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二十二章有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這是老子根據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原理所提出的變通的方法論,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生新,大取才能多得,貪多便舍迷惑。
依老子所,現有之勢繼續發展下去,很可能因遇到強硬阻礙而進退兩難,將自己逼入絕境;如果事先就收斂勢頭,撤回一步,順勢轉化,那麼,我們的眼前將豁然開朗。
我們做人當能屈能伸,因容觀形勢的變化而變化,在變通中做到自己想做到的事,在伸曲中做自己想做的那一類人。
依道家之觀點,人生瞬息萬變,其變化之勢本來就是無形無常的,因此,人生之路雖然的確是不斷向前延伸的,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做人就只能一直向前看,一路向前走。我們應該能走便走,直到形勢發展到已經無法向前再走一步後,再退回來。
清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為人謙厚。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封來自家鄉的信,打開一看,原來是一封求救加訴苦信,事情源自一次糾紛。
張英老家在安徽桐城,張家祖宅與隔壁鄰居吳家之間有一塊空地,張家人便決定把圍牆修過去,將空地劃括在內。但是,張家此舉招致了吳家的不滿,他們也準備在這裡修圍牆,雙方遂爭執起來。
兩家幾番商議無果,事情便僵持了下來。見此情況,張家人趕緊給在京城當大官的張英寄了一封信,希望他能以當朝尚書的名義出面幹預,讓吳家知難而退。
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張英並沒有火冒三丈,更沒有以權壓人,他只是給家人寫了一封回信:「千裡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之後,派人即刻送回了老家。
張家人一見這麼快就有了回信,料想張英一定準備以強硬姿態擺平此事,不料打開信一看,竟然是一首勸誠的打油詩,頓時失了興致。儘管心有不甘,但他們還是照著做了,拆牆退讓了三尺。
吳家見此情況,大為觸動,竟然也緊眼著拆牆退讓了三尺。就這樣,問題解決了,事態平息了,而由於兩家各自讓出了三尺,兩家之間遂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小巷子,得名「六尺巷」,直到今天,桐城還保留著這條長約百米,寬約兩米的「六尺卷」。
張英的選擇非常明智,他不過退了一步,糾紛不但立時化解,而且還有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美好結局。如果他按照家人的意思,堅持不退讓,以權壓人強力反擊國去,那麼對方恐怕也會殊死一搏,屆時一定會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正所謂進一步天崩地裂,退一步海闊天空,中國人一向重視人與人之間心意的交匯,後退一步,能夠明顯地體現出一種人文關懷,讓彼此雙方摒棄成見,將心比心,最終實現和諧相處。
退一步除了能夠體現出人文關懷,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便是使我們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從而讓我們在抵抗外部壓力時能夠更加理直氣壯,處理問題更加遊刃有餘。
公元前636年,晉獻公之子,即公子重耳在久經顛沛流離之後,回到了闊別19年的故土,繼位為晉文公,並開始著手進行改革。很快,晉國實力得到迅速提升,晉文公見時機成熟,便決心確立在中原的霸主地位。
可是,此舉遭到了楚國國君的反對,雙方遂爆發了一場大戰。大戰之前,雙方對陣,楚軍一到,晉文公便下令全軍後撤。晉軍士兵十分不解,紛紛覺得這就是在認輸,不滿之心遂起。
對此,晉國大臣狐偃向眾將官解釋道:「這次後撤實屬有因,當年,主公曾經流落到楚國,接受過楚王的幫助,今日對戰,我們先退一步,便是報答楚國的恩惠。」
就這樣,晉軍一路後撤90裡,而後在城濮駐紮。楚軍統帥見仗還未開打,晉軍就已經忙著潰逃了,非常高興,遂下令迫擊,而且還寫了一封措辭極其傲慢的戰書。
晉文公一看事已至此,只能應戰了。這一戰,楚軍丟盔卸甲,大敗而回;晉軍則得到了楚軍遺棄的大批物資,光是糧食就吃了整整三天。
對晉文公而言,為確立霸主地位而進行的晉楚之戰原本是一場無所謂道義而言的爭霸戰,但是,晉文公主動自退一步,就等於佔據了道德的制高點,實際上就保證了自己是站在了戰爭正義的一方。如此一來,戰爭的優勢就會向晉國方面轉移,勝利也就是順其自然的了。
可見,後退一步除了能夠體現出極高的做人境界,還會給人們帶來實際的便利,因此,我們做人實在無需強求一定要步步向前,以致將自己和他人逼入絕境,有時候退一步,眼前豁然開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