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以一種任誰也沒有料到的方式打開了。居家隔離、延期復工……幾乎所有人都在家裡開啟了「超長待機」模式。
這是多少成年人走出校門後難得的一個長假期,每天睡到自然醒,晚上玩到自然睡。但是沒過幾天,憋不住的成年人已經開始悶得數芝麻、數豆子。
「疫情結束後,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麼?」順其民意上了熱搜:
呼吸新鮮空氣、吃火鍋、看電影、喝奶茶、見朋友、工作……這些一度再普通不過的生活小事,如今卻成了最大的奢求。
也是在這個時候,人們才意識到平凡生活的珍貴。
是啊,多麼懷念每個立春後的陽光明媚豔陽天,清風習習楊柳依依的玄武湖邊……
好想出去跑步,疫情過去後,我最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繞玄武湖跑上10公裡!
身體不能如願,那就讓靈魂運動一翻吧。從書架抽出《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這本書。
這是日本著名小說家村上春樹寫的一本關於自己堅持了30多年跑步的隨筆集,書裡原模原樣、不加修飾的記錄了村上跑步時的心中所想,以及跑步給村上的寫作帶來怎樣的幫助,如同村上自己說的「誠實地書寫跑步,某種程度上也就是誠實地書寫我這個人」,所以這本書不光是關於村上春樹跑步的隨筆,也是一本關於他自己的回憶錄。
關於村上春樹,不管你有沒有讀過他的小說,我想對他都不會陌生,在中國他是多年來最有名最有影響力的日本作家之一了,一度引起「村上現象」,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讀者。
29歲才開始寫的第一部作品《且聽風吟》,便摘取了令人垂涎的「群像新人文學獎」,從此開始專職寫作,此後村上的聲譽隨著每本新書的出版而不斷擴大,直至1987年,他的第一部現實主義小說《挪威的森林》使他成為一顆文學巨星,此書一經出版僅在日本就有超過一千萬冊的銷量,從那時起,村上在日本就一直是一位家喻戶曉的名人,雖然他本人對這種名望並無興趣,為了遠離這種公眾形象,他一度在國外生活數年,後來的作品《海邊的卡夫卡》、《1q 84》等也都是暢銷榜上的常客,在評論界也是廣受好評,多年諾貝爾文學獎「陪跑王」這個稱號足以證明他在整個世界文壇的廣泛知名度了。
真實的村上是不是也像他的小說給人的印象一樣頹喪、憂鬱呢?29歲開始寫作,在很多人看來已經是大器晚成了吧?那麼33歲才開始堅持跑步又是怎麼回事呢?跑了30多年能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發呢?
接下來我將分三個部分為你介紹一下這本書的精華,長期跑步給村上春樹的寫作和人生到底帶來什麼:
第一部分,村上春樹為什麼選擇跑步,而不是其他的鍛鍊方式?
鍛鍊的方式有很多種,單就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的比賽項目,就有28大項,小項目更是上百種,在這麼多的選擇當中,村上春樹為什麼偏偏選擇了跑步呢?
首先在村上春樹看來,跑步是一項非常自由的運動。不需要什麼特別的裝備和器具,也不一定非要去健身房或者其他什麼特定的場所,更不需要陪練夥伴或者一決雌雄的對手。只要有一雙適合跑步的鞋,在興之所至時,隨意一條馬路,就可以跑起來,想跑多久跑多久。
而村上春樹這一跑就是30多年,聽到這你是不是覺得村上春樹一定是一個意志力非常堅定的人?然而村上自己卻認為這跟意志力的強弱並沒有太大關係,主要還是因為跑步合乎自己的性情,因為只有真正喜歡的事情,才可以自然而然的堅持下去,靠意志力和耐力,就算做到了,也會對身心產生不利的影響。
在專職寫小說之前,村上春樹曾開過一家爵士樂酒吧,可是他的性格並不像你所想像的一般酒吧老闆一樣八面玲瓏善於交際,而是很佛系的認為,在十個客人中只要有一個回頭客就很好了。比起為了生意討好客人,同什麼人一起做什麼事,他更喜歡一個人獨處,一個人默不作聲地讀書、全神貫注地聽音樂等等,某種程度上,他也許是主動地追求孤絕,而跑步正是這樣一段只屬於自己的沉默的時間,不需要和任何人交談,不必聽任何人說話,聽著自己喜愛的搖滾或爵士樂,只要凝視自己一個人慢慢跑就可以。這對村上來說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寶貴時刻,所以跑步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村上生活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村上之所以選擇跑步,還有一個與他自身身體有關的因素,就是他是那種很容易長肉的體質,在剛剛成為職業小說家那會兒,因為從早到晚伏案寫作,體重逐漸增加,體力逐漸下降,想要以小說家度過漫長的人生,就需要找到一個既能保持身體健康,又能將體重維持得恰到好處的方法,就這樣,村上開始每天跑步,如同一日三餐、睡眠、寫作一樣,編進每日的生活循環裡,成了理所當然的習慣。
第二部分:長期堅持跑步,對村上春樹的寫作有什麼幫助?
你是不是也曾認為,像村上春樹這樣頂級的大師級的作家,只要想開始寫作,便如滔滔江水一洩而出,猶如手握神筆,一氣呵成?村上確實不否認才華在寫作中的分量,他說才華如同汽車的燃料,與其說是必要資質,不如說是成為優秀作家的前提條件,沒有燃料再出色的汽車也無法開動。然而越是好的東西,往往越是與我們的一廂情願毫無相干,才華正是如此,什麼時候來,來多少,都不是主人自己可以掌控的。所以,村上春樹認為,對優秀的小說家來說,才華之外,最重要的資質便是集中力和耐力了。這二者更需要體力的支撐,每天跑步讓村上原來略呈增加的體重逐漸趨於穩定,身體也更加健康,這些身體上真實的改變為村上長期寫作提供了基礎保障。
村上說自己許多寫小說的具體方法,也是每天清晨沿著道路跑步時自然而然學到的。如果不是當初改行做小說家的時候,痛下決心開始長跑,自己的作品跟現在寫出來的東西一定有很大不同。究竟會如何不同呢?村上自己也不知道,只知道到差異肯定是存在的。
寫小說,雖然是用文字去展現一個故事,但是作家將要描寫的不光是故事裡光亮的一面,更需要把藏身於人性中黑暗的一面、毒素一般的東西剝出來,展現給大家。一個優秀的作家或多或少都要與這毒素正面交鋒,因此寫小說被稱為「不健康的營生」。也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從電影、電視甚至新聞裡看到有的作家、藝術家頹廢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人選擇自殺。
村上春樹認為,如果希望把寫小說作為一種職業長期進行下去,就必須打造出一個能與這種危險的毒素相對抗的免疫體系。想要處理不健康的東西,人們就必須儘量更健康,越是不健全的靈魂,越是需要健全的肉體,而長期的訓練給村上增添了許多自然樂觀、積極向上的活力。
第三部分:長期堅持跑步的村上春樹,給了我們哪些不一樣的人生啟發?
作家史鐵生說「我曾走過山,走過水,其實只是藉助他們走過我的生命;我看著天,看著地,其實只是藉助他們確定我的位置」。
村上春樹在這本書裡誠實的記錄自己跑步時感到的、想到的點點滴滴,又何嘗不是藉由書寫跑步來書寫自己呢?
人生如同跑步,更多的是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超越昨天的自己,哪怕只是那麼一丁點兒,也尤為重要,這種高度自律和勤奮,不需要意志力的調動,不需要去曬朋友圈,不需要自我感動,更不需要自我說服和強迫。只是因為他認為不論是長跑還是人生中,如果說有什麼必須戰勝的對手,那就是昨天的自己。
過了四十五六歲的村上春樹,哪怕認認真真地訓練,馬拉松的成績卻仿佛退潮的潮水,緩慢地,卻是實實在在地在後退。跑步不再像從前那樣,是無限的樂事一樁,被一種徐緩的倦怠所替代,他仍然憑著手頭現有的東西,勤勉耐勞、不惜體力,拼盡過程,結果隨它去好了。從前開酒吧如此,現在的跑步、寫作亦如此,這大約就是村上春樹的人生原則吧,對待一切選擇淡定從容。
30多年的長跑,每天定時定量,哪怕成績後退,依舊一步一步緩慢地奔跑,也許你會說,這樣的生活多無聊啊,可是,出彩的人生從來不顧及他人的評論。
重要的東西不是肉眼可以看見的,需要用心靈去感受。日拱一卒無有盡,功不唐捐終如海。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往往都是通過緩慢地、刻意加工的過程才可獲得的。這是村上對活著的看法,並不是因為有了結束,過程才具有意義,而是為了便宜地凸顯這過程的意義,才在某個地點姑且設置一個結束。
作為一名長跑者,最重要的是用雙腳實實在在地跑過一個個終點,從每一次的失敗和喜悅之中,切實地不斷汲取教訓,最終到達一個自己無限接近的境界。在人生的跑道上,拾階而上、循序漸進,勢必花費時間和精力,然而也無可奈何,靜水流深,涓涓不息,用自律和堅持,日積月累澆灌出來的人生,終會成為別人的望塵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