛勤勞動過上了幸福新生活。
駐村駐村工作隊隊員和村兩委班子成員在新村前合影留念。
(資料提供:張家口市精準脫貧駐村管理辦公室)
【來源:長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