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做人之道?老子《道德經》八個字就概括了

2020-12-13 順樂受法

老子《道德經》中說:「夫物芸芸,各付其根。」

意思是萬物紛紛芸芸,各自行歸其本源,那麼人又要做到歸於根本?那就是做個老實人,聽從內心最樸實的想法,做最純真的事,不被俗世所擾,不被繁華所迷。

北宋時著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晏殊,14 歲就被地方官作為神通推薦給朝廷,他本來可以不參加科舉考試便能得到官職,但他沒有這樣做,毅然參加了科舉考試,當考題發下後他發現自己自己做過了,和考官說明,並要求換一道題。皇帝知道後對他的誠實讚不絕口,晏殊當官後每日辦理公事後,總是回到家裡閉門讀書,後來皇帝知道這個情況非常高興,就點名讓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員。當晏殊去和皇帝謝恩時,皇帝又稱讚他能夠閉門苦讀,晏殊卻說:「我不是不想去宴飲遊樂,只是因為家貧無錢才不去參加,我是愧於皇上的誇獎的。「皇帝又稱讚他既有真實才學,又質樸誠實,是個很難得的人才,過了幾年便把他提拔上來當了宰相。

老實在很多人眼中是愚蠢的表現,因為他們認為,老實誠實會使自己吃虧,而晏殊的經歷則給了這些人當頭一棒,正是因為誠實,晏殊的仕途一帆風順,晏殊的經歷告訴人們老實人吃的是小虧,賺的是大便宜。人生就應該老老實實,只有老老實實才能夠腳踏實地,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古今中外,天下最成功之人都是老實人,聰明反被聰明誤,最成功的人因為老實就成功了。

生活的本質其實很簡單,著名作家沈從文可謂是沒有學歷而有學問的學者,他懷著夢想來到北京城闖蕩時,一邊在北大當旁聽生,一邊閱讀大量的書籍,並與諸多大師結識,不斷成長。後來他帶著一身「泥土氣」闖入十裡洋場的上海,時間不長即已一手靈氣飄逸的散文而震驚文壇,1928年時年26歲的沈從文被當時任中國工學校長的胡適聘為該校講師,在此之前,沈從文以行雲流水的文筆描寫真實的情感贏得了一大批讀者,在文壇享有很高的名望。

但他給大學生講課卻是頭一回,為了講好第一堂課,他進行了認真準備,精心編訂了講義。儘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講臺,看到臺下黑壓壓的坐滿的學生,他心裡不免發虛,面對臺下坐著的莘莘學子,沈從文整整呆了10分鐘,一句話也說不出來。後來開始講課,由於心情緊張,他之顧頭念著講稿,精心設計中間插講的內容全都忘的一乾二淨,結果原先準備的一堂課10分鐘就講完了。接下來的幾十分鐘如何打發,他心慌意亂,冷汗順著脊背直淌,這樣的尷尬場面他以前可沒有經歷過,後來沈從文沒有天南地北的瞎扯來硬撐面子,而是老老實實拿起粉筆在黑板上寫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課,人很多,我害怕了。這老師可愛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場一陣善意的笑聲。

胡適深知沈從文學識、潛力和為人,在聽說這次講課經歷後,不僅沒有批評他,反而不失幽默地說:」沈從文的第一次上課可成功了。「後來一位聽過這堂課的學生在文章中寫道,沈先生的坦率赤城令人欽佩,這是有生以來聽過的最有意義的一堂課。此後,沈從文先後在西南聯大師範學院和北大任教,正因為不是科班出生,他不墨守成規,而帶之以別開生面的言傳身教的文學教育,獲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課,則在學生之中不斷流傳,成為了他率直人生的真實寫照。

是規規矩矩、認認真真做人?還是在人生的舞臺上做出一個個高難度的雜耍技巧?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無論世事怎樣變化,多少滄海變為桑田,生活會將正確答案告訴你。只有時間能證明,我們會發現,做人之道其實只有八個字:老實做人,規矩做事。

相關焦點

  • 老子的道德經說了個什麼道
    流傳了幾千年依然存在的道德經,人們對它的研究從來都沒有停止過。那麼多人為此趨之若鶩,必然有德道經的大道價值所在。為什麼老子的德道經能夠由古傳今而沒有被毀滅或者遺忘在歲月裡,依然有著那麼多人的追捧,讓如此多的人投入進去研究呢?那是因為每個人都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那條大道,以便解答人生中遇到的更多疑慮。
  •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
    解密《道德經》:老子所說的「道」,原來是這個意思!「道」,是老子提出的概念,既然是概念,那麼就是通過文字來定義命名,然後通過文字來描述,這樣,老子所提出的「道」才能被世人理解認知、然後接受。但是,文字是人制定的,語言是人表達的,文字是固定的,而道是變化的,語言是大腦思維意識的產物,思維意識是主觀認知,而道是客觀存在,這兩者之間,肯定存在差異,不能等同,所以老子在道德經開篇就說:道可道非常道,同樣,名可名非常名。
  • 讀懂「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就讀懂了半部《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洋洋灑灑八十一章,其中上篇《道經》三十七章,下篇《德經》四十四章。《道德經》總字數五千二百八十四個字,從文章開頭看到結尾,如入無人之境,一個人都沒有,有一種寂兮寥兮、空曠寂靜的感覺。「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這八個字出自老子《道德經》的第二章,原文如下: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傾,音聲相和,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 《道德經》之問:什麼是「道」?看《道德經》到底是什麼
    一提到《道德經》,大家第一時間想到的可能就是那句循環洗腦的「道可道,非常道」。儘管《道德經》家喻戶曉,聞名中外,還被許多人稱作「萬經之首」,但是真正了解它的人卻很少,而理解甚至領悟它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這是很可惜的,《道德經》裡蘊藏著華夏民族的智慧精髓,這對於當下、未來的中國以及世界都是有必要意義的。
  • 讀老子《道德經》啟示之二
    「仁」是老子《道德經》裡的核心價值觀,「仁」的真諦即是愛物愛人!「仁」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一種倫理觀念,是中國古代一種含義極廣的道德範疇,在老子以後,以及道家、儒家將其發展成為中國古代重要的道德標準、人格境界及哲學概念。從「仁」字的字形來看,它是從人從二,也就是說人們應互存、互助、互愛的意思,故其基本涵義就是指對他人的尊重和友愛。
  •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
    《道德經》的「道」是什麼,走字旁加一個「首」,王陽明最懂。老子《道德經》通篇講的就是「道」和「德」,那麼究竟什麼是「道」,我們中國人為什麼幾千年來對老子的《道德經》情有獨鐘的?在中國古代哲學文化中,「道」是一個源起。
  • 《道德經》:人,為什麼不能太出眾?老子6個字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有一日,孔子曾問禮於老子,根據《史記》記載,孔子在離開的時候,曾給他臨別贈言,其中有一句比較特殊:「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老子就用6個字,給了我們最好的回答,他告訴我們,到底為啥人不能太出眾!我們可以發現,老子的智慧雖然寫在春秋戰國時期,歷史久遠,卻是對現在21世紀的人們依然可以起到指導意義,貫穿古今。
  • 《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
    《道德經》免費學習群,加微信sheduoduo2020《道德經》第一章、什麼是「道」【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ào)。
  • 老子也會治國?看《道德經》中老子的國家治安之道
    《道德經》在我們後世看來是一部哲學著作,是老子關於道的一些看法總結合併而成的一本書。其實要回到真實情況下的春秋社會,這不單單是一本哲學著作,也是老子關於如何做人,如何處理處理國家政事。老子其實和孔子一樣,都想把自己的治國主張推銷到各個諸侯國,讓他們都採取自己的方略。
  • 老子《道德經》裡的天之道到底講什麼?它不在天上,不在地上,而是在……
    「曾仕強每日箴言」|全文共2500字,深度閱讀需9分鐘,受益終生|《道德經》五千言,實際上只寫了一個字,就是「道」。因此老子開篇就講「道可道非常道」。 「道」是什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老子在《道德經》第16章說: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
  • 道德經:老子說的道究竟是什麼?認識大道體悟大道,人生才更完整
    德在道德經第38章 開篇裡講得很清楚,分為上德和下德,也就是有德和無德,而且整部道德經用大部分篇幅來闡述德。而道經,也就是前37章卻把道講得恍恍惚惚讓人捉摸不透,並且用到了無,有,始,母,常,大,一,天,地,水,自然等一系列字詞來試圖說明什麼是道,可見老子行文表意之艱難。讀了無數遍的道德經,我覺得要想真正理解老子所說的道,首先要明白老子這本書是寫給那些人看得?他寫道德經的目的是什麼?
  • 《道德經》就高在一個「水」字,這6條處世之道,讓你少走彎路
    《道德經》說「上善若水」,因為「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幾於道」。水的品性與道是非常接近的。那麼接近於道的水,是如何處世的呢?這四個字。練其字,淨其心,悟其道。在神俠電視劇《仙劍奇俠傳1》裡面也出現了這句話,悟道之人領悟「上善若水」,修煉成仙。
  • 一個人,若能悟透《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往往更能成大器
    文章作者:琢磨君《道德經》(又稱《老子》)是道家始祖老子的哲學著作,被世人尊為「內聖外王」之學,又因為其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所以說,老子的《道德經》非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正如魯迅先生所說:「不讀《老子》一書,就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道德經》言簡意賅,大道至簡,其中蘊藏著許多萬古不易的人生哲理。比如說,我們若能讀懂了《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也就讀懂了人生。一個人,若能悟透《道德經》中的這八個字,往往更能成大器。
  • 老子道德經到底是講的什麼意思嗎?
    直接就上來就問有誰知道道德經的意思。我敢說天下讀書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之前有一個問答。叫,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大家之所以這樣問那還不都是想知道道德經到底說了什麼?那道德經,是什麼意思呢?他說了什麼呢?容我慢慢說來。
  • 老子《道德經》裡的「不」字,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們之前,從甲骨文的角度,還原了老子《道德經》中的「無」字、「有」字。從還原的字義來看,更符合老子《道德經》的內涵邏輯,而且,在表現上,讓《道德經》變得更為形象了。左邊這個「不」字的造字構思非常明顯,採用了上、下結構。上半部是個「二」字,甲骨文的「二」字上、下兩橫是一樣長的,就像現在等號。但是,這個「二」非常明顯把上面一橫縮短了,在甲骨文的造字中,這種縮短的表現意味著一種特指:是在特指上面一橫所表示的隱性世界。
  • 老子教你做人,道德經中10個成語,做到了為人一定不差
    老子所做《道德經》是中華的傳統文化瑰寶,很多現代成語都出自《道德經》,比如大器晚成、功成弗居、虛懷若谷、大象無形等等。這些成語背後蘊含的為人處事的道理,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下面是老子《道德經》中的10句話,包含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10個成語,如果我們做到了,為人一定不會差。
  • 幼兒讀經系列,道德經、帛書老子、大學、中庸、論語,H5原文
    為什麼要誦讀《帛書老子·德道經》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 老子在《道德經》裡提到的「以柔克剛」是什麼意思?
    老子是個神秘的人,傳說他是在娘肚子裡呆了許久才出世,出來是鬍子眉毛都白了因此叫「老子」,他神秘的除了一本五千字的《道德經》外什麼也沒留下,至於他到底是誰,一生經歷如何,活了多久,連司馬遷也沒有搞清,在《老子韓非列傳》
  • 當今社會,我們學老子《道德經》有什麼意義?
    老子《道德經》可以是現代人的知識、生存智慧以及管理藝術,可以是成功者的冷靜藥方,也可以是遭遇挫折時的心靈慰藉。在現代人的解讀之下,老子《道德經》在當代中國也會發揮重要的作用。老子《道德經》對我們現實的方方面面都有很多很重要的作用和十分重要的意義,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環境保護,和諧文化、現代管理等。這裡重點學習老子《道德經》對我們個人自身修養的提高。
  • 老子《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注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