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上午10時許,今年47歲的程彥蘋坐在電腦前瀏覽一篇學術論文,琢磨著該如何將自閉兒童應用行為分析法更好地運用在實際教學中。
大學畢業後,程彥蘋一直在市特殊教育學校工作。她告訴記者,25年的教學生涯中,雖然已經記不清迎來了多少發不了音、走不穩路的「殘缺花朵」,送走了多少能自食其力、樂觀陽光的「參天大樹」,卻能歷數多年來,學校硬體、軟體、教學理念等諸多變化。
「現在醫療條件好,聾啞孩子出現的機率顯著降低。而且隨著生活條件改善、觀念的轉變,其他類別殘疾兒童的家長,特別是智力殘疾兒童的家長也願意將孩子送到學校。」程彥蘋說,目前,市特殊教育學校100多名學生中,聾啞孩子只有14名,其餘學生大多都是智力殘疾學生。而在特殊學生教學實踐中,聾啞學生教育相對簡單,只要邁過溝通關,後續教育就會水到渠成。但有智力障礙的學生不一樣,溝通、互動、傳遞情感都存在巨大障礙,知識傳授參與度低。
生源結構的明顯變化,帶來的是教學理念及方式的改變和更新。「十三五」期間,該校針對各種類別的殘疾學生新建了康復訓練室等硬體設施,推行醫教結合及個別化的教學方式,程彥蘋和她的同事也在積極研究,儲備最前沿的特殊教育理念和專業知識,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改變命運的知識。
目前,這些改變已經結出了豐碩的成果。據了解,「十三五」期間,市特殊教育學校首屆聽障高三年級10名學生分別被西安美術學院、黑龍江綏化學院、浙江特殊教育職業學院等高校錄取,高考上線率達100%,本科一次上線率達50%;培智職高部已畢業3屆學生近40人,就業率達60%。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通過改革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其中就包括了特殊教育。在看到這個消息後,程彥蘋自感責任如山、時間緊迫。她說:「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殘疾人越來越重視,國家、社會對特殊教育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自己要不斷學習,了解最前沿教學理念,以適應未來特殊教育的變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每個特殊孩子都有改變命運的能力。希望在未來,能有足夠多的方法幫助這些特殊的孩子擁有走上社會的能力。」(記者 郭靖 藏偉)
【來源:石嘴山市新聞傳媒中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