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包 穎 朱婕妤
上海南匯長橋山莊公墓(以下簡稱長橋山莊)是一座老公墓。土地存量不多,後續發展困難,是老公墓普遍面臨的難題,而長橋山莊已經找到了破解之道。
前期沒有規劃導致老公墓遭遇缺地、落後危機
這座1993年開園、總佔地150畝的公墓,像許多小型公墓一樣,早期經歷過沒有園區規劃、隨意開發建設的粗放型發展階段,只是簡單地把一排排墓建起來、賣出去,原本不多的土地消耗得很快。
2007年,朱葉雲調任長橋山莊負責人時,可用於墓地建設的土地已不足40畝。而且,整個園區面貌陳舊、落後。
「那時,跟上海一些較為領先的公墓比,我們的差距是全方位的。」朱葉雲說。
沒有規劃設計,是早期長橋山莊公墓的一大弊端。
「長橋山莊開園後,就拿出園區裡最好的一塊地,開始建墓了。墓區裡沒有一條路是直的,墓想建在哪就建在哪,沒有一塊地是平的,同一個墓區水平線有好幾個。整個墓區,墓位隨著地塊自然現狀走,地塊轉彎了墓就轉彎了,這裡再轉過來,墓就跟著轉過來。公墓只提出今年要建幾百個墓,就由石材加工單位在空地上開建,不做道路規劃,不做排水方面的考慮,沒有景觀、綠化,一排排石材的墓就建上去了。」這是朱葉雲剛接手時的長橋山莊。
他多次跑到上海福壽園等公墓去看,邊看邊琢磨:「他們確實好,但我們跟他們學,跟不上。怎麼辦?」最終,朱葉雲確定,長橋山莊要從局部、從點上來突破。
長橋山莊是三方持股的股份制企業。朱葉雲跟股東商量,控制分紅的比例,把大部分資金投入到園區改造建設上去。
他們逐一整理園區周邊環境,改造零星地塊,翻新老墓區的墓道,調整、豐富綠化品種,營造綠化景觀,新建「海上民居」「海上新天地」「傳承園」等庭院式節地葬園區……
一年年下來,長橋山莊的面貌煥然一新。5月28日,記者漫步其間,隨處可見桃紅柳綠的綠化景觀,整個墓園格局頗為規整,「傳承園」等新型庭院式節地葬區成為園中一景。
「我們每年都投入一點,一批一批改掉,現在總算把墓園的整體環境打理乾淨了。2015年,我們評上了『上海市一級公墓』,2016年又被評為『上海市文明單位』。2017年,我們評上了『上海市花園單位』。三年一輪,今年又通過了覆審,非常不容易。這個牌子不是終身制,上一輪篩掉了將近一半。」朱葉雲言語間透出欣慰。
合作探索豐富多樣的節地生態葬,老公墓破局新生
長橋山莊的可喜變化,楊藝集團是重要的參與者、見證者。
2010年,長橋山莊和擅長節地生態葬園區規劃設計、精於藝術墓與雕塑設計製作的楊藝集團牽手合作,開啟了雙方以思維碰撞、創新實踐推進節地生態葬有效落地的新路子。
「為什麼選擇楊藝集團?我們選擇合作方,通常從幾個維度去考量:第一,必須具有改革創新的思維能力,以及探索實踐的積極性;第二,企業的誠信度;第三,規劃設計能力;第四,產品加工工藝和質量;第五,售後服務。其中,創新改革的思維尤其重要。楊藝在葬式改革方面有著非常濃厚的興趣,一直在積極探索。我正好在為長橋山莊的生存發展找突破口——究竟要把墓園建成什麼樣子,推行怎樣的安葬方式,既能夠順應今後的發展趨勢,也能滿足老百姓的需求,還能使公墓生存下去。雙方的追求高度契合。」
2012年,他們合作的第一個節地生態葬項目「海上名居」園落成。「海上名居」佔地僅一畝多,卻容納了2000多個壁葬格位,是同樣面積的土地可建常規墓數量的10倍。順應了殯葬改革趨勢,同時具有商業價值。
上海不同時代民居,包括南匯新場古鎮建築、石庫門以及陸家嘴現代建築等,均作為設計元素被吸納進「海上名居」,富有地域文化的場景,讓人感到仿佛並非置身於墓園,而是漫步在上海這座大都市的特色街區。
「把大量壁葬集中在一個園區,我們在上海市是首家。當年這個項目被評為『上海市民政系統窗口單位為民服務創新爭優活動優質服務品牌』。」朱葉雲介紹。
頭兩年,買的人很少,反而是各地公墓同行來參觀的多。對此,朱葉雲有心理準備:「節地生態葬是未來的發展方向,長橋山莊土地存量不多的實際逼著我們提早謀劃。隨著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常規墓價格越來越高,數量越來越少,人們自然選擇節地葬。」
果然,選擇「海上名居」壁葬的人呈逐年增長趨勢。如今,一年可以賣150多個壁葬格位。作為小規模的墓園,長橋山莊一年銷售400多個墓位,景觀壁葬佔比1/3。
「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受到啟發,我開始考慮建各種樣式的節地葬,為墓園今後發展做準備。」
2013年推出「海上新天地」,以石庫門建築為基礎,以浮雕牆展現上海「新天地」建築風貌。隨著「人文雕塑」「品質生活」「演繹人生」「歲月流逝」「悠閒生活」等五大主題區的變換,五個景觀雕塑小品分別對應。
2015年,「海上新天地」二期工程著力規劃營造休閒景觀。在「船帆」「上海地圖」「星光大道」三大區域,設置景觀與雕塑,讓東西方園林文化、休閒景觀和現代葬祭功能融於一體。
在朱葉雲看來,目前大多數陵園對節地生態葬的探索局限於點上,僅在某個區域把節地生態葬建得很漂亮。比如,上海還沒有一家公墓全園鋪開做節地生態葬。「整座墓園實現節地生態化,在上海我們有信心成為第一家。」
公墓也做「五年發展規劃」,精打細算用好土地資源
長橋山莊是非常鮮見的制定「五年發展規劃」的公墓。
「墓園還要做五年規劃?」記者吃驚。
「有了規劃,我們可以對土地精打細算。在『十三五』規劃中,我們精確到每一年開發哪一塊地,開發多大面積,建多少墓,每年節地葬銷售佔比等等,都明確計算出來。」朱葉雲解答。
這幾年,按照長橋山莊「十三五」規劃,朱葉雲把每年用於常規墓開發的土地從1畝逐漸往下控制,從666平方米到650、640、630……現在已控制在600平方米以內,可謂「寸土必爭」。
當下,他們正著手制訂「十四五」規劃。為了精準規劃,他們測量了剩餘土地,把零星地塊都算上,只有16.5畝。「16.5畝,建常規墓的話,滿打滿算還能建10年。10年後,公墓生存就困難了。」
「我們計劃,常規藝術墓繼續做5年。5年後,長橋山莊全部實行節地生態葬。土地資源有限,必須要邁出這一步。」朱葉雲推行節地生態葬的心意堅定。
全面推行節地生態葬,長橋山莊的土地多少年會用完?
「我測算了一下,可利用的資源源源不絕,已經開發的地還能再利用。我們剛開了職工大會。我們的員工結構很年輕化。我對他們講,只要努力,有危機感,堅定不移推節地生態葬,不用擔心,長橋山莊肯定一直有節地生態葬產品賣。」
近年來,長橋山莊把園區內零星地塊充分利用起來,一邊搞綠化,一邊建節地生態葬區,目前已累計有1萬多個格位的景觀壁葬存量了。
節地生態葬庭院式景觀園區「傳承園」的傳承與創新
2019年,長橋山莊和楊藝集團合作的「傳承園」建成。這是他們中意的節地生態葬景觀園區新作。
「傳承園」以影雕、銅雕再現石庫門、弄堂和老行當等充滿上海味道的城市記憶,提高了公墓藝術價值,成為極具創新意義和地域文化特色的花園式景觀葬區。
說起「傳承園」的設計構想,朱葉雲滔滔不絕——
「多年探索下來,我對節地葬的認識發生了改變。我們和楊藝集團設計團隊充分交流,在理念上形成共識。建傳承園時,考慮把多形式的節地葬集中在一起,園區是獨立的庭院式景觀,綠化覆蓋率高,不能是石材堆砌,既要解決骨灰存放功能,又要滿足休閒需求,壁葬、草坪葬、花壇葬、家庭合葬、雕塑葬等和景觀深度融合,處處是景。」
「要有鮮明的綠色生態特性,為推行生態殯葬改革起到示範作用。傳承園的土地利用率和投入產出比要大大提高,要導入現代化服務模式,提高項目的附加價值。」
「數千個節地葬集中在一個園區,祭掃方式肯定要發生改變。今年清明實行了預約祭掃,我們當時就考慮,這個園區今後就實行預約制,在家屬購墓時通過合約的形式,把逝者的生日、忌日或其他有紀念意義的日子,約定為祭掃日。」
「時間錯開後,祭掃日的儀式就可以隆重一點,儀式感強一點。園區當中建了一個禮廳,還有休閒區域,就是為了給人們提供祭掃逝去親人的場所,把家祭搬到公墓中來,讓祭掃變成有意義的家庭事件,傳承家庭美德,傳承孝文化。」
「按習俗清明還要來祭掃,怎麼辦?要利用科技手段、一些智能化設備,在園區中分設幾個點,通過分散的集中共祭形式,對祭掃人群分流,縮減祭掃時間,保障安全祭掃。」
…………
探索沒有止境,這些構想有的已實現,有的將繼續在「十四五」規劃中得以實現。
「對於節地生態葬,只要政府、行業引導得好,百姓就會接受的。」朱葉雲很樂觀。
他回憶剛來的時候,長橋山莊只有傳統的墓型,佔地至少1平方米以上,最大的佔地3平方米。他當時提出:「我們沒多少土地,這樣下去不行。從墓型上要改變,傳統墓不賣了,也不建了。要建更加美觀、更節約土地的現代藝術墓。」
員工們紛紛反對:「這樣賣不掉的,因為老百姓不喜歡。」
朱葉雲堅持:「沒有嘗試,怎麼能下定論呢?我們習慣於老是建這樣的墓,賣這樣的墓,以為是老百姓喜歡、需要。其實,只有不斷創新,優化供給,才能走出滿足需求、順應趨勢、贏得發展的新路,不斷於危機中育新機,老公墓才能煥發生機。」
(來源:中國社會報202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