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想做人上人,請先學會做個「人下人」

2020-12-11 雨巷先生

說到成功人士,你的定義是什麼?相信很多人對成功人士的定義就是事業有成,擁有很多資產。然而在我看來,僅僅是擁有很多財富,算不上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不在於你財富的多少,而在於你能否能夠始終處於不敗之地。有些人雖然擁有了財富,卻守不住,也算不上成功人士。

想要始終處於不敗之地並非易事,需要一個人擁有豐富的處世智慧。究竟需要哪些智慧呢,《道德經》為我們提供了參考。老子在《道德經》中說: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意思是說只有先敢於承受委屈,才能夠成就自己;只有先學會屈服,才能夠伸直;把自己放在低處,才能夠充盈;只有摒棄陳舊才能夠不斷更新;只要先學會少取得,才能夠多獲得,一旦貪多,人就會變得迷惑。

如果能夠學會這幾點智慧,你便可以成為一個成功人士了,但若是想成為人上人,則需要更深層次的智慧。對此,老子也在《道德經》中給出了自己的見解,老子說: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意思是說當你不再固執己見的時候,你就能看清事物的真相;當你不自以為是的時候,你才能明辨是非;當你不再喜歡炫耀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獲得榮耀;當你不再自我膨脹的時候,你才能真正獲得長久的發展。

從老子所說的這些話中,我們可以很明顯的感覺到老子提倡的不是讓大家爭名奪利,去做人上人,反而是讓大家以人上人為目標,但是卻以人下人的方式去做事。

老子認為世間萬物都是辯證存在的,因為有黑,所以才有白;因為有了邪惡,所以才產生了正義;因為大家有了美的觀念,所以才產生了醜的概念。

所以老子提倡大家如果想做人上人,一定要先學會做個「人下人」。如果沒學會做人下人,就算你成為了人上人,也無法獲得長久,遲早會從人上人的位置上跌下來。

大家不要不屑於做人下人,覺得做人下人會丟面子,丟身份,其實不然。我反而認為學會做人下人有兩個非常好的用處。

第一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們遠離身邊的小人。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的蛋,生活裡的那些小人們特別喜歡嫉妒別人,見不得別人的一點好。所以你站得越高,權力越大,就越容易招來小人。一旦被小人盯上,他們就像一顆定時炸彈,隨時有可能會爆炸。

第二個用處就是幫助我們獲得好名聲。有人可能會說都做人下人了,哪還有什麼好名聲?非也。大家想一想歷史上名垂千古的人們,多數都是因為謙卑處世,把自己放到很低的位置上,儘管功高蓋世,但還表現的像一個無用之人,這才是最精明的處世之道。

這個世界就是這樣,你越是誇讚自己,大家越是覺得你名副其實,越挑你的刺。相反,如果你越謙虛,大家反而覺得你這個人很偉大,可能這就是人性吧。

我是雨巷先生,如果你也想別以為人上人,請開始學習做個人下人吧。

相關焦點

  • 一個人,要想成為層次高的人,要先學會做「人下人」!
    俗話說的好,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生活中的每個人都想成為高層次的人,誰都想能夠多擁有一些東西,站的更高,看得更遠。但是「享受」二字,可是十分真實,享過福氣,就得受得了苦難,要先學會做人下人。老子在《道德經》中寫道「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 《道德經》:做人要學會能屈能伸,退一步海闊天空
    《道德經》二十二章有載: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這是老子根據對立統一的矛盾關係原理所提出的變通的方法論,意思是:委曲才能保全,屈就才能伸展,低洼才能盈滿,破舊才能生新,大取才能多得,貪多便舍迷惑。
  • 當天下人都說這是美時,我們要在心中劃上問號——道德經收穫8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道德經第二章對於這句話,看到過以下三種解讀:一、我們閉上眼睛想一想,當你看到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看到一輛眼前一亮的汽車,看到一件漂亮的美衣華服……那個當下,你的念頭是不是:我有沒有可能、能不能創造條件,去想辦法擁有它。
  • 《道德經》:不厚道的人,再聰明也沒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為人厚道,天必佑之。《道德經·第八十一章》中講:「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道德經·第三十八章》中講:「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想要收穫成功,首先要修煉內功,做事先做人,人做好了,事才能做得更好。為人處世中,人品永遠都是第一位。
  • 《道德經》這3個字,寫盡了人的一生!
    文/飛魚《道德經》透露人生的智慧和命運的哲理,人生歷盡三個字,靜動相兼萬物生,無有相生無生有,常變相適能包容。讀懂下面三個字,便懂得了人生的意義。老子也告誡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當一個人能夠真正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時候,戰勝自己的私慾,才是真正的強者。清醒最高的境界,便是內心明靜。所以做人,守住了「靜」,才能守住自己的人生。
  • 《道德經》: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
    說話是人的天性,而沉默才是修來的智慧。茶倒七分滿,話留三分白。做人貴在耳聰目明,不貴在牙尖嘴利。聰明的人都懂得適可而止,留有餘地,不逞口舌之能,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道德經》有句話,說得很有力:「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有智慧的人從來不多說話,經常話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漂亮的話不一定讓人相信,最有說服力的真理,往往是很樸實的語言,沒有多少華麗的修飾。所以有修為的人,從不與人爭論。想在語言上勝過別人的人,必定德行淺薄。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複雜,境界高的人簡單!
    《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簡單的人,想的事少,對待一件事、一個人更專心,不會搞彎彎繞繞。《道德經》中說「夫唯不爭,故無尤」,隨和的人就像水,看上去柔軟,卻隱藏著無窮的力量。
  • 《道德經》告訴我們:做人要正,做事要奇,可惜很多人弄反了
    老子《道德經》第57章寫道:「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字面意思就是說:治理國家要正,打仗用兵要奇,以不擾害人民的方式來治理天下。白巖松在《白說》中說:「以正治國,以奇用兵,這8個字對我和我的同事影響都極深。
  • 老子教你如何做人,《道德經》中的四個真理單詞都包含大智慧
    老子是中國的一位道士,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道德經》畢生致力於寫很多與人打交道的原則,有些四字真言包含了今世的大智慧,這是後世流傳至今的,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四個真話。(1) 方形無切割那是方正但不傲慢,也就是說,做人應該遵守規章制度,正直正直,但不能與相反的東西斷然分開。這四個字告訴我們與人打交道的原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做事方式,但在完成一件事的過程中,不要因為自己的原則而讓別人難堪,你應該給人們足夠的面子。
  • 《道德經》:男人慾成大事,首先要學會「和光同塵」
    「和光同塵」這個詞語出自於《道德經》,老子分別用2個章節來解釋其真正內涵。《道德經》第四章說: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道德經》第五十六章又說: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那麼,「和光同塵」到底是什麼意思?
  • 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做個有道之人
    《道德經》開篇便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真正的大道,不是能夠用語言精確形容的,就如莊子所說:言語是用來傳告思想的,領會了意思就忘掉了言語。我們若能讀懂《道德經》第8章,領悟「水之美」,學習水的4種美德,也可以悟透何為道,然後努力做個有道之人,做人至柔、至剛,無往而不利。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 《道德經》:越是層次低的人,往往有3大「衰相」,一生命途坎坷
    廣東人經常會稱一些敗家子為「衰仔」,因為他們會有一些共同的特徵,這些就被稱為「衰相」。《道德經》中說的這3大「衰相」,有這些的人,往往命運坎坷。越是層次低的人,就會越複雜,容易想得太多。在現在這個複雜的社會中,只有學會簡單的人才是真正的高境界。做人就要簡單一些,人簡單了事情就不複雜了。如果用平靜的心對待事情,才會讓自己從繁瑣的生活中,走出來,做一個簡單純粹的人。
  • 《道德經》:層次低的人,有這4種「衰相」
    《道德經》裡提到了有4大「衰相」,並且認為有這些行為的人往往一生都命途多舛,無法獲得幸福。一、層次低的人複雜《道德經》中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層次越低的人往往複雜,相反,層次越高的人往往把任何複雜的事簡單化。在如今紛繁複雜的社會裡,學會把一切事物簡單化,才是真正的境界高。其實,簡單一點沒有什麼不好,做人簡單一些,一切事情也就不複雜了。我們要以平靜的心態去對待世間的萬事萬物,不要讓自己拘泥於繁瑣的生活。
  • 教書育人前,請先學會做人。繆可馨,在這裡你不會被遺忘
    或者妙妙可以是社會上善良而又單純的一類人。她的笑臉本來可以治癒很多人。02學做人很重要在教書育人前請先學會做人。我想,既然我們已經無法看到真相究竟是什麼了?而一個生命已然隕落。那麼我們只能找到何為問題所在,以及如何去解決。這才是一條生命隕落之後,我們真正能夠做的。
  • 熟讀《道德經》的人有多可怕?簡單三句話,掌握「人生法則」
    在這僅有的5000字的哲學類別的書中,又有6句最為經典的話,雖然字數不多,卻句句都是人生的「成敗法則」,今天我們先來說說其中的三句話。第一句: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不管什麼事情,首先要去做,先不要判斷即色過是否是有利的。只要認真對待,即使不在意結果,但是結果往往都會很好。
  • 多少人敗在「不會做人」上!熟記這3個做人技巧,未來會越來越順
    俗話說: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古往今來,那些真正成大器者,無一不是將「做事先做人」銘記於心。這是因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一個人只有把「人」做好了,他所做的「事」才有了根基,否則,就會適得其反。現實生活中,多少人敗在「不會做人」上!
  • 《道德經》:敦樸實在,做人要厚道無華
    《道德經》三十八章有載: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簿;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波取此。這是老子對「道」的釋義,意思是:所以大丈夫要捨棄淺薄與成華以敦厚和樸實安身立命。老子在《道德經》中闡述了「道」與「遺」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是「道」的屬性表現,通俗來說,就是「道」是社會容觀規津,而「德」就是人們照客觀規津做人。
  • 學會《楞嚴咒》,這一生做人,就沒有白做(宣化上人)
    這個頂上放出百種的寶光,每一個寶上,都放出無畏的光明。「無畏光明」,就是這一種有大威德,什麼也都不怕的,能降伏一切天魔外道;你就是什麼先梵天咒、後梵天咒,什麼咒也敵不住的。光中出生千葉寶蓮:由這個光中,又出生什麼呢?有一千個葉的一朵寶蓮花。有佛化身:在這個百寶光明中,又生出千葉寶蓮;在這朵千葉寶蓮上邊,就有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結跏趺坐:什麼叫跏趺坐呢?
  • 什麼是做人之道?老子《道德經》八個字就概括了
    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各付其根。」意思是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行歸其本源,那麼人又要做到歸於根本?那就是做個老實人,聽從內心最樸實的想法,做最純真的事,不被俗世所擾,不被繁華所迷。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 歲就被地方官作為神通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毅然參加了科舉考試,當考題發下後他發現自己自己做過了,和考官說明,並要求換一道題。皇帝知道後對他的誠實讚不絕口,晏殊當官後每日辦理公事後,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知道這個情況非常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
  • 《道德經》:人,為什麼不能太出眾?老子6個字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道德經》解釋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值得就是,為人要方方正正,但不要整天想著跟別人劃界限。內心中一定要堅持自己的原則,但是也不要像一個刺蝟一樣,到處扎人傷人。做人可以率真,但是不要放肆的毫無忌憚,這樣反而就變成了對別人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