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小勝憑智,大勝靠德;立業先立德,做事先做人。
古往今來,那些真正成大器者,無一不是將「做事先做人」銘記於心。
這是因為,做人是做事的前提,一個人只有把「人」做好了,他所做的「事」才有了根基,否則,就會適得其反。
現實生活中,多少人敗在「不會做人」上!熟記這3個做人技巧,未來會越來越順——
「人要臉,樹要皮」,面子,誰不想要?讓你有面子的最有效方法:你可以先給別人一點面子。
在我們國家,一個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吃沒有面子的虧。你要想在人性叢林裡求生存,必須了解到這一點。這也就是很多老於世故的人不輕易在公開場合說一句批評別人的話的原因。
寧可高帽子一頂頂地送,既保住別人的面子,別人也會如法炮製,給你面子,彼此心照不宣,盡興而散。這種情形在官場尤其常見。
我們有些人常犯的毛病是,自以為有見解,自以為有口才,逮到機會就大發宏論,把別人批評得臉一陣紅一陣白,他自己則大呼痛快。其實這種舉動正是在為自己的禍端鋪路,總有一天會吃到苦頭。
事實上,給人面子並不難,也無關乎道德,大家都是在人性叢林裡過生活,給人面子基本上就是一種互助。
尤其是一些無關緊要的事,你更要會給人面子。至於重大的事,就可以考慮不給了,你不給,對方也不敢對你有意見。他若強要面子,就有可能在最後失去面子。
古人云:冤冤相報何時了,得饒人處且饒人。
為人處世,當以寬大為懷。寬容是一種處世哲學,學會寬容別人,也就懂得了寬容自己。
漢朝時有一位叫劉寬的人,為人寬厚仁慈。他在南陽當太守時,小吏、老百姓做了錯事,為了以示懲戒,他只是讓差役用蒲草鞭責打,使之不再重犯,此舉深得民心。
劉寬的夫人為了試探他是否像人們所說的那樣仁厚,便讓婢女在他和屬下集體辦公的時候捧出肉湯,故作不小心把肉湯灑在他的官服上。要是一般的人,必定會把婢女毒打一頓,至少也要怒斥一番。
但是劉寬不僅沒發脾氣,反而問婢女:「肉羹有沒有燙著你的手?」由此足見劉寬為人寬容之肚量確實超乎一般人。
這就是有理讓三分的做法,劉寬的肚量可謂不小。他感化了人心,也贏得了人心。
在與他人相處中,一些人常為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爭得面紅耳赤,誰都不肯甘拜下風,以至大打出手,事後靜下心來想想,當時若能忍讓三分,自會風平浪靜,小事化無,言歸於好。事實上越是有理的人,如果表現得越謙讓就越能顯示出他胸襟坦蕩,富有修養,反而更能得到他人的欽佩,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
雖有百勝,不及一忍安全。勝必得怨,忍則無患。
對於小事,能忍就忍,不要把小事變大。有的人就因一時克制不了衝動而惱怒,最終釀成終生憾事。所以,事關重大時,更要冷靜克制。
俗語說,小不忍則亂大謀。這話是十分有道理的。韓信的故事早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韓信年輕時衣食無著、事業不成,有時甚至靠洗衣女賞他飯吃。淮陰街市上一個少年屠夫欺他落魄,逼他從胯下爬過。韓信當時完全有能力殺了他,可他隱忍不發,當眾承受了胯下之辱。後來,韓信輔佐劉邦滅了項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常勝將軍。
如果他那時不能忍耐,因一時痛快而殺人,就不會有後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美談了。
人要在世間安身立命,在社會上成家立業,就要善於忍讓。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時機不利時,委屈一下也是無可厚非的。只要不養成奴性,一時的屈服,往往是成大業者進取的一種策略。
這樣,才能成為諸葛亮所說的那種大丈夫:困窘落魄時忍辱負重;屈居人下時不忘青雲之志;得志滿懷時不得意忘形,而是抓住時機展露才華。
- The End -
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請留言,大家一起交流。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