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獻血變成一種習慣

2020-12-22 菏澤日報

日期:[2013年05月21日] -- 菏澤日報 -- 版次:[A2]

當獻血變成一種習慣

——市民義務獻血側記

5月16日,記者來到東方紅大街的獻血服務中心發現,在採血室內,幾乎所有的獻血位置都被佔滿了。獻血中心工作人員王醫師告訴記者,近幾天來參加獻血的市民不少,今天這幾位是來捐獻血小板的。
  兩口子一起來獻血
   「俺兩口子本來想一起獻血的,可俺檢查沒達標,估計是前幾天幹活累著了,有些貧血。醫生囑咐先休息幾天再來獻血,這次只能讓他自己獻血了,等過幾天我再來。」家住火車站附近的陳豔珍向身邊的人說道。
   這是記者來到獻血處看到的第一幕。陳豔珍的丈夫胡建鋒正在獻血,陳豔珍則守候在一旁。陳豔珍告訴記者,丈夫胡建峰是江蘇人,常年在濟南打工,這幾天回家休息,與妻子來到東方紅大街閒逛,走到獻血處就動了獻血的心思,他們就來到了獻血處。這是他今年第一次在菏澤獻血,可之前已經獻血6次了。「我可不只在菏澤獻過血,在濟南打工時也獻過。今天在這裡獻血,也算為咱菏澤人貢獻一份力量。」胡建鋒說道。
   陳豔珍笑著對記者說:「我走上獻血這條道路還是老胡引導的,病人在手術的時候是需要輸血,我們能幫就幫唄。再說,獻血對自己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其實,很早之前,就對無償獻血的知識了解了,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到需要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和快樂。雖然我不是菏澤人,但是在菏澤這麼多年,也算是第二故鄉了,能在菏澤獻血,感到格外不一樣。」胡建鋒不好意思地說道。在菏澤生活多年的胡建鋒早把這裡當成了第二家鄉,口音都帶有稍些菏澤味。
   獻血的市民絡繹不絕,護士們在忙碌著。有些人還在排隊,可沒有高聲喧譁的,大家井然有序,獻血的市民之間還彼此說著自己獻血的經歷。
  每月獻一次血小板
   旁邊的市民與護士在交流著,彼此之間顯得很熟悉。正在獻血小板的周廣慈是牡丹辦事處李洪周村人,今年43歲,是一名長途車駕駛員。今年年初,他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就是每月到血站獻一次血小板,就因為這個目標,這裡的醫師都與他非常熟悉了。「不用給我拍照,不就是獻個血麼?也不是什麼大事。」當記者想拍張現場照片時,他一直捂著臉對記者說。「今年我已經獻了3次了,說多也不多,今年我打算獻10次。雖然平時工作很累,空閒時間不多,但每個月我都要抽空過來,現在似乎已經成了某種習慣。」當記者問到他對獻血有什麼認識時,他認真地說:「這俺知道,醫生們說過。首先能幫助別人,解決血源缺少的問題,再者能促進血液循環,利人利己的事幹嘛不做呀?」
   據獻血中心的王醫師介紹,不少市民都會按時來獻血,因此和許多獻血者都熟悉了。有一個小姑娘對獻血心存疑惑,我們耐心地給她講解。當她了解到獻血的意義,真正認識到「血液對於一個病人而言就是生命的希望」時,她不僅固定到血站獻血,還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成為無償獻血隊伍中的一員。
  「我是第一次獻血,有些緊張。」
   「別緊張,不會有什麼事的。」一個護士說道。一個年輕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的表情略帶緊張。「我這是第一次獻血,說實話有些緊張。其實以前也想過獻血,不過因為各種原因耽誤了。」他不好意思地向記者說道。「那個胖子也是和我一起來的,不過他不符合要求,只能在旁邊看我獻血了。」來自定陶的秦叢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從秦叢口中得知,他今年剛剛21歲,常年在北京從事汽修行業,當記者問到他在北京捐獻過血麼?他又把大家逗笑了,「北京人那麼多,我還是回到咱菏澤獻血吧,這樣還能為菏澤人民做貢獻。」
   「第2次來獻血時肯定就不會緊張了。我以後會常來的,這對自己的身體也有好處。」他臨走時對記者說道。而他那位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獻血的朋友則十分懊惱,覺得白來一趟。「我以後加強鍛鍊,我就不信會一直不符合要求。」臨走時他對正在工作的醫師說道。記者發現,在獻血人群中年輕人佔了大部分,這體現了青年人愛心奉獻、關愛社會的品質和精神風貌,更加勇於承擔社會重任。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更多的是獻完血後匆匆離去,不願接受採訪的市民。付子逢就是其中一個,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離採血點有幾十公裡,可他大早上的還是騎著摩託車就來了。去年3月份,他獻了第一次血,開始接觸獻血。從那以後,他就幾乎每個月都來捐獻血小板,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這些都是與他相熟的醫師告訴記者的。
   採訪快結束時,王醫師告訴記者,來獻血的市民好多都是「回頭客」,許多市民已經養成了按時獻血的習慣,為了方便獻血點的工作,有的還會提前打電話詢問什麼時間去獻血比較合適,按時獻血儼然成為有些市民的習慣。
         文/圖 記者 韓波 

相關焦點

  • 當義務獻血成為一種習慣……
    最初接觸獻血,是在大學的時候。那個時候有一腔熱血,對於各種公益活動都很嚮往,積極參與各種志願活動。比如去當個運動會的志願者啦、社團志願者啦,但是對獻血還是比較陌生的,或者說有所擔心顧慮的。因為那時候身邊很多人對我說獻血對身體不好、會讓身體裡的血減少、容易生病等等一些負面的言論。
  • 【福彩公益之星】趙力鋼:23年獻血12萬毫升 公益是一種習慣
    戶外運動愛好者趙力鋼23年獻血12萬毫升。  23年,83次獻血,共計12萬毫升,3次獲全國獻血金獎,他說堅持無償愛心獻血是發自內心的善心使然;他說,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他還說,公益是一種習慣。他叫趙力鋼,海南一名戶外運動愛好者。日前,南海網記者採訪了趙力鋼。他說,無償獻血23年的堅持收穫的不僅僅只是一本本紅色小本,更多的是感受的了人與人之間難以言語的真情與正能量的傳播。
  • 特別的生日:今天是他106次獻血,他說,無償獻血成了一種「使命」
    這天,他來到長沙血液中心完成他最後一次獻血,也就是他的第106次獻血。「這是我20年來最熟悉的地方,獻血早已成了我的一份使命。儘管我到了年齡,不能再親身獻血了,但今後我會繼續宣傳無償獻血,讓更多的人參與進來。」薛軍說道。
  • 大學生吐槽獻血補貼標準 獻血有三大注意事項
    有些人多的地方會有自願無償獻血車,讓志願者去獻血。幾乎每所高校,也會組織學生獻血。但是高校獻血有補貼,大學生吐槽獻血補貼標準差太多。這是什麼情況?  每逢天氣寒冷,全市的血庫總是明顯告急。進入11月,北京開展了新一輪的無償獻血校園行活動,各所高校近千名大學生加入到「獻血」主力大軍。記者調查北京十餘所大學發現,各校針對學生的獻血「鼓勵政策」五花八門,單就各校獻血補貼的金額一項,有的一次性營養補助800元,有的則僅有志願時長錄入。採訪中也有學生質疑,這些「獎勵」讓自願無償獻血的「無償」二字變了些許味道。
  • 「不能讓貧血的人變成獻血者」
    「不能讓貧血的人變成獻血者」 地方儲蓄很難支持當地企業,「這就好比貧血的人變成了獻血者。」  劉儒賢認為,讓轄內儲蓄資金通過金融中介充分轉化為本地投資,既要完善國有銀行的業務定位,也要吸引各類金融機構到市州新設、增設分支機構,大力培育區域性新興金融機構,完善金融組織體系。
  • 連雲港兩位獻血達人20年無償獻血獻愛心
    無償獻血,挽救生命,是一件高尚而偉大的事情。在我市善後河樞紐船閘管理所,有兩位獻血達人———郭守軍和高紅旗,他們二十年如一日堅持無償獻血,為挽救生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也弘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  郭守軍和高紅旗是市善後河樞紐船閘管理所有名的「獻血達人」,兩人無償獻血至今已有20個年頭了。
  • 獻血安全嗎?收藏這篇文,獻血前要了解的都在這裡了!
    此外,獻血後失去的水分和無機物,1-2個小時就能得到補充;血漿蛋白質,一兩天內就能得到補充。目前獻血方式有獻全血和獻成分血兩種。獻全血是將採集的血液全部保留,而獻成分血則只是保留血液中的某一種成分(大多數是血小板),其餘成分回輸入人體。
  • 吸引更多年輕人獻血,上海推出帶卡通元素獻血車和護士制服
    吸引更多年輕人獻血,上海推出帶卡通元素獻血車和護士制服 澎湃新聞記者 姜麗鈞 2015-12-28 09:20 來源:
  • 泗洪這對夫妻14年無償獻血9000毫升
    11月27日,在許保衛的家中,他向筆者展示了自己和妻子這些年的獻血證,「以前的獻血證是個小本子,夠記錄好幾次的,後來變成了一張卡,每獻一次發一張。」他細細摩挲著紅色的小本本說道。「獻血是件很小的事」,的確,參加無償獻血一兩次並不難,但兩人堅持無償獻血14年就顯得難能可貴了。許保衛夫妻倆14年獻血總量累計9000毫升,相當於兩個成年人全身的血量。其中許保衛獻血16次,共計6200毫升。
  • 「獻血季」報導後續——「強制獻血說」緣何而起?
    * * *在《新傳快遞》第325期中刊登的《獻血季——獻血,還是不獻血》以及「新傳遞」微信平臺5月6日的推送「縱深 | 獻血季
  • 讓收納變成一種習慣
    《這麼收,納麼美》是我特意在年前大掃除的時候淘到的,這是一本適合中國人生活習慣的收納技巧全書,家庭宿舍、出租屋收納秘籍應有盡有,可以說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它做不到的。收納書家裡採購了幾本,大多是島國作家的收納經驗,對於我們中國人而言,有些建議我們真的用不到,所以這次找的適合我們國人的收納全書,畢竟還是自己人了解自己人。
  • 獻血對身材有影響嗎?中老年人定期獻血,又有著哪些好處呢?
    如果哪一天正巧走到了獻血車的旁邊,就不妨走進去,獻上身體內寶貴的血液,也許養成了定期獻血的習慣,脂肪也能夠逐漸消失,還自己一個較好的身材。什麼?獻血還能維持身材?對獻血能夠促進減肥的觀點,持有不同意見的人也不在少數。但即便意見再大,也不能改變獻血確實能夠促進減肥的效果,維持身材的效果。
  • 為什麼大學生獻血變少了呢?是慫了?還是獻血操作不當?
    獻血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對於很多大學生來講,當他們成年的那一刻非常想要去獻血。 這不僅是能夠證明他們成為一個大人,同時也能夠讓自己去幫助別人,拯救生命,這也是一種積德。
  • 湖北獻血大王去世,我們還要獻血嗎?
    11年間,他曾無償獻血106次73600毫升,相當於15個成年人血液總量。當日,汪炎平的兒子汪金雷遵從其生前願望,將其眼角膜和遺體器官捐獻醫院。不是說獻血有益身體健康嗎?那麼,正值壯年的汪炎平,又是得什麼病去世的呢?
  • 新春首位獻血者堅持十年 外籍醫生獻血感受中國年
    堅持十年正月初一獻愛心、驅車三小時來武漢獻血、外籍醫生獻血感受中國年……不同身份、不同國籍的愛心人士,讓氣溫驟降的武漢春節變得格外溫暖。正月初一上午10點,中鐵快運的陳紹強在中山公園獻血屋成功獻血,拔得2019新春獻愛心頭籌,每年正月初一,他都會第一時間奉獻愛心,這一習慣已經堅持了十年。他說一來因為採血淡季更需要捐獻血液,以幫助急需用血的患者,二來也想為自己的新年祈福。
  • 想獻血,但害怕獻血反應,怎麼辦?
    包括生理的,甚至心理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暈針暈血暈針指在針刺過程中突然發生頭暈、目眩、心慌、噁心,甚至暈厥的現象;暈血一般是由於血管迷走神經反應過於活躍導致的,這是一種進化的恐懼反射,它會引起心率減緩,血壓降低,頭昏眼花,甚至昏倒。
  • 11位超百次獻血達人 近500位獻血超過4000毫升
    請看這些獻血達人們的累計獻血數據:王偉棟獻血127次56470毫升;潘漢傑獻血125次38200毫升;潘永華獻血120次31400毫升;胡碧彩獻血114次49800毫升;趙洪亦獻血113次37600毫升;金安明獻血111次26600毫升;儲勇偉獻血110次51600毫升;林吉平獻血102次41200毫升;葛承濃獻血102次38000毫升;車紅亮獻血101次29400毫升;陳昌福獻血
  • 無償獻血科普知識
    一、無償獻血的作用生命離不開血液,輸血是搶救危重病人的一種特殊醫療措施。在目前人造血液尚不能完全代替人體血液之時,臨床用血只能靠健康人體捐獻。因此只有實行無償獻血制度,堅決制止買血賣血行為,才能保證醫療用血的質量,才能遏制嚴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和社會安定的愛滋病、肝炎等經血液傳播疾病的傳播,減少醫療費用支出,最大限度地保護供血者和受血者的身體健康。無償獻血是團結友愛、無私奉獻精神的具體表現,也是一種互救互助的方式,你今天獻血救助他人,以後一旦自己或親屬得病之時,又會得到他人的幫助。
  • 無償獻血21年,近10萬毫升!這些獻血「冷知識」你知多少?
    無償獻血者-艾文秀: 我21年來累計獻血52次,累計獻血10400毫升,我現在感覺身體健康,我獻血,我健康,我快樂。 獻血對於愛心人士來說, 是一件快樂的事情。 他們從獻200毫升到獻400毫升, 從獻全血到獻血小板, 獻血已成為他們生活中一種習慣。
  • 無償獻血,傳遞愛心!大學東路街道開展無償獻血活動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無償獻血,無上光榮!為緩解臨床用血緊張局面,12月11日,大學東路街道組織開展以「安全血液拯救生命」為主題的無償獻血活動。活動在內蒙古血液中心—烏蘭獻血屋舉行。此次無償獻血活動得到了街道、社區幹部職工的積極響應,在獻血現場,在醫務人員的指引下,大家認真配合做好填寫獻血登記表、測量血壓、採血檢驗等準備工作。在經過嚴格篩選合格後,依次獻血,捲起袖子,獻出自己的一份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