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做人要學會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

2020-12-19 禪說國學

《道德經》二十二章有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這是老子根據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原理所提出的變通的方法論,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生新,大取才能多得,貪多便舍迷惑。

依老子所,現有之勢繼續發展下去,很可能因遇到強硬阻礙而進退兩難,將自己逼入絕境;如果事先就收斂勢頭,撤回一步,順勢轉化,那麼,我們的眼前將豁然開朗。

我們做人當能屈能伸,因容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變通中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在伸曲中做自己想做的那一類人。

依道家之觀點,人生瞬息萬變,其變化之勢本來就是無形無常的,因此,人生之路雖然的確是不斷向前延伸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做人就只能一直向前看,一路向前走。我們應該能走便走,直到形勢發展到已經無法向前再走一步後,再退回來。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為人謙厚。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來自家鄉的信,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封求救加訴苦信,事情源自一次糾紛。

張英老家在安徽桐城,張家祖宅與隔壁鄰居吳家之間有一塊空地,張家人便決定把圍牆修過去,將空地劃括在內。但是,張家此舉招致了吳家的不滿,他們也準備在這裡修圍牆,雙方遂爭執起來。

兩家幾番商議無果,事情便僵持了下來。見此情況,張家人趕緊給在京城當大官的張英寄了一封信,希望他能以當朝尚書的名義出面幹預,讓吳家知難而退。

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張英並沒有火冒三丈,更沒有以權壓人,他只是給家人寫了一封回信:「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之後,派人即刻送回了老家。

張家人一見這麼快就有了回信,料想張英一定準備以強硬姿態擺平此事,不料打開信一看,竟然是一首勸誠的打油詩,頓時失了興致。儘管心有不甘,但他們還是照著做了,拆牆退讓了三尺。

吳家見此情況,大為觸動,竟然也緊眼著拆牆退讓了三尺。就這樣,問題解決了,事態平息了,而由於兩家各自讓出了三尺,兩家之間遂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子,得名「六尺巷」,直到今天,桐城還保留著這條長約百米,寬約兩米的「六尺卷」。

張英的選擇非常明智,他不過退了一步,糾紛不但立時化解,而且還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美好結局。如果他按照家人的意思,堅持不退讓,以權壓人強力反擊國去,那麼對方恐怕也會殊死一搏,屆時一定會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正所謂進一步天崩地裂,退一步海闊天空,中國人一向重視人與人之間心意的交匯,後退一步,能夠明顯地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讓彼此雙方摒棄成見,將心比心,最終實現和諧相處。

退一步除了能夠體現出人文關懷,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使我們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從而讓我們在抵抗外部壓力時能夠更加理直氣壯,處理問題更加遊刃有餘。

公元前636年,晉獻公之子,即公子重耳在久經顛沛流離之後,回到了闊別19年的故土,繼位為晉文公,並開始著手進行改革。很快,晉國實力得到迅速提升,晉文公見時機成熟,便決心確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可是,此舉遭到了楚國國君的反對,雙方遂爆發了一場大戰。大戰之前,雙方對陣,楚軍一到,晉文公便下令全軍後撤。晉軍士兵十分不解,紛紛覺得這就是在認輸,不滿之心遂起。

對此,晉國大臣狐偃向眾將官解釋道:「這次後撤實屬有因,當年,主公曾經流落到楚國,接受過楚王的幫助,今日對戰,我們先退一步,便是報答楚國的恩惠。」

就這樣,晉軍一路後撤90裡,而後在城濮駐紮。楚軍統帥見仗還未開打,晉軍就已經忙著潰逃了,非常高興,遂下令迫擊,而且還寫了一封措辭極其傲慢的戰書。

晉文公一看事已至此,只能應戰了。這一戰,楚軍丟盔卸甲,大敗而回;晉軍則得到了楚軍遺棄的大批物資,光是糧食就吃了整整三天。

對晉文公而言,為確立霸主地位而進行的晉楚之戰原本是一場無所謂道義而言的爭霸戰,但是,晉文公主動自退一步,就等於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實際上就保證了自己是站在了戰爭正義的一方。如此一來,戰爭的優勢就會向晉國方面轉移,勝利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了。

可見,後退一步除了能夠體現出極高的做人境界,還會給人們帶來實際的便利,因此,我們做人實在無需強求一定要步步向前,以致將自己和他人逼入絕境,有時候退一步,眼前豁然開朗。

相關焦點

  • 退一步,是善良,更是修養
    退一步,是善良,更是修養。做人要學會從容淡定,看風雲不喜,看流年不悲,不是任何的事情都必須得理不饒人,得與失有時候其實並沒有多麼的重要,輸與贏也並不一定非得一較高下,有的人輸了比賽卻能贏得人心,有些人丟了錢財卻能獲得心安,誰也沒有規定到底怎樣的人生最是完美,重要的是你活得要對得起自己的心,對得起這一生的時光裡的努力,對得起自己遇見過的每一個人。
  • 「退一步海闊天空」用英語怎麼說?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中國人經常說起的兩句話。簡單的話語裡,蘊含著中國人的生存哲學與人生智慧。關鍵問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所體現出的中國哲學和智慧,英語國家裡的人是否會認同呢?你別說,英語小詞還真的為大家找到了一個英語中類似的說法。Take a step backward and see the big picture.
  • 退一步海闊天空,憑啥我退?
    那讓他們賠錢給你,然後你要進警局裡待幾天。最後老人灰溜溜地走了。當時這則新聞下面有一些這樣的評論: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如果雙方都互相謙讓也不至於這樣……中華民族自古以禮儀之邦聞名於世,謙讓、講禮固然是華夏兒女的傳統美德,但過度忍讓就是懦夫的行徑。
  • 每日讀經禱告:退一步海闊天空
    這是要他全家人的命,當地雨量很少,沒有井水,禾田及牲畜很快都會死亡。  以撒用了一個最好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他沒有和非利士人拚命,他用退讓來解決問題,果然退一步海闊天空。以撒的溫柔在於他忍受一切,離開那裡,又重新挖井,照先前他父親給這井的名字命名。亞伯拉罕留給以撒的都是活水井,雖然上面被非利士人用土塞住了,但水仍在裡面湧流,要把土挖掉,活水輕而易舉地就可以湧流出來。
  • 退一步海闊天空,憑啥我退?
    甚至從三皇五帝時期至今,無數歷史人物和事件都在教育我們:不要感情用事、魯莽衝動,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隨著時代發展,人們擁有了更多的發聲渠道和話語權,便逐漸出現了不一樣的聲音:忍一時風平浪靜,你咋不讓?退一步海闊天空,憑啥我退?這兩種思想和言論猶如針尖對麥芒,各執己見,不可開交。
  • 退一步,海闊天空,寬一人,心平氣和
    路,越走越寬,心,越戰越強;退一步,海闊天空,寬一人,心平氣和;生活再忙,寬心就好,日子再淡,平和就好;寬人寬己心量寬,寬事寬物天地寬;身安不如心安,屋寬不如心寬;心寬,讓生活亮起來,心靜,讓人生好起來!
  • 一時衝動鑄大錯退一步海闊天空
    「衝動」「出口氣」「挽回面子」……為區區小事觸犯法律、違背道德的行為到底值不值?面對類似問題到底該如何化解?很多熱心人都說出了自己的想法。市心理學會副會長楊亞明說,遇到利益受損、被人批評,難免有火氣,甚至會有人做出衝動、失去理智的事。古往今來,因為一時衝動鑄成大錯的例子也數不勝數。
  • 感情生活中,退一步,真的可以海闊天空!
    但感情的不幸,卻多數是因為不懂得退一步。如果懂得退一步,那麼你們的感情生活,也只會越來越完美。你們的感情生活,也會因為你們的退一步,而海闊天空!夫妻間最多的矛盾,不是生活中的瑣事,而是內心的不相讓。如果懂得相讓,那麼生活中的瑣事,就不會對夫妻造成任何影響。這感情生活,也會因此,而尋找到另一片天地。讓內心生活更滋潤。
  •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都會退一步!
    一個人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寬闊的胸懷。只有會包容一些人和事,才能夠取得事業上的成功與輝煌。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心胸狹窄,而他的人生也難以成功。退一步,就是捨棄自己的利益成就他人做人心有多善,就有多成功。因為胸懷,是成功的標誌。
  •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原創,盜用必究)
    忍一時風平浪靜 ,退一步海闊天空易文建俗話說:「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她們在面對嘲笑,語言暴力,面對毆打,身體摧殘時選擇忍,選擇讓,卻並沒有「風平浪靜」,而是「風急浪高」,得到的也不是「海闊天空」,卻類似「萬丈深淵」。人與人之間是這樣,國與國之間也是這樣。友好外交是前提,但如果有人一定要踩雷區,就一定要奮起反抗。
  • 《道德經》5大天機,人生5大禁忌
    《道德經》一書,暗含五大天機,指明人生五種禁忌。第一忌:積怨《道德經》裡講:「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怨恨可以化解,怨氣卻無法消散。總是勉強自己,去包容別人;哪裡還有心情,去好好做人呢?不管你遇到什麼事情,總有人勸你: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真能海闊天空嗎?(情緒掌控)
    這時候,兩車後面都沒有車,誰退讓一點兒,就可以讓開了。但事實是,誰都沒有退讓。公交車司機索性熄火,悠哉地抽起香菸來。計程車司機顯然也沒有退讓的意思,一時間,兩車就這樣僵持著,直到交警出面,問題才得以解決。造成了大量的擁堵和公共資源的浪費,實在不應該。如果雙方各退一步,還會有事發生嗎?大雷以為在公共運輸中,大家學會「退一步」很重要,同樣在我們人生旅途當中,學會退一步也是明智之選。
  • 《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意思是說只有先敢於承受委屈,才能夠成就自己;只有先學會屈服,才能夠伸直;把自己放在低處,才能夠充盈;只有摒棄陳舊才能夠不斷更新;只要先學會少取得,才能夠多獲得,一旦貪多,人就會變得迷惑。如果能夠學會這幾點智慧,你便可以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了,但若是想成為人上人,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智慧。
  • 退一步海闊天空,但一個人在這3個地方懦弱,福氣會溜走
    中國式的父母從小就教育我們要以和為貴,只有和氣才能夠生財,但有時候一味的退讓,只會讓別人變本加厲的以為你很好欺負,得寸進尺,尤其是在這個三個地方懦弱,福氣會溜走,所以在必要的時候絕對不能夠忍讓,要讓自己堅強起來,爭取自己的利益。
  •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心胸必定也是寬廣的不會錙銖必較也不會因為佔了小便宜而慶幸太過斤斤計較的人註定會活得很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
  • 做人,要學會適時「低頭」,這才是智者該做的
    做人不要什麼時候都表現得極為強硬,這一點好處都沒有,還會處處碰壁,學會恰當適時的低頭,懂得藏其鋒芒,收其銳氣,這並不失為人生守弱用柔的智慧。老話說,君子之心,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人這一生,不可能總是意氣風發,生活也不會總是洋洋得意,失意和低俗也時有發生,所以在必要的時候我們要學會低頭、韜光養晦。《道德經》有言:過剛者易折,善柔者不敗。聰明的人,在形勢不利的時候,應該先暫時低頭與隱忍,然後再等待時機。
  • 男人要剛中帶柔,女人要柔中帶剛,做大事的人都懂能屈能伸
    男女畢竟就是有別的,特點不一樣,優勢點不一樣,外界的評價判斷標準也不一樣,男人要做到外剛內柔,女人要做到外柔內剛,這才是最好的分寸。但是也要把握度的問題,你可以倔強,但是絕對不可以暴虐,這是一牆之隔卻影響很大。在職場中,如果是對待公事,你可以倔強一點。雖然倔強,但也不能太過暴躁,成年人要做到有張有弛,能收能縮。
  • 《道德經》:敦樸實在,做人要厚道無華
    《道德經》三十八章有載: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波取此。這是老子對「道」的釋義,意思是:所以大丈夫要捨棄淺薄與成華以敦厚和樸實安身立命。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了「道」與「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是「道」的屬性表現,通俗來說,就是「道」是社會容觀規津,而「德」就是人們照客觀規津做人。
  • 做人要學會說「不」,不要被別人利用你的善良
    做人,不光要學會包容,還要學會露些鋒芒,該翻臉時翻臉,不要怕得罪人。 2.要學會對別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說「不」。
  • 做人就怕太天真,記住老祖宗16個字,做個有城府的好人!
    人生在世,當然要做個好人。但是,好人也是要有城府的。 《菜根譚》如是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寓清於濁:做人隨和一點,不要自命清高關於清與濁的辯證法,古人談得很多,如「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老子說的「和其光,同其塵」,意思也差不多。總之,做人要把身段放低一點,尤其不要自命清高。自命清高為什麼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