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think we ought to read only the kind of books that wound or stab us.
---Franz Kafka
文|編輯:簡小單 簡單心理官方小編
常有人在後臺留言問我們:我遇到了困境,能不能推薦幾本心理類的書來讀?
其實,如果只是想了解或者幫助自己和他人,相比推薦你去看那些「心理分析」類的圖書,
我們更推薦你:去讀故事/小說。(當然啦,當故事不能幫到你,一定要來簡單心理尋求專業的幫助哦)
因為過多的分析和理論,常會製造頭腦上的衝突:比如你終於「找到了童年根源」,你知道了你膽小怕人是因為你爸太兇,而你爸太兇是因為他大概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而你爸爸「邊緣」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有創傷……然後呢?然後怎麼樣呢?
多年來被廣泛傳播的、對弗洛伊德的誤解都源於:好像他只是製造了那些(聳人聽聞的)「性驅動」或者「俄狄浦斯情結」或者「陰莖崇拜」……的名詞/理論。甚至「精神分析」這個詞彙也使得從業者不斷地要被告誡和澄清:我們不分析。其實從老弗當年、到多年來心理治療/諮詢各個流派的發展,都在強調:心理修復的過程倚賴的是「關係」。理論給予的是頭腦上的框架;而人只有在關係之中,處理的是情緒和感受,才能夠修復和成長。
回來講讀書這件事情:你讀故事/小說的時候,你有機會和故事建立一段關係,從中經驗(experience)這些關係。你能從故事中經歷情緒的起伏,能從主角身上看到他人的反應,你簡直進入了故事中的不同關係……你有的時候被抱持,有的時候被接納,有的時候被拒絕,有的時候被故事中的經驗治療。更好的是,故事還能幫你建立起保護(孤獨太沉重了,我可以停下來喘息一下),即便是傷痛的經驗,反正是假的嘛,你在體驗過各種的情緒之後,仍然有空間去思考。
你總是能夠從故事中看見你自己,甚至可能帶來修復。
所以今天我們推薦給你七部西方文學作品。他們都承載著真實生活中,庸碌日常下,普通人經歷的一些永恆的傷痛和焦慮,比如孤獨,比如失敗,比如沮喪和感傷。
願你在這七本書裡窺見生活的真相,也看見你自己。
喬納森弗蘭岑 《自由》
「每個人都固執地堅持著自己不想這樣過的生活。 每個人對自己和別人都不滿意,每個人和別人都不開心。 有的人害怕空虛而負重,其實空虛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自由》
《自由》是美國作家弗蘭岑在2010年出版的小說,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其實這是一本和心理諮詢相關的作品,因為作者在書中將「回憶與記錄」當成了一種療愈的方式。他通過敘述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患有抑鬱症的妻子、老好人的丈夫和叛逆迷茫的孩子,還有浪蕩不羈的搖滾歌手與第三者——的生活,來向我們展示了人是如何掙扎著邊學習生存,邊體察欲望和痛苦,繼而在禁錮與自由之間來回搖擺,尋找著生活的意義所在。
如果你喜歡洞察生活與人性的微弱之光,樂於在細節和情緒中捕捉人的渺小與偉大。那麼,閱讀《自由》會是一番十分愉悅的體驗。
村上春樹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不知為何,恰如其分的話總是姍姍來遲,錯過最恰當的時機。」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主人公多崎作曾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的名字都以色彩命名。五個人度過了親密無間的中學時代,卻在多崎作大二那年集體和他絕交,且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多崎作深受打擊,用了許多年的時間才恢復過來。最終,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多崎作終於下定決心去拜訪故友,試圖弄清當年的真相。
這不是村上春樹最好的一本書,卻是他最溫柔、最動人的一本書。對青春的懷念、對逝去的友誼的追尋是《多崎作》的主題,隱匿在背後的,則是每個讀者都能感同身受的成長、創傷、背叛與孤獨。故事的走向充滿了懸念,而最終的開放式結尾又令人唏噓感動。花甲之年的村上,用了一個返璞歸真的故事,解構了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青春命題。
伍綺詩《無聲告白》
「在上面——高度八十五英裡、九十英裡、九十五英裡,計數器上顯示——地球上的一切都會隱去,包括那些離家出走的母親、不愛你的父親和嘲笑你的小孩——所有東西都會收縮成針尖大小,然後完全消失。在上面,除卻星辰之外,別無他物。」
——《無聲告白》
不得不提的是,《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卻高居2014 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榜第1名。伍綺詩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樣一句猝不及防的話作為全書的開頭,娓娓道來了一個家庭的不幸,以及糾纏其中的婚姻、倫理、教育、謊言與愛……書中最動人的講述是青少年同伴間懵懂而複雜的情感,當性取向的秘密、親情和家庭的漩渦把他們拖入池底時,為了愛,他們依舊閉口不言。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家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卻也成了終身無法逃脫的牢籠。這是一個宿命般的命題,在裡面,我們能看到每個人的模樣。
歐文亞隆《當尼採哭泣》
「孤獨只存在於孤獨之中,一旦分擔,它就蒸發了。」
——《當尼採哭泣》
歐文亞隆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之一,亦是一名作家,《當尼採哭泣》是他撰寫的一本經典心理推理小說。亞隆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化作書中的主角,假託19世紀末的大師尼採和布雷爾之口,將兩人合理地虛構並連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了一段「談話治療」,探討了情慾、友誼、婚姻、孤獨、死亡、中年危機等一系列話題。無論是從心理自助、心理學研究,還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當尼採哭泣》都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面對孤獨、自由、真理等最本質的哲學命題時,我們往往不知所措,不願也無力解釋。但面對是唯一的選擇。借用簡單心理諮詢師殷一婷的評論:承認我們是受限的,看清和接受那些限制我們的歷史,是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理察耶茨 《十一種孤獨》
生活之路有時會意外地轉個彎,給我們的並非驚喜,只是無奈。
——《十一種孤獨》
理察耶茨(1926—1992)被稱作是「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在《十一種孤獨》裡,他以「旁觀」而「冷酷」態度描寫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書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書中的主人公普遍地生活不如意或缺乏安全感:迷茫的男女,痛苦的病人,退役的軍人……耶茨一筆一划地描寫了這些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以及他們普通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一如現在的很多平凡人。
生活的真相從來就不是那麼可愛。快樂很簡單,孤獨、失敗卻異常複雜。也許,如果某些作品能夠讓我們提前對生活有所了解,那當我們面對現實時,也會顯得更鎮靜一些。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約翰威廉斯 《斯通納》
「四十三歲那年,斯通納學會了別人在他之前早就學會的東西:你最初愛的那個人並不是你最終愛的那個人,愛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過程。藉助這個過程,一個人開始想去了解另一個人。
——《斯通納》
《斯通納》是一本「有的人讀得很淺,有的人讀得很深」的書,它講述了一個偏遠鄉村的青年進入大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學校教職,繼而結婚、生子、退休、衰老、死亡的一生。他的成就超越了他卑微的出身,但他的的一生也並不見得如何出彩。正如《紐約客》所說:《斯通納》一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以不帶一絲一毫悲喜的冷靜洞察了生活本質的全部。它從本質上觸及了預見期待的與真實體驗的生活間的落差。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讀到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愛,認同,憐憫,志業,傲骨,信任與死亡。而作者最終想告誡世人的是: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也要追求完整的自我。
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
「我去過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過很少的我們。」
——《心是孤獨的獵手》
「鎮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這是一句在文學史上被奉為經典的開頭。麥卡勒斯在《心是孤獨的獵手》中講述了五個人物的若干種生活,無論具象的生活是怎樣的,這些人物都將自我深深地隱藏起來了,一起藏起來的,還有他們深深的孤獨。有人說,這真是一本枯燥的書。可是,生活的80%不就是枯燥的樣子麼?
只是,孤獨到底是怎樣的呢?是巨大的?還是渺小的?孤獨是我們對抗外界的堅硬的殼,還是暴露在外的軟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麥卡勒斯的孤獨是巨大的,也真是因為這種巨大,他筆下的人物反而變得強大起來。也許,在洞悉了生活與孤獨的真相後,強大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再硬廣一次:如果讀書不能完全地幫到你的心理困惑,一定要來簡單心理尋求專業的幫助哦)
祝閱讀愉快。
若想了解【抑鬱】、【陪伴】、【戀愛】、【安全感】、【漫畫】、【心理諮詢師】等等,請直接回復後臺,給你相關文章匯總哦~
另外,歡迎轉載到其他公眾號,格式需要參考這篇小文哈:轉載「簡裡裡」文章請看這裡的格式呦!
我們在這裡幫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