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助這個過程,我第一次聽見自己深深埋藏的孤獨 心理書單

2021-03-04 簡單心理


I think we ought to read only the kind of books that wound or stab us.

---Franz Kafka

文|編輯:簡小單 簡單心理官方小編

常有人在後臺留言問我們:我遇到了困境,能不能推薦幾本心理類的書來讀?

其實,如果只是想了解或者幫助自己和他人,相比推薦你去看那些「心理分析」類的圖書,


我們更推薦你:去讀故事/小說。(當然啦,當故事不能幫到你,一定要來簡單心理尋求專業的幫助哦)

因為過多的分析和理論,常會製造頭腦上的衝突:比如你終於「找到了童年根源」,你知道了你膽小怕人是因為你爸太兇,而你爸太兇是因為他大概有「邊緣性人格障礙」,而你爸爸「邊緣」是因為他的原生家庭有創傷……然後呢?然後怎麼樣呢?

多年來被廣泛傳播的、對弗洛伊德的誤解都源於:好像他只是製造了那些(聳人聽聞的)「性驅動」或者「俄狄浦斯情結」或者「陰莖崇拜」……的名詞/理論。甚至「精神分析」這個詞彙也使得從業者不斷地要被告誡和澄清:我們不分析。其實從老弗當年、到多年來心理治療/諮詢各個流派的發展,都在強調:心理修復的過程倚賴的是「關係」。理論給予的是頭腦上的框架;而人只有在關係之中,處理的是情緒和感受,才能夠修復和成長。

回來講讀書這件事情:你讀故事/小說的時候,你有機會和故事建立一段關係,從中經驗(experience)這些關係。你能從故事中經歷情緒的起伏,能從主角身上看到他人的反應,你簡直進入了故事中的不同關係……你有的時候被抱持,有的時候被接納,有的時候被拒絕,有的時候被故事中的經驗治療。更好的是,故事還能幫你建立起保護(孤獨太沉重了,我可以停下來喘息一下),即便是傷痛的經驗,反正是假的嘛,你在體驗過各種的情緒之後,仍然有空間去思考。

你總是能夠從故事中看見你自己,甚至可能帶來修復

所以今天我們推薦給你七部西方文學作品。他們都承載著真實生活中,庸碌日常下,普通人經歷的一些永恆的傷痛和焦慮,比如孤獨,比如失敗,比如沮喪和感傷。

願你在這七本書裡窺見生活的真相,也看見你自己。



喬納森弗蘭岑 《自由》

「每個人都固執地堅持著自己不想這樣過的生活。 每個人對自己和別人都不滿意,每個人和別人都不開心。 有的人害怕空虛而負重,其實空虛才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自由》

《自由》是美國作家弗蘭岑在2010年出版的小說,被紐約時報評為「年度十大好書」第一名。其實這是一本和心理諮詢相關的作品,因為作者在書中將「回憶與記錄」當成了一種療愈的方式。他通過敘述一個中產階級家庭——患有抑鬱症的妻子、老好人的丈夫和叛逆迷茫的孩子,還有浪蕩不羈的搖滾歌手與第三者——的生活,來向我們展示了人是如何掙扎著邊學習生存,邊體察欲望和痛苦,繼而在禁錮與自由之間來回搖擺,尋找著生活的意義所在

如果你喜歡洞察生活與人性的微弱之光,樂於在細節和情緒中捕捉人的渺小與偉大。那麼,閱讀《自由》會是一番十分愉悅的體驗。



村上春樹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不知為何,恰如其分的話總是姍姍來遲,錯過最恰當的時機。」

——《沒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禮之年》

主人公多崎作曾有四個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的名字都以色彩命名。五個人度過了親密無間的中學時代,卻在多崎作大二那年集體和他絕交,且沒有做出任何解釋。多崎作深受打擊,用了許多年的時間才恢復過來。最終,在三十六歲的時候,多崎作終於下定決心去拜訪故友,試圖弄清當年的真相。

這不是村上春樹最好的一本書,卻是他最溫柔、最動人的一本書。對青春的懷念、對逝去的友誼的追尋是《多崎作》的主題,隱匿在背後的,則是每個讀者都能感同身受的成長、創傷、背叛與孤獨。故事的走向充滿了懸念,而最終的開放式結尾又令人唏噓感動。花甲之年的村上,用了一個返璞歸真的故事,解構了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青春命題。



伍綺詩《無聲告白》

「在上面——高度八十五英裡、九十英裡、九十五英裡,計數器上顯示——地球上的一切都會隱去,包括那些離家出走的母親、不愛你的父親和嘲笑你的小孩——所有東西都會收縮成針尖大小,然後完全消失。在上面,除卻星辰之外,別無他物。」

——《無聲告白》

不得不提的是,《無聲告白》是華裔作家伍綺詩的處女作,卻高居2014 美國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榜第1名。伍綺詩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這樣一句猝不及防的話作為全書的開頭,娓娓道來了一個家庭的不幸,以及糾纏其中的婚姻、倫理、教育、謊言與愛……書中最動人的講述是青少年同伴間懵懂而複雜的情感,當性取向的秘密、親情和家庭的漩渦把他們拖入池底時,為了愛,他們依舊閉口不言。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而在這個過程中,家是每個人賴以生存的棲息地,卻也成了終身無法逃脫的牢籠。這是一個宿命般的命題,在裡面,我們能看到每個人的模樣。




歐文亞隆《當尼採哭泣》

「孤獨只存在於孤獨之中,一旦分擔,它就蒸發了。」

——《當尼採哭泣》

歐文亞隆是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治療師之一,亦是一名作家,《當尼採哭泣》是他撰寫的一本經典心理推理小說。亞隆將真實的歷史人物化作書中的主角,假託19世紀末的大師尼採和布雷爾之口,將兩人合理地虛構並連結成「醫生與病人」,開啟了一段「談話治療」,探討了情慾、友誼、婚姻、孤獨、死亡、中年危機等一系列話題。無論是從心理自助、心理學研究,還是存在主義哲學的角度,《當尼採哭泣》都是一場精神的洗禮。

面對孤獨、自由、真理等最本質的哲學命題時,我們往往不知所措,不願也無力解釋。但面對是唯一的選擇。借用簡單心理諮詢師殷一婷的評論:承認我們是受限的,看清和接受那些限制我們的歷史,是獲得自由的第一步



理察耶茨  《十一種孤獨》

生活之路有時會意外地轉個彎,給我們的並非驚喜,只是無奈。

——《十一種孤獨》

理察耶茨(1926—1992)被稱作是「焦慮時代的偉大作家」。在《十一種孤獨》裡,他以「旁觀」而「冷酷」態度描寫了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普通紐約人的生活,書寫了十一種孤獨的人生。書中的主人公普遍地生活不如意或缺乏安全感:迷茫的男女,痛苦的病人,退役的軍人……耶茨一筆一划地描寫了這些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以及他們普通的孤獨、失落與絕望。一如現在的很多平凡人。

生活的真相從來就不是那麼可愛。快樂很簡單,孤獨、失敗卻異常複雜。也許,如果某些作品能夠讓我們提前對生活有所了解,那當我們面對現實時,也會顯得更鎮靜一些

Welcome to the real world.



約翰威廉斯 《斯通納》

「四十三歲那年,斯通納學會了別人在他之前早就學會的東西:你最初愛的那個人並不是你最終愛的那個人,愛不是最終目標而是一個過程。藉助這個過程,一個人開始想去了解另一個人。

——《斯通納》

《斯通納》是一本「有的人讀得很淺,有的人讀得很深」的書,它講述了一個偏遠鄉村的青年進入大學,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學校教職,繼而結婚、生子、退休、衰老、死亡的一生。他的成就超越了他卑微的出身,但他的的一生也並不見得如何出彩。正如《紐約客》所說:《斯通納》一書的偉大之處在於,它以不帶一絲一毫悲喜的冷靜洞察了生活本質的全部。它從本質上觸及了預見期待的與真實體驗的生活間的落差

在這本書中,你可以讀到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愛,認同,憐憫,志業,傲骨,信任與死亡。而作者最終想告誡世人的是:即使不能擁有完美的生活,也要追求完整的自我。



卡森麥卡勒斯《心是孤獨的獵手》

「我去過很多地方,但我只遇到過很少的我們。」

——《心是孤獨的獵手》

「鎮上有兩個啞巴,他們總是在一起」——這是一句在文學史上被奉為經典的開頭。麥卡勒斯在《心是孤獨的獵手》中講述了五個人物的若干種生活,無論具象的生活是怎樣的,這些人物都將自我深深地隱藏起來了,一起藏起來的,還有他們深深的孤獨。有人說,這真是一本枯燥的書。可是,生活的80%不就是枯燥的樣子麼?

只是,孤獨到底是怎樣的呢?是巨大的?還是渺小的?孤獨是我們對抗外界的堅硬的殼,還是暴露在外的軟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麥卡勒斯的孤獨是巨大的,也真是因為這種巨大,他筆下的人物反而變得強大起來。也許,在洞悉了生活與孤獨的真相後,強大是我們唯一的選擇。

(再硬廣一次:如果讀書不能完全地幫到你的心理困惑,一定要來簡單心理尋求專業的幫助哦)

祝閱讀愉快。

若想了解【抑鬱】【陪伴】【戀愛】【安全感】【漫畫】【心理諮詢師】等等,請直接回復後臺,給你相關文章匯總哦~

另外,歡迎轉載到其他公眾號,格式需要參考這篇小文哈:轉載「簡裡裡」文章請看這裡的格式呦!

我們在這裡幫助你~

相關焦點

  • 來讀一讀沈肯尼《我聽見你的孤獨:新月》
    疫情還未結束,聽說好多小夥伴還沒有復工,那麼今天小編就向宅家無聊的你推薦一本好書——青年作家沈肯尼的《我聽見你的孤獨:新月》。沈肯尼,青年暢銷書作家,目前已著有《破碎的時光》系列、《離開我,遇見我》等書,每次新書上市時都能佔據各大圖書榜單前列,身後擁有一大批書迷粉絲們的熱情支持。這本《我聽見你的孤獨:新月》是沈肯尼2019年8月份發行的新作,與他之前的作品相比,著重添加了懸疑、推理等元素,讓整個故事的情節更加豐富化,可讀性更高。
  • 孤獨的孩子,只有自己驅散孤獨,論《只有你聽見》
    《只有你聽見》的故事的開頭是這樣的:一個孤獨和自閉症的女孩很冷,就在她不知道如何面對這種生活時,一個奇怪的電話在耳邊響起,由此知道和認識了聾人男孩。經過多次確認,雙方終於可以確認對方是真實的存在。儘管這兩個人的電話通話每小時有一個時差,但這並不是虛幻的。慢慢地,每天,手機讓女孩不再覺得獨自一人。心靈默認了男孩在心中存在的感覺,也產生了對他的依賴。
  • 留學那一年,我第一次聽見我爸哭
    02 24年來第一次聽見爸爸哭@Hani有一次我和我爸打skype語音,我爸問我在幹嘛,是不是放假了眼淚不爭氣地掉下來,電話兩頭都沒有人說話,只能聽見兩人吸鼻涕的聲音。那是我長這麼大以來第一次聽見我爸哭。
  • 「耳蝸寶寶」第一次聽見聲音嚇哭,網友紛紛留言鼓勵
    親貝網小編最近在網上看到一段令人感動的視頻:耳蝸寶寶初次開機聽見了聲音,那場景令無數網友動容。視頻中,小寶寶藉助人工耳蝸第一次聽見聲音。剛剛聽到的那一瞬間,他被嚇得一激靈。因為從來沒有聽到過聲音,突然聽到,寶寶被嚇了一跳,然後害怕地癟著小嘴巴哭了起來。
  • 很柔和,把心事埋藏,聰明伶俐,獨來獨往的星座,其實,你不孤獨
    因為,無人能懂自己的所有感受。不同思想,不同認知,不需要強融。那麼,有哪些星座容易出現這種特質呢?巨蟹座:很柔和,把心事埋藏作為一個水象星座,巨蟹座一直以來,都把柔和溫潤,細膩儒雅這幾個詞詮釋得很到位。所以,在我眼裡,巨蟹座就算沒有令人眼前一亮的外表,他們也有獨特的人格魅力。讓人沒有辦法忘記。
  • 叛逆的面具下是孤獨 | 心理諮詢師解析《心靈捕手》
    短短的二十多分鐘,導演向我們全方位的展示了威爾作為一個20歲大男孩的生活狀態,這段主人公的「全景掃描」也堪稱電影人物藝術塑造的經典之作,而我將以存在的終極關懷(給予性)為框架來描述威爾的生命狀態,即威爾是如何與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的存在給予性議題打交道的。我將通過對威爾的生命狀態的描述來闡釋我是如何看待來訪者這個「人」的。
  • G小調上孤獨與沉著的華美,聽巴赫平緩你我內心的衝突
    在我看來,巴赫最迷人的地方是,無論任何版本和樂器,重新演奏一首他的曲子,就會給人重新認識一樣,百感交集。其實我們每個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理世界也是這樣吧,變化無窮難以琢磨,所以,我為這首曲子選了著名心理學家曾奇峰的作品《你不知道的自己》一書。
  • 500多套童書,100多個書單,用這個方法我列好了自己的繪本書單
    在選書的這個問題上,如果你的經濟條件允許,當然購買儘量多的繪本,讓孩子在飽覽群書的過程中加以引導,形成自己的偏好和路徑肯定是最好的。但是動輒幾百的套裝書、精裝繪本,和自媒體五花八門的推薦書單,可能讓很多家長勞心勞力,陷入買與不買的選擇焦慮,最後買來的書可能孩子也不太喜歡看。
  • 淺談弗洛伊德心理過程三層次
    在弗洛伊德心理學中將人的心理過程分為三個層次:潛意識、前意識和意識。雖然是三個層次,但他們又是彼此相互聯繫的。今天我們淺談一下這三者之間的關係。本文主要根據《第一本心理學漫畫書——夢的解析》進行彙編:人的心理過程自身就是潛意識的。潛意識是指人的本能衝動和被壓抑的欲望。潛意識是人類心理活動的基礎和內驅力,決定著人全部的、有意識的生活,但它是出於意識之外的。潛意識是有強度的精神力量,所以通常也被稱為無意識。
  • 伯克利的暑假書單 迎接你的第一次大學生活
    這份書單由伯克利的教授與學生一起選出,今年的主題是——「第一次」。你即將開啟在伯克利的大學生活的第一天,這也許是你第一次離開家,或者你可能是你家第一個去上大學的。無論你的背景或之前的經驗是什麼樣的,你將會在這兒的時光中經歷許多「第一次」。所以,我們今夏的書單以「第一次「為主題,為你推薦了許多值得一讀的精彩好書。
  • 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推薦書單(2020版/終章)
    居家隔離的我,也不禁review起自己這麼多年的閱讀故事。書單越來越長,是因為的確每年都有相當優秀的書籍上市,但今年我有了一些與以往不一樣的想法。有些書,是需要反覆精讀的,如果有條件,最好可以組建小組細細研讀;有些書,是需要大量泛讀的,只有達到了一定的泛讀量,才能夠對某類專題有了良好的整體性把控。所以,似乎書單沒必要窮盡市面上的所有,而還是回歸到初心——即分享自己的所藏、所感、所品,拋磚引玉即可。
  • 為什麼我總是脫不了單?|遇見你的心理諮詢師吳宇平
    也許在探索的過程中慢慢的,不僅療愈了自己,也收穫了夢寐以求的關係。吳宇平諮詢師:因為對自由職業的嚮往,對真實的嚮往,所以,成了一個全職心理諮詢師。而且,在從業的過程中,越來越肯定自己喜歡這個職業,因為這個職業讓我收穫太多,不管所經歷的是挫折還是成就。
  • 抑鬱症焦慮症心理自救書單
    有來訪者跟我說:老師,我有抑鬱症,但是心理諮詢太貴,我做不起,請您告訴我有什麼法子可以治這個病呢? 心理治療的效果是在互動的過程中產生的,並沒有固定的方法。 如果你的確沒有錢,必須要自救,而且非常急切,追求效率,我推薦你先看看森田療法,看看是否適合你。
  • 心理密室解除女人內心的孤獨
    女人們 那些被誤解的孤獨  孤獨,早早就被定義為貶義詞,更好似是不成功的代名詞。  人們好像天生就接受了孤獨這個詞的定義,習慣性的延續了它的解讀,其實人們對孤單的誤解大多來自童年。  曾經看到過一本關於兒童心理的書。
  • 20多歲,人生中最孤獨的一段日子|簡單心理精選
    ;然而也有的個體在這個過程中很受挫敗,如果父母總是以否定和消極的方式看待孩子,會讓孩子感到異常的自卑,進而沒辦法形成和取得個人的成就感。他們通過疏遠父母,不與父母交流,不聽父母的教誨,找到合群的同伴,有自己的小團體等方式來彰顯自己個體的存在感,他們要向這個世界發出聲音,告訴世界我是誰,他們不希望自己只是家庭的附屬品,而是希望有機會被人看到自我的存在。以上這些只是鋪墊
  • 人害怕的不是「孤獨」,而是孤獨時遇到的「真實的自己」
    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諮詢師如果人註定要孤獨的走過自己簡短卻又含義豐富的一生,那你希望如何渡過呢?「一上來就說這麼嚴肅的問題,你還真是不客氣呢。」確實,這看起來像是一個狡黠又嚴肅的哲學問題。它能讓一個人忍受白天的種種心酸,只為了能在家中看到孩子的笑顏、它能讓一個不懂得怎麼保護自己的孩子,可以忍耐來自於家庭和父母的忽略與虐待,只為能早些畢業遠離這個環境、它也能讓我們在面對選擇時僅因為「那是我想要的」,而無視這個選項所附帶的風險。
  • 女性專屬訂製書單: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本文圖片及視頻截圖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Summer姐姐 / 文前兩天下樓取快遞,我發現小區院子裡的花開得如火如荼,突然驚覺:這個春天已經被我錯過了。在我們生活的這個星球,2020年開局並不美好。我知道,這個特別的新年過後,許多人的人生軌跡,都或多或少地偏離了預先的軌道,包括許多身為媽媽的女性。
  • 寵物能免我寂寞,卻免不了我的孤獨:人生而孤獨才是真相
    直到我經歷了一次失戀,才發現有一種孤獨,若非是人與人之間的心靈交互,真的避無可避,除非自己足夠強大。同時也再次印證一個道理:人永遠孤獨。某段時間內,我與貓咪確實建立了深度的依賴,但是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和心靈的撫慰,它們是不懂的,只有有思想的人才能解讀一二,讓我得到理解,令我感到欣慰。
  • 一份能讓人內外兼修的心理書單
    想要改變,就要把問題搞清楚,需要藉助專業的知識來解決。這份書單,從自我心靈成長、擺脫原生家庭影響、改善溝通和人際關係三個方面,促使人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同時幫助每個人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從認識自我開始,重拾力量。
  • 孤獨是生活常態,從孤獨到熱鬧,從熱鬧到孤獨
    我獨自一人坐在教室裡,看著黑板上的「距離高考還有0天」,孤獨瞬間襲來。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孤獨,早晨大家還在一起瘋狂地背誦英語單詞,現在卻寂靜地只能聽到自己的呼吸,我走到講臺上,擦掉了那行「距離高考還有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