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冶南方:科技創新引領市場聚發展動力

2020-12-25 人民網

原標題:中冶南方:科技創新引領市場聚發展動力

  中新網3月31日電 2013年以來,鋼鐵行業產能過剩的危機仍在繼續,生產要素成本上升,行業利潤持續下滑。從鋼鐵工業發展中起步,經歷近六十年發展的中冶南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秉承著「為鋼鐵工業進步、改善人類生存環境作出卓越技術貢獻」的企業使命,自始至終將科技創新作為撬動行業進步、企業發展的「槓桿」,努力向工程承包商和技術服務商轉型。通過搭建平臺、廣泛合作、高起點研發、快速成果轉化等一系列舉措的實施,中冶南方各項經營業績穩居行業前列,形成了逆勢飛揚、以科技引領市場的發展模式。

  拓寬視野 搭建科技創新研發平臺

  中冶南方於2009年成立技術研究院,集中一批技術骨幹專職從事技術研發工作,並先後獲批組建了博士後工作站、國家鋼鐵能效優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也獲得國家認定。

  2013年,中冶南方積極開展上述平臺建設工作,建立了平臺工作制度和流程,完善了管理體系,開展了一系列平臺推廣工作,成效顯著。國家鋼鐵能效優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辦了「2013年全國冶金能源環保生產技術會」,完成了網站建設,並聯合北京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澳大利亞南威爾斯大學等開展了系列重大課題研發工作;中冶南方技術中心在全國887家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中,綜合評分位列322,發明專利擁有量排名第40位;博士後工作站內課題研發與高端技術人才培養工作也進展順利。

  截至目前,中冶南方擁有國家、省部級科技創新平臺共計7個。多層級、立體化的科技創新平臺,改善了中冶南方的科技創新環境,進一步完善了公司相關產業配套能力,也使得中冶南方「核心技術開發」的科技創新思路不斷深化。

  與鞍鋼、一重共同完成的「鞍鋼1780mm大型寬帶鋼冷軋生產線工藝裝備技術國內自主集成與創新」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整合資源 廣泛尋求研發支持與合作

  中冶南方擁有國家工程設計大師2人,高級職稱技術人員佔35%以上。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科研水平,擴大影響力和行業話語權,中冶南方積極爭取政府和集團科技創新支持項目,近三年申請並獲批各類重大科技專項、科技攻關項目等共計11個;並積極參與標準制定,近三年主編國家標準7項,參編國家標準16項,主編或參編行業標準22項。

  與此同時,中冶南方堅持以開放的姿態與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曾與武鋼合作完成了冷軋矽鋼成套設備國產化的研究開發,與華中科技大學共建了「流體實驗室」、與重慶大學合作建設了「熱工過程流動與傳熱研究實驗室」等,逐步建立了以中冶南方為研發主體,以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為依託,以中冶南方研發目標為導向的「產學研」合作體系,從而有效彌補了中冶南方在科研理論、方法、手段以及基礎數據等方面的不足,實現合作各方優勢互補,提升研發成效。

  2013年,中冶南方聯合浙江大學、中南大學、儀綜所、湘鋼、中鋁中州分公司等國內知名院校、研究所和生產企業組織研發課題「冶金工業系統能效監測評估及優化控制技術與系統」,旨在為冶金工業節能減排提供綜合解決方案。目前,該課題已得到國家「863計劃」支持。

  規範推進 完善研發全過程管理

  為了提高研發效率,保證研發質量,中冶南方出臺了《技術研究院研發項目過程管理辦法》,並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研發管理流程,包括項目孵化、立項、實施、成果鑑定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設定了規範的工作流程,並發布了研發項目管理文檔和技術文檔標準模板,推進研發項目管理的標準化、精細化。

  與通常的研發流程不同的是,中冶南方在研發立項之前要求進行項目孵化,通過收集資料、分析與對比、明確研發目標和內容、提出有效的研發思路和方法,為研發立項提供重要指導和依據。

  在研發項目實施階段,中冶南方採用項目經理負責制,對研發項目的啟動策劃到成果出爐實行全過程管理,逐級明確責任人,並重點關注影響研發質量的關鍵任務和節點,組織專家進行階段性評審,及時發現並糾偏各類問題,確保研發方向和質量。同時,嚴格要求對研發管理文檔和技術文檔進行編碼並歸檔,為成果應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在相對完善和規範的研發管理制度、流程推進下,中冶南方每年的研發成果都超出預期,近兩年完成研發項目共計36項,專利申報數量也快速遞增,截至目前,中冶南方持有的有效專利總量已達到1579件,尤其是近三年來,獲得授權的專利數量呈快速上升趨勢,僅2013年便達到472件。

  創新思路 高起點實施科研開發

  中冶南方遵循「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與原始創新、集成創新並舉」的創新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強調並重視關鍵技術、前沿技術、大型平臺技術等的研究開發。近兩年開發的新型並罐無料鍾爐頂、三並罐無料鍾爐頂、1000m3級串罐無料鍾爐頂等系列成套設備,打破了多年來國外的技術壟斷;新型轉底爐工藝及設備研發成果,使中冶南方在該技術領域走在了國內前列。

  通過科技創新,中冶南方取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科技成果,榮獲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自改制成立至今,中冶南方獲得各類國家、省部級科技獎48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三項。「鞍鋼1780mm大型寬帶鋼冷軋生產線工藝裝備技術國內自主集成與創新」獲冶金科學技術特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含釩頁巖高效提取在線循環資源化新技術及工業應用」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降低薄帶鋼生產消耗的關鍵技術」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當前,中冶南方瞄準世界鋼鐵生產能效優化的發展方向和應用現狀,結合我國的發展需求與工程應用特點,提煉出了關鍵性、基礎性、共性的問題,並據此陸續啟動了13項重大科研項目的研發工作。這些研發成果的出爐將極大的促進鋼鐵生產能效優化技術的發展與進步,提升中冶南方在上述領域的市場競爭力。

  對接市場 快速推進研發成果轉化

  中冶南方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緊密圍繞企業經營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開展研發,使得研發課題在立項階段就具備了良好的成果轉化條件。依託不斷進步的科技創新能力和快速的成果轉化機制,中冶南方建成投產了世界上最大爐容的5800m3高爐、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國內最大的320t轉爐,100多條具有國內領先水平或世界先進水平的冷軋生產機組應用於國內大型鋼鐵聯合企業。

  一批具有鮮明特點和優勢、居於國內領先水平的工藝技術得以應用。如聯合軟水密閉循環冷卻技術、IDE渣處理技術、頂燃式熱風爐、RH真空處理工藝和裝備技術、機械攪拌法鐵水脫硫技術、鹽酸再生技術、轉爐煤氣幹法除塵技術、低熱值高爐煤氣發電技術、大型垃圾焚燒發電工藝技術、城市生活垃圾生物處理與生態填埋技術、氨法燒結煙氣脫硫及硫胺製備技術、燒結餘熱發電技術、高效提釩及其二次汙染控制技術、不鏽鋼爐渣處理工藝技術等。

  近兩年,響應國家關於節能減排與環境保護的號召,依託「國家鋼鐵能效優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冶南方在冶金企業能源環保技術的研發應用轉化上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運用自主研發的「加熱爐運營專家系統」,實現了有效降低能耗、提高生產效率的目標;針對多年來高爐出鐵口及擺動流嘴處的煙氣捕集效果不佳,對工人作業環境、生產工藝乃至廠區大氣環境都造成了嚴重危害這一頑疾,與西安建築科技大學合作開發的「高爐出鐵場煙氣捕集系統」,在武鋼8#高爐和宣鋼2#高爐成功應用,改善了操作工人作業環境和局部大氣環境質量,實現通風系統高能效運行,降低通風系統運行能耗的目的。

  立體化的平臺、開放的姿態、完善的管理、前瞻性的理念以及快速對接市場的機制和能力,使得中冶南方科技創新的道路越走越寬,也正基於此,在鋼鐵冶金市場尚未轉暖的大環境下,中冶南方依然能夠以技術引領市場,打開局面,迎接屬於自己的明媚的發展前景。

(來源:中國新聞網)

相關焦點

  • 中冶南方都市環保脫硫脫硝脫白技術創新 前景廣闊
    中冶南方都市環保脫硫脫硝脫白技術創新 前景廣闊北極星大氣網訊: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不斷增強,減少汙染物排放、淨化大氣、保護人類生存環境的問題備受各界關注。煙氣治理行業的發展對淨化大氣、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其產業競爭力的提升需要技術不斷優化升級。
  • 創新奇智攜手中冶賽迪成立「賽迪奇智」,搶跑工業AI轉型
    在此背景下,中冶賽迪和創新奇智合資成立賽迪奇智,依託中冶賽迪在工業智能化、智慧城市領域的技術優勢和實踐經驗,以及創新奇智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品牌影響力、豐富的人才儲備和先進技術及商業化實力,聚焦流程製造工業領域,研發擁有先進技術內核、契合行業痛點、具有良好發展前景和高成長性的人工智慧產品,打造工業人工智慧產品和行業解決方案。
  • 科技創新始終是引領國家發展和人類進步的關鍵動力
    劉延東指出,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特別是原始性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國家間科技競爭成敗的重要標誌,甚至成為了決定國際產業分工地位的基礎條件。面對全球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大的趨勢,我們必須加快科技進步和創新的步伐,調整創新的戰略。重視對基礎科學的研究,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步伐,把國家和社會需求作為第一驅動力,把造福人民作為最終的落腳點。
  • 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發展掃描
    原標題: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圳經濟特區科技創新發展掃描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6月17日訊 (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何龍)從深圳建市之初整個城市僅有兩名工程師到如今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
  • 人民日報:增強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增強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重要講話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在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過程中,廣大科技工作者在疫病治療、疫苗研發、疫情防控等多個重要領域開展科研攻關,為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作出了重大貢獻。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複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 易聯匯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易聯匯華: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來源:齊魯晚報發布時間:2016-04-27 14:33:27字體:大 中 小  (易聯匯華喜獲2015年度網際網路金融創新平臺獎此次金融峰會,是由《融資中國》主辦,《網際網路金融視界》、融中集團、支付界協辦的在網際網路金融行業極具權威性和影響力的活動。易聯匯華在這次峰會中以旺盛的創新意願、卓越的創新能力和優秀的創新產品獲得主辦方認可,得以斬獲此項重量級獎項。
  • 科技創新引領建築業進入高質量發展新時代
    十九屆五中全會鮮明地提出要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建築業,在落實全會精神方面承擔著重要的使命。
  • ...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述評
    創新成為第一動力源——加快從要素驅動、投資規模驅動發展為主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為主轉變「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去年兩會期間, 3月 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上海代表團審議時提出了這一重大論斷。 關鍵詞: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驅動發展;科技創新;中國;習近平;製造;增長;機器人;網際網路 作者簡介: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 人民日報1月30日文章: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黨的十八大以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述評
  • 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_學習時間_民主與法制網 國家一類...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科技創新支撐引領高質量發展,是破解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社會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重要抓手。
  •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敢闖敢試到先行先試的深圳實踐②
    從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創業創意之都,再到競爭力、創新力、影響力卓著的全球標杆城市。創新,始終是深圳發展的核心詞。這是深圳的使命,也是深圳的價值。習近平總書記說,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 行業創新引領者:南方基金積極試水新業務 未來五大規劃揭開面紗
    自成立以來,南方基金一直堅持先行先試,被譽為行業創新引領者,多項業務在業內率先試水。截至2020年9月30日,南方基金母子公司合併資產管理規模達12746億元。隨著中國資本市場迎來「而立之年」,基金行業也已走過了22個春秋。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收官之年,也是全球經濟遭遇新冠肺炎疫情嚴峻考驗之年。「三十而立」的中國資本市場走過了怎樣的路程?上市公司發展經歷了何種變化?疫後經濟復甦中,各家金融機構發揮了怎樣的作用?而立之年再出發,中國上市公司如何繼續發展壯大?
  • 創新——引領中國高鐵發展的第一動力
    (人民鐵道)   技術創新進一步引領鐵路行業提質增效。從牽引電傳動系統和網絡控制系統到齒輪傳動系統,再到IGBT晶片,中國高鐵通過技術的創新,超越發達國家躋身世界一流,使得「中國高鐵」成為中國在國際上的一張亮麗名片。檢測機器人的投入使用意味著鐵路車輛檢修從人檢人修邁向機檢人修。在取得一系列成就之後,中國高鐵也並未止步不前,而是繼續依靠技術創新不斷優化產業流程,從細節著手提質增效。
  • 科技改善民生 創新引領發展
    「 『十三五』以來,省科技廳牽頭,與省財政廳、省稅務局通力合作,圍繞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及重點產業發展,實施了『小升高、高上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梯次培育計劃。」雲南省科學技術廳黨組成員、副廳長趙海波介紹,我省通過構建政策體系,創新服務方式,著力解決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中的難點和瓶頸問題,有力地推動了全省高新技術企業及產業發展。
  • 中冶集團十一月30場精準營銷宣傳助力衝刺萬億市場
    11月12日至14日,為進一步鞏固河北市場,提升中冶漿體管道技術知曉度,中國二冶黨群工作部、市場部、技術質量部聯合舉辦的「國企頂梁柱——科技創新促發展 深度融合謀共贏」精準營銷宣傳活動在河北廊坊舉行。活動以中國二冶受邀參展2020年中國國際管道大會為契機,精準對接新疆堅邦創投有限公司、長沙有色冶金設計研究院等客戶和中國日報網、人民網、中新網等10餘家媒體,並邀請行業內部分專家教授作為參展嘉賓,進一步展示中國二冶在漿體管道施工及科技研發等創新領域的技術實力,打造管道品牌影響力,助力開拓市場發展。
  • 【重點推薦】以科技創新引領衛生健康事業新發展
    王辰、吳沛新:以科技創新引領衛生健康事業新發展  強布局。健全科研布局,需要整合國家最優醫學研究資源,按照國家戰略需求,採取「中心+網絡」的建設方式,進行優化組合、系統集成,實現重要醫學學科領域的全覆蓋。
  • 青島嶗山區:堅持創新驅動,激發第一動力,勇當全省創新驅動發展排頭兵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重大發明創造、顛覆性技術創新關鍵在人才。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擺在各項規劃任務的首位。當下,各大城市紛紛使出看家本領,出臺很多招才引智的新政策。
  • 聚智,共贏!首屆淮海科技協同發展峰會舉行
    以「區域協同·聚智共贏」為主題的本次峰會,共商區域發展大計,共謀科技協同發展良策,進一步調動和激發淮海經濟區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熱情和創造活力,攜手為區域振興、窪地崛起、跨越發展注入強勁的科技動力。楊桂山是我國地理環境領域科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資源利用與生態保護,在區域科技創新一體化研究方面有很高建樹。他的報告對助力徐州確立區域科技協同發展理念、促進區域城市間優勢互補融合共贏、創新引領區域一體化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鑑。
  • 中冶逸璟臺好嗎?周邊配套怎麼樣
    中冶逸景臺位於廣州市主城區黃埔區長嶺新城板塊,長嶺新城板塊位於廣州科學城東邊、蘿崗區東北邊,依山傍水,為廣州市重點發展區域。接下來我們一起看看中冶逸璟臺好嗎?周邊配套怎麼樣?嶺南醫院;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婦女兒童醫院;廣州萬達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國際醫院商業中心:39.2萬㎡長嶺居門戶商業綜合體 距離1km;42萬㎡蘿崗萬達廣場 距離10km;9萬㎡科學城高德匯 距離10km;13萬㎡飛晟匯商業體 距離9km;29萬㎡蘿崗水西科技創新綜合體項目
  • 科技成就經典 創新引領未來!盈峰環境第一屆科技創新總結表彰大會...
    未來,我們一定要在技術含量更高的藍海市場持續轉型和布局,持續迭代智能裝備和智慧服務,貢獻科技力量、分享創新紅利。開幕致辭全文如下盈峰環境第一屆科技創新總結表彰大會致辭尊敬何總,親愛的同事們、朋友們: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滿懷喜悅迎來了盈峰環境第一屆科技創新總結表彰大會,本次會議,旨在展示科技成果、匯聚創新力量、堅定創新發展道路。
  • 鑫創科技:堅持創新引領,IOD科技城市發展模式再獲認可
    項目聚焦人工智慧(AI)的協同創新和應用示範,以「龍頭引領+雙創驅動+場景體驗」構建AI產業創新生態圈為發展思路,是西江新城首個以「人工智慧+製造」為主題的高端產業聚集區,通過聚合國際高端創新資源,實現本地區智造創新升級。項目將以「基金+基地+產業」綜合開發模式構建自我學習、自我迭代的智能生態共同體,致力於打造成為珠西AI國際協同創新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