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獻血變成一種習慣
——市民義務獻血側記
5月16日,記者來到東方紅大街的獻血服務中心發現,在採血室內,幾乎所有的獻血位置都被佔滿了。獻血中心工作人員王醫師告訴記者,近幾天來參加獻血的市民不少,今天這幾位是來捐獻血小板的。
兩口子一起來獻血
「俺兩口子本來想一起獻血的,可俺檢查沒達標,估計是前幾天幹活累著了,有些貧血。醫生囑咐先休息幾天再來獻血,這次只能讓他自己獻血了,等過幾天我再來。」家住火車站附近的陳豔珍向身邊的人說道。
這是記者來到獻血處看到的第一幕。陳豔珍的丈夫胡建鋒正在獻血,陳豔珍則守候在一旁。陳豔珍告訴記者,丈夫胡建峰是江蘇人,常年在濟南打工,這幾天回家休息,與妻子來到東方紅大街閒逛,走到獻血處就動了獻血的心思,他們就來到了獻血處。這是他今年第一次在菏澤獻血,可之前已經獻血6次了。「我可不只在菏澤獻過血,在濟南打工時也獻過。今天在這裡獻血,也算為咱菏澤人貢獻一份力量。」胡建鋒說道。
陳豔珍笑著對記者說:「我走上獻血這條道路還是老胡引導的,病人在手術的時候是需要輸血,我們能幫就幫唄。再說,獻血對自己身體也是有好處的。」「其實,很早之前,就對無償獻血的知識了解了,不僅有利於身體健康,更重要的是能幫助到需要的人,這本身就是一種幸福和快樂。雖然我不是菏澤人,但是在菏澤這麼多年,也算是第二故鄉了,能在菏澤獻血,感到格外不一樣。」胡建鋒不好意思地說道。在菏澤生活多年的胡建鋒早把這裡當成了第二家鄉,口音都帶有稍些菏澤味。
獻血的市民絡繹不絕,護士們在忙碌著。有些人還在排隊,可沒有高聲喧譁的,大家井然有序,獻血的市民之間還彼此說著自己獻血的經歷。
每月獻一次血小板
旁邊的市民與護士在交流著,彼此之間顯得很熟悉。正在獻血小板的周廣慈是牡丹辦事處李洪周村人,今年43歲,是一名長途車駕駛員。今年年初,他就給自己定下了一個目標,就是每月到血站獻一次血小板,就因為這個目標,這裡的醫師都與他非常熟悉了。「不用給我拍照,不就是獻個血麼?也不是什麼大事。」當記者想拍張現場照片時,他一直捂著臉對記者說。「今年我已經獻了3次了,說多也不多,今年我打算獻10次。雖然平時工作很累,空閒時間不多,但每個月我都要抽空過來,現在似乎已經成了某種習慣。」當記者問到他對獻血有什麼認識時,他認真地說:「這俺知道,醫生們說過。首先能幫助別人,解決血源缺少的問題,再者能促進血液循環,利人利己的事幹嘛不做呀?」
據獻血中心的王醫師介紹,不少市民都會按時來獻血,因此和許多獻血者都熟悉了。有一個小姑娘對獻血心存疑惑,我們耐心地給她講解。當她了解到獻血的意義,真正認識到「血液對於一個病人而言就是生命的希望」時,她不僅固定到血站獻血,還留下了自己的聯繫方式,成為無償獻血隊伍中的一員。
「我是第一次獻血,有些緊張。」
「別緊張,不會有什麼事的。」一個護士說道。一個年輕人引起了記者的注意,他的表情略帶緊張。「我這是第一次獻血,說實話有些緊張。其實以前也想過獻血,不過因為各種原因耽誤了。」他不好意思地向記者說道。「那個胖子也是和我一起來的,不過他不符合要求,只能在旁邊看我獻血了。」來自定陶的秦叢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從秦叢口中得知,他今年剛剛21歲,常年在北京從事汽修行業,當記者問到他在北京捐獻過血麼?他又把大家逗笑了,「北京人那麼多,我還是回到咱菏澤獻血吧,這樣還能為菏澤人民做貢獻。」
「第2次來獻血時肯定就不會緊張了。我以後會常來的,這對自己的身體也有好處。」他臨走時對記者說道。而他那位因為身體原因不能獻血的朋友則十分懊惱,覺得白來一趟。「我以後加強鍛鍊,我就不信會一直不符合要求。」臨走時他對正在工作的醫師說道。記者發現,在獻血人群中年輕人佔了大部分,這體現了青年人愛心奉獻、關愛社會的品質和精神風貌,更加勇於承擔社會重任。
記者在採訪中,遇到更多的是獻完血後匆匆離去,不願接受採訪的市民。付子逢就是其中一個,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家裡離採血點有幾十公裡,可他大早上的還是騎著摩託車就來了。去年3月份,他獻了第一次血,開始接觸獻血。從那以後,他就幾乎每個月都來捐獻血小板,已經養成了一種習慣。這些都是與他相熟的醫師告訴記者的。
採訪快結束時,王醫師告訴記者,來獻血的市民好多都是「回頭客」,許多市民已經養成了按時獻血的習慣,為了方便獻血點的工作,有的還會提前打電話詢問什麼時間去獻血比較合適,按時獻血儼然成為有些市民的習慣。
文/圖 記者 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