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早飯的時候,和同事聊起孩子。
「你說每天晚上從下班進門要睡覺,也有三四個小時呢,每天晚上就那麼一點作業,怎麼覺得他什麼都沒幹,我陪著他也什麼都沒幹,一轉眼就該睡覺了,這一晚上到底都幹啥了呢?」
同事沒好氣的回答:「磨洋工!」
噗——我忍不住笑了。這倒是真話。
生活中是不是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
你急著出門,孩子卻半天穿不好鞋;
本來十幾分鐘能寫完的作業,拖了一個小時,才寫了一半不到;
最後是不是往往以你忍不住咆哮或者因為怕遲到動手代勞而收場。
想治好孩子的拖延症,真有那麼難嗎?
答案是:真有!別說孩子的拖延症,就是成年人也有拖延症啊,你去噹噹上搜一下,講怎麼克服拖延症的書有多少,去公眾號裡搜一搜講拖延症的熱文有多少,就知道這個問題是多大一個世紀難題了。
連成年人都很難克服拖延症,何況是孩子。所以,我們在看待孩子拖延的時候,別總是那麼居高臨下,其實孩子拖延的程度,充其量也就跟你這個當家長的差不多,只是以一個孩子的速度和心智,在你看來格外慢而已。
要治好孩子的拖延症,要像對待成年人的拖延症一樣,找到他拖延的原因,對症下藥。
孩子的恐懼無外乎幾個方面:
1.任務太難,高於他的能力範圍太多。給孩子布置任務一定不要一次太多太難,完成作業可以設置幾個小課間,完成一部分就可以休息一會兒。
如果是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必須完成的,請拿出你對下屬、對同事的耐心來,像在單位裡帶剛畢業的新人那樣,不要只說「你怎麼什麼都不會」,手把手的帶一帶,難道自己的親生孩子還不配享受一個新同事的同等待遇嗎?
2.對於將要發生的事情恐懼
比如出門前孩子總是磨磨蹭蹭換不好衣服,可能是他對那你們出門之後的目的地不感興趣。如果你說帶他出門買玩具,他可能立刻就收拾妥當可以出發了。
帶孩子一起出門一定要考慮到行程裡也要安排孩子感興趣的內容,既然是幾個人共同的行程 ,那一定要把孩子的需求也考慮在內,把孩子當成一個「同行者」,而不是當成一個「包袱」。
試想一下如果單位裡沒有各種各樣的KPI考核,沒有獎金,沒有激勵制度,只有懲罰,讓你單單憑著一腔熱血好好工作,你能堅持下來嗎?
成年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孩子。
對於孩子來說,最好的動力當然是適當的獎勵啦。哪怕你只是在他完成作業之後獎勵他可以看五分鐘電視,喝一杯酸奶,哪怕只是在牆上多給他貼一朵小花答應他積夠了小紅花可以去遊樂場。
答應了孩子的獎勵,就一定要兌現,這就好比,老闆答應你談成這單生意可以有10%的提成,結果等合同籤完告訴你,他改主意了,現在決定只給你8%的提成,那你以後還會好好幹嗎?
對孩子的承諾,只要有幾次落空,孩子對你不再有信任,對完成任務的獎勵也不會再有期待。
並不是所有的拖延症都要靠家長採取手段去幹預,有些事,必須讓孩子明白,那就是他自己的事。
比如不好好吃飯,那該收拾餐桌的時候,就要果斷地沒收他的剩飯,讓他挨餓一次,比你千言萬語都鞥能讓長記性。
比如不完成作業,第二天去了學校被老師批評一次,被你在家咆哮半小時都好用。
讓孩子承受事情的自然後果,讓他明白拖延可以,但是後果要自己承擔,慢慢地他就會明白,自己的事情要自己操心,等是等不來靠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