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各付其根。」
意思是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行歸其本源,那麼人又要做到歸於根本?那就是做個老實人,聽從內心最樸實的想法,做最純真的事,不被俗世所擾,不被繁華所迷。
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 歲就被地方官作為神通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毅然參加了科舉考試,當考題發下後他發現自己自己做過了,和考官說明,並要求換一道題。皇帝知道後對他的誠實讚不絕口,晏殊當官後每日辦理公事後,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知道這個情況非常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和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讚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讚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很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當了宰相。
老實在很多人眼中是愚蠢的表現,因為他們認為,老實誠實會使自己吃虧,而晏殊的經歷則給了這些人當頭一棒,正是因為誠實,晏殊的仕途一帆風順,晏殊的經歷告訴人們老實人吃的是小虧,賺的是大便宜。人生就應該老老實實,只有老老實實才能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之人都是老實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最成功的人因為老實就成功了。
生活的本質其實很簡單,著名作家沈從文可謂是沒有學歷而有學問的學者,他懷著夢想來到北京城闖蕩時,一邊在北大當旁聽生,一邊閱讀大量的書籍,並與諸多大師結識,不斷成長。後來他帶著一身「泥土氣」闖入十裡洋場的上海,時間不長即已一手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1928年時年26歲的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工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在此之前,沈從文以行雲流水的文筆描寫真實的情感贏得了一大批讀者,在文壇享有很高的名望。
但他給大學生講課卻是頭一回,為了講好第一堂課,他進行了認真準備,精心編訂了講義。儘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講臺,看到臺下黑壓壓的坐滿的學生,他心裡不免發虛,面對臺下坐著的莘莘學子,沈從文整整呆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開始講課,由於心情緊張,他之顧頭念著講稿,精心設計中間插講的內容全都忘的一乾二淨,結果原先準備的一堂課10分鐘就講完了。接下來的幾十分鐘如何打發,他心慌意亂,冷汗順著脊背直淌,這樣的尷尬場面他以前可沒有經歷過,後來沈從文沒有天南地北的瞎扯來硬撐面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這老師可愛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場一陣善意的笑聲。
胡適深知沈從文學識、潛力和為人,在聽說這次講課經歷後,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不失幽默地說:」沈從文的第一次上課可成功了。「後來一位聽過這堂課的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沈先生的坦率赤城令人欽佩,這是有生以來聽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此後,沈從文先後在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和北大任教,正因為不是科班出生,他不墨守成規,而帶之以別開生面的言傳身教的文學教育,獲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課,則在學生之中不斷流傳,成為了他率直人生的真實寫照。
是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做人?還是在人生的舞臺上做出一個個高難度的雜耍技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世事怎樣變化,多少滄海變為桑田,生活會將正確答案告訴你。只有時間能證明,我們會發現,做人之道其實只有八個字:老實做人,規矩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