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南植物園樹木生長對全球變暖的響應研究獲多項進展

2020-12-15 中國生物技術網

自工業革命以來,全球變暖日益加劇,其中北半球生態系統受全球變暖的影響更為顯著。芽或葉片物候是決定樹木何時開始及結束生長及固碳的重要特徵,木質部是樹木長期固碳的重要組織。因此,樹木芽或葉片物候和木質部對氣候變暖的響應是生態學需全面深入理解和研究的重點問題,這對準確評估未來全球變化背景下北方森林生態系統的碳匯功能具有重要意義。針對此研究問題,生態中心博士後張邵康在合作導師任海研究員和黃建國研究員的指導下開展了一系列相關研究。主要研究成果:

成果一:Responses of bud-break phenology to daily-asymmetric warming: daytime warming intensifies the advancement of bud break

全球變暖日益嚴重,並且正以白天增溫速度比夜晚增溫速度快的不平衡增溫趨勢發生。然而,這種不平衡增溫將對樹木生長產生何種影響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主要針對白天/夜晚不平衡增溫對樹木發芽物候的影響進行研究。本研究分別設置了白天和夜晚增溫兩個實驗,每個增溫實驗設置了3個增溫處理,共涉及4-8℃的增溫跨度。每天對來自加拿大41個採集地的黑雲杉[Picea mariana (Mill.)(BSP.)]和香脂冷杉[Abies balsamea (L.)Mill]幼苗的發芽物候進行連續監測。結果顯示,增溫可促進兩樹種發芽物候的提前,且白天增溫處理對發芽的提前作用比夜晚增溫的作用更顯著。作為在地理範圍內分布較廣泛的樹種,黑雲杉的發芽物候主要受採集地因素的影響。本研究在更精確的時間尺度上證實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白天增溫比夜晚增溫更能促進發芽物候的提前。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SCI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IF= 2.377)。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全文連結:https://doi.org/10.1007/s00484-019-01776-0

圖1 由一般線性模型(GLM)預測的來自不同採集地的黑雲杉幼苗在不同的白天(D)和夜晚(N)增溫處理下的發芽物候

成果二:Wood anatomy of boreal species in a warming world: a review

全球變暖正在影響樹木生長和森林生產力,特別是對北半球森林生態系統的影響更為嚴重。木材的解剖特徵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木材品質,而木材品質對森林工業和全球碳存儲至關重要。形成層活躍度、木材密度、纖維長度和微纖絲角度是決定木材品質的重要解剖特徵。因此,在全球變暖的趨勢下,迫切需要對以上重要解剖特徵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解析。作者通過文獻綜述,首先分析並總結出影響木材品質的幾個重要特徵,然後分析了全球變暖下這些特徵可能將如何改變,最後展望了未來全球變化下提高木材品質的可能研究方向。

作者通過文獻綜述總結得出:較高的成熟木材比例、高木材密度、較長的纖維或管胞長度、較低的微纖絲角度是常見的可決定高木材品質的重要解剖特徵。由此,適宜的高溫可觸發形成層細胞分裂的開始和結束,從而通過調節生長季來影響木材品質;氣候變暖也可通過影響早材和晚材的形成、改變木材密度、纖維長度和微纖絲角度進而來影響木材品質。此外,本研究還指出涉及木材質量的解剖特徵是多種多樣的,且取決於不同的用途。因此,提高我們對木材解剖特徵如何應對極端氣候事件變化的潛在機制的認識,仍然是森林生態學的一個重要課題。同時,在提高木材品質的研究中,在保證不損失木材材積的同時,選擇最能適應氣候變暖的物種和種源也是非常必要的考慮因素。因此,對木材解剖特性及其與氣候關係的研究應聚焦於多角度探討(如,考慮樹木的生理和遺傳學等因素)。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SCI期刊iForest-Biogeosciences and Forestry上(IF= 1.419)。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全文連結:http://www.sisef.it/iforest/abstract/?id=ifor3230-013

成果三:Calibrating PhenoCam Data with Phenological Observations of a Black Spruce Stand

樹木芽和葉片的物候是重要的物候事件,是決定樹木生長季的重要特徵。近年來,隨著遙感技術的飛速發展,通過PhenoCam近地遙感技術獲取的冠層綠度指數已被越來越多地應用於葉片物候的研究中。然而,冠層綠度指數在多大程度上可代表芽的物候,以及生長季起始邊界與冠層綠度指數和芽的物候之間的關係如何,目前仍未可知。二零一八年期間芽的物候與冠層綠度(通過PhenoCam方法獲得的冠層綠度指數-GCC)之間的關係。利用Logit模型估計了可觀測到不同芽的物候期時GCC的最大概率值。結果表明,黑雲杉的年內GCC呈鐘形變化,具體表現為春季緩慢上升,夏季達到峰值,秋季逐漸下降的趨勢。據統計,發芽的開始和結束期以及芽的形成期分別發生在GCC最大值的72%(春季)和92%(秋季)時以及94%(秋季)。本研究表明,以上GCC值可能是表徵北方針葉林黑雲杉生長季開始及結束的較為可靠的臨界點。此外,本研究在野外實地物候觀測與自動化近地遙感研究之間建立起了一座橋梁,為後續利用野外觀測來校準PhenoCam的物候觀測結果提供了一種統計學上較為可靠的分析方案。

該研究結果發表在SCI期刊Canadian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上(IF=2.553)。該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以及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等的資助。全文連結:https://doi.org/10.1080/07038992.2020.1761251

圖2. 芽的各個物候期(包括發芽-BB和芽的形成-BS的各個時期)沿標準化GCC綠度指數的概率估計

相關焦點

  • 版納植物園熱帶雨林樹木功能性狀研究取得新進展
    前人的研究認為,被子植物闊葉樹木材密度高的樹種通常生長緩慢、具有較高的耐陰性和較低的死亡率,因而木材密度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樹木的生長表現和生活史特徵。然而,由於闊葉樹木材密度的大小受木材結構組成的多因素制約,包括導管特徵、纖維比例和纖維密度等,導致木材密度與樹木整株生長表現的研究結論常有分歧。
  • 熱帶森林樹種性狀和生長關係研究獲進展
    但全球諸多研究表明,最常用的植物形態性狀與群落物種動態的關聯並不緊密,在生活史周期較長的樹種群落更是如此。基於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研究員楊潔從三方面(忽略功能性狀與群落樹種動態變化的關聯背景、忽視個體性狀變化以及缺乏更能反映樹種資源獲取和分配等的硬性狀)闡述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從綜合性狀、個體水平性狀及結合轉錄組學三方面,指出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華南植物園在植物生殖策略隨森林演替變化研究中取得進展
    植物生殖策略(如種子性狀、生殖物候等)可以反映植物對環境的適應特徵,是預測全球氣候變化對植物和植被影響的重要指標。然而,由於不同物種間生殖策略的巨大差異,相關預測模型的建立目前仍面臨一些問題。植物生殖策略與資源利用類型存在怎樣的關聯性是亟待解決的重要科學問題。
  • 全球變暖威脅糧食生產?中國研究人員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
    東方網記者解敏4月21日報導:溫度是影響植物生長周期和地理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隨著溫室效應的加劇,全球氣候變暖日益成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同時也對世界糧食安全造成嚴重威脅。今天,國際植物生物學著名期刊NaturePlants在線發表了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植物分子遺傳國家重點實驗室郭房慶研究組的最新突破性研究成果。該項研究在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和產量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
  • 植物所等在氣候變暖對歷史植被影響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研究人員對位於橫斷山區麗江高山植物園的哈裡谷進行了鑽孔測年,建立了精確的年代框架,並對鑽孔沉積物做了高解析度的孢粉和有機質分析。  該研究表明,未來的氣候變暖及其導致的冰川消融可能通過改變水熱組合的方式,觸發橫斷山區域植物多樣性的變化,導致對溫度敏感的植物類群發生不同程度的海拔位移。該成果為全球變暖情景下我國西南地區山地生態系統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科學數據和新的研究案例。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在鐵皮石斛多糖修飾機制研究取得進展
    但目前有關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方面的研究還很少。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農資中心司燦博士在段俊教授的指導下,對鐵皮石斛多糖乙醯化修飾的分子機制進行了研究,發現鐵皮石斛中的O-乙醯基主要在莖稈中積累,其次是葉和花。
  • 南京大學張永光教授團隊在全球變暖研究上取得重大突破
    12月11日,全球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在線發表了我校張永光教授團隊聚焦於全球變暖的研究論文。未來全球變暖的速率及陸地生態系統對全球變暖的響應是《Science》雜誌列出的未來25年需要解決的125個重大科學問題之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造成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上升,在通過溫室效應導致全球變暖的同時,也提高了植被的光合作用速率(即CO2施肥效應),增加陸地生態系統吸收大氣CO2的能力,從而減緩全球變暖的速率。
  • 華南植物園開展科普培訓活動
    華南植物園開展科普培訓活動 2018-11-27 華南植物園 【字體:大  沿著山茶園、第一村、水生園、生物園等專類園區,從植物園深厚的人文歷史,到豐富的動植物資源,華南植物園十佳講解員講解了園區特色植物知識,花開正豔的茶花、即將變黃的落羽杉、滿樹紅果果的鐵冬青、一路鳴叫的鳥兒,對比此時北方的蕭瑟,南國的生機勃勃,給大家帶來新奇感。
  • 減緩全球變暖 人人有責
    2020年氣候雄心峰會於北京時間12月12日以視頻方式舉行,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峰會上致辭,呼籲全球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對於氣候變暖,大家的焦點在於全球變暖的主要責任是否在人類。為此,古特雷斯才呼籲世界各國領導人宣布本國進入「氣候緊急狀態」,到2030年實現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與2010年相比減少45%,到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令人欣慰的是,已經有約38個國家向著減排的方向前行。不過,還有些國家在觀望,主要原因在於,懷疑人類的行為是否是引發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
  • 華南師範大學高彩吉課題組在Molecular Plant發表高水平研究論文
    自噬是依賴液泡的蛋白或細胞器降解途徑,參與調控細胞成分降解、更新、結構重建及逆境脅迫條件下營養成分的再利用,從而在植物正常生長發育與環境脅迫響應中發揮重要作用。細胞自噬的發生受到細胞內多種信號網絡的嚴格調控。植物可以感受環境信號,適時的激活或抑制自噬基因表達進而調控自噬活性從而幫助植物更好的生長、發育和生存。
  • 新疆生地所在積雪變化對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新疆生地所在積雪變化對荒漠草本植物根系生長影響研究中獲進展 2020-12-07 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   研究表明,兩種不同生活型草本植物對積雪覆蓋變化的響應特徵不同:一年生短營養期草本植物比根長、根比表面積、地下地上生物量均與積雪厚度呈顯著正相關,而一年生長營養期草本植物則呈顯著負相關或無顯著相關性。除生長外,兩種生活型草本植物根系形態在不同積雪厚度影響下也呈不同的響應特徵。
  • 泰國農業大學代表團訪問華南植物園
    近日,應華南植物園園藝中心田代科研究員的邀請,泰國農業大學(Kasetsart University)水生植物研究領域的專家代表團一行9人對該園進行了學術訪問。訪問期間,泰國農業大學基因學院助理研究員Dr.
  • 廣州2019華南植物園探秘奇趣植物活動時間、地點一覽
    2019廣州華南植物園玩在盛夏時光 探秘奇趣植物活動  時間:8月4日(周日)9:30—12:00  地點:華南植物園  票價費用已包含華南植物園大門門票(不含溫室門票)、講師授課費、材料費、場地費等。學習期間交通費、保險費、餐費由學員自理。  課程對象:6歲以上親子家庭。10對家庭開課,限30人  集合地點:9:15,華南植物園正門(北門)集合。
  • 華南植物園揭示全球尺度植物水力權衡與氣候季節性的關係
    然而,已有研究發現,全球範圍內存在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均較低的物種,使植物水力效率-水力安全的權衡關係出現了「未解之謎」。已有研究多試圖從生理學角度解釋該現象,較少從生態學角度評價環境因子對物種的選擇壓力。
  • 華南植物園好玩嗎?2018廣州華南植物園遊玩攻略
    華南植物園為我國歷史最久、保存物種最多、面積最大的植物園之一,秉承「科學內涵、藝術外貌、文化底蘊」之理念,集科學研究、物種保育、科普教育及旅遊休閒之功能。建有木蘭園、姜園、竹園、蘭園、棕櫚園、蘇鐵園等30個植物保育專類園,保存植物13,000多種,一系列科學研究項目和成果得到社會的廣泛讚譽,被譽為 「中國南方綠寶石」。「師法自然」的園林,遠山近水,林木蒼翠,景物怡人。有「龍洞琪林」、「展覽溫室群」、「廣州第一村」遺址等一批廣州市重要景點。
  • 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南植物園招生簡章複試分數報錄比真題答案經驗
    此外,華南植物園還擁有2個森林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廣東鼎湖山、廣東鶴山);3個中科院重點實驗室(植物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退化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管理、華南農業植物分子分析與遺傳改良)、1個中科院工程實驗室(海島與海岸帶生態修復)、1個中科院臺站(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2個廣東省重點實驗室(數字植物園以及應用植物學)、2個廣東省定位觀測研究站(南海島礁植被生態系統、熱帶亞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
  • 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影響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生態中心研究人員基於小良熱帶海岸帶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的長期養分添加實驗平臺(10年),研究了長期外源養分添加和土壤團聚體結構對微生物殘體的影響。研究發現:(1)持續磷添加顯著降低了微生物殘體的積累及其土壤有機碳庫的貢獻,但是氮添加的效應則不顯著;(2)磷添加主要通過提高微生物殘體分解相關的酶活性,促進微生物殘體的循環再利用,進而降低微生物殘體在土壤有機碳庫中積累;(3)土壤團聚體組成和養分添加的交互作用不顯著,土壤團聚體的物理保護在調控微生物殘體對養分添加響應方面發揮的作用相對較弱。
  • 華南植物園與企業共建藥用蘭科植物研究中心
    近日,中科院華南華南植物園與廣東永生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正式籤署協議,合作組建「藥用蘭科植物研究中心」。華南植物園以段俊研究員為首的研究團隊在藥用蘭科植物種質資源收集、保存、繁殖和利用方面已有深厚的積累,並在其種苗繁殖和人工種植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已研發出了包括鐵皮石斛在內的多種藥用蘭科植物的種苗快繁與高效栽培技術體系。
  •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2019年招收攻讀碩士研究生簡章 一、單位簡介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於1929年,2003年由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易現名
  • 森林植物光合熱馴化研究獲進展
    全球變暖正在導致一個較高的平均日間溫度,這在很多生物群系中的效應正在體現出來,那麼在植被生態系統中植物在光飽和條件下的淨光合速率(Anet)如何響應持續的日間溫度變化即其適應(馴化)程度及內在機制還一直未得到充分的研究。而這個研究對於無論目前還是未來升溫情境下熱適應對植物功能的重要性是一個關鍵的知識空白,也限制著地球系統模型(ESM模型)的預測精度和實現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