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高二(5)班同學王雅萱按照三明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要求,提交了「自然水源自動清淤防堵塞裝置」創新成果研究報告和相關參賽材料。
王雅萱的小發明得益於學校開展多年的「創思」教育。「我們堅持了十多年,在高一年段每周開設一節『創思課』校本課程,學生們對這門課的學習興趣日益濃厚,科技意識和創新能力有了明顯提高。」永安一中副校長張淑媚說。
引導學生從日常生活中發現問題、研究和解決問題,是「創思課」的鮮明特點。
王雅萱的外公在鄉下有一片果園,滴灌設施的水管入口處時常會被泥沙堵塞。「通過查閱資料,發現也有解決辦法,比如,有人在水管入口處挖沉澱池,或者用濾網擋住入口,比較先進的辦法是用傳送帶把泥沙運走。」王雅萱說,這幾種解決辦法都有缺陷,有的需要人工輔助,有的需要電力帶動裝置。
還能找到更便捷、成本更低的解決辦法嗎?「創思課」激發了王雅萱的發明衝動。在老師的幫助下,王雅萱反覆構思、不斷改進,一個藉助流水翻轉泥沙的裝置應運而生。
為了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接受系統的創新思維理念教育,永安一中把「創思課」與研究性學習活動有機結合,要求每一位學生至少參加一個研究課題,每一名教師至少指導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讓創新思維教育在各個學科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有機滲透。同時,挑選研究性學習活動優秀案例進行評選,並在老師指導下參加各級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
「創新可以打破僵化的思維定勢,讓學生迸射出智慧的火花。」永安一中教師林勝貴擔任「創思課」教學多年,對此深有體會。
鄭宜勤是林勝貴指導的學生,初三時提前批錄取永安一中,接受了「創思課」啟蒙教育後,提出了「無裁判軍棋」最初設想。在學校學習期間,鄭宜勤邊學習邊摸索,高二時完成了最初的模型製作,高三上學期最終完成作品製作,獲得當年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全國一等獎和高士其科普發明獎。
創新成就未來。鄭宜勤進入大學後,創新熱情高漲,與同學合作的「無人駕駛導航車」獲得四川省電子大賽一等獎。畢業後,鄭宜勤在一家公司從事安全倉設計研究,多項研究成果申請了發明專利。
鄭宜勤是永安一中「創思」教育結出的一枚碩果。為了激勵更多學生敢於創新、勇於實踐,永安一中制定獎勵機制,搭建科技節、科學影像節、「創意節」等各類展示平臺,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科技創新的積極性。
作為校本課程,如何持續開展「創思」教育需要理論支撐。永安一中成立綜合實踐教研組,組織教師編寫校本教材,課題研究小組積極申報省級研究課題,並充分發揮「林勝貴名師工作室」示範引領作用。
有耕耘就有收穫。永安一中在青少年科技創新、全國青少年科學影像、全國青少年電腦製作等大賽中,獲得全國獎132項,國家智慧財產權登記授權12項,陳智斌、李捷、張曉婷等多位同學藉助科技創新大賽獲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先後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錄取,「創思」教育成為學校一張閃亮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