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其實略有標題黨,恰當的題目應該是「古典經濟學必需的五個修正」。
國內外很多奧派研究者關於古典經濟學的一個通常的看法是,因為勞動價值論(客觀價值論),古典經濟學是一套錯誤的理論,這一錯誤被奧派的主觀價值論所糾正,這幾乎已成經濟思想史上的一個定論,國內學者的文章中經常見到這種非黑即白式的對比。在我看來,這其實是一種膚淺的見解。但本文還不急於為古典經濟學辯護,而是先分析它的五個必需的修正。關於古典經濟學,可以說存在這樣一種狀態,不僅關於它錯在哪裡的見解是錯誤的,而且關於它對在哪裡的見解也是錯誤的。希望本文可以先澄清後面一點。這五個必需修正的理論是:
1、工資居先理論;
2、沒有認識到商人和資本家的生產性作用;
3、沒有認識到土地私有制在提高勞動生產力中的作用;
4、勞動價值論;
5、工資鐵律。
修正1:工資居先理論是指古典經濟學家(始於亞當斯密)認為在原始狀態下勞動者出售自己的勞動所獲得的收入是他的工資,這一概念框架為馬克思所繼承並發展出剝削理論,後來剝削理論的反對者往往也都暗含地接受這一框架。實際上,根據嚴格定義的古典經濟學概念,原始狀態下的這種收入不是工資,而是利潤。關於這一問題的詳細分析可以參看本號之前翻譯的賴斯曼的文章《糾正經濟思想史上最嚴重的錯誤:「對商品的需求不是對勞動的需求」VS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
關於修正2和3,其實沒有太多需要補充的,古典經濟學家未能充分認識到商人和資本家的生產性作用以及土地私有制在提高勞動生產力中的作用。
古典經濟學捍衛私有產權並主張所有人的利益的和諧,上面三個修正都與這一基本精神相符的。其中第1個和第3個修正只是使得古典經濟學更加邏輯一致,第2個則彌補了古典經濟學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缺失,即忽略商人和資本家的生產性功能,並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在勞動中指導和指揮的智慧這一不可或缺的方面。
第4個和第5個修正所涉及的兩個理論,勞動價值論和「工資鐵律」通常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剝削理論的基礎。接下來我將證明,重述的李嘉圖的勞動價值論不僅不支持馬克思主義的剝削理論,而且是批判它的基礎。因此最後古典經濟學中真正需要被徹底拋棄的只有「工資鐵律」,而正確理解勞動價值論的含義恰恰是拋棄「工資鐵律」的重要基礎。
修正4:勞動價值論
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認為生產產品所需的勞動的相對數量是它們的價格的主要決定因素。這是因為基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我們可以論證出產品的價格往往是由其生產要素的成本決定,而勞動是最根本的一種生產要素。關於成本決定價格,本號也寫過幾篇文章,這裡不再贅述。
很多人將主觀價值論膚淺地理解為人的主觀效用排序直接決定價值,這是十分荒謬的,即使按照邊際效應遞減規律,也是邊際單位產品的效用決定產品的價值,何況,由於一種生產要素往往可以生產多種商品,各種商品的價值不僅不可能是由其直接效用決定,也不可能由其邊際單位的效用直接決定,而是在更大的市場中所決定的生產要素的價格決定,這也就是由生產成本決定。如此說來比較抽象,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麵包、饅頭、麵條都只由一種生產要素麵粉生產出來,按照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麵包的價值應該由邊際單位的麵包的效用決定,饅頭和麵條同理。但是一斤麵粉生產的麵包、饅頭和麵條絕不可能有不同的價格,它們的價格必然相等,那麼說其中高效用的產品的價格有成本決定就完全合理。相同的邏輯可以繼續推論,由於勞動是最終的生產要素,所以說產品的價格由生產它所需的勞動數量決定就並無不當之處。
當然,古典經濟學並不認為在所有情形下都是成本決定價格,他們意識到的限制包括:1、勞動無法增加其數量的稀缺財貨;2、生產時間的影響;3、利潤率變化的影響;4、國家和職業間工資差異的影響。限於篇幅這些不做展開,但是應該認識到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並不認為勞動是價格的唯一決定因素,它只是指出在滿足一系列條件的情況下,生產產品所需的勞動數量決定產品的價格。
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錯誤並不是它認為生產產品所需的勞動數量決定產品的價格,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它沒有理解邊際效用和消費者需求在決定不同等級的勞動的相對工資和各種生產要素的相對價格中所扮演的角色。
修正5:工資鐵律
古典經濟學的所謂的「工資鐵律」認為在自由市場中工資有趨向於等於「維持生存」的成本的趨勢,這一理論所基於的是回報遞減規律和馬爾薩斯關於人口增長的觀念。古典經濟學認為如果工資超過「維持生存」的水平,人口就會增長,使得必須使用更貧瘠的土地,這將會導致勞動的邊際生產力下降。這將會進而提高必需品的價格並使得工人除了「維持生存」外無法購買任何東西。這樣,維持生存被認為是實際工資的均衡水平。工資上升人口就會增加,下降人口就會減少,而工人賺取的工資始終處於「維持生存」的水平。實際上,這是對資本主義以前的經濟狀態的準確描述,比如十八世紀的歐洲經濟,還有古代人口與經濟的關係也某種程度上符合該理論的描述。這也是很多人支持計劃生育的理論基礎。
但是「工資鐵律」至少有三個重大錯誤:
第一、回報遞減規律的假設條件是技術水平不變,而真實的經濟發展始終伴隨著技術進步,特別是工業革命開始以後。而且回報遞減規律所指的是單個產品的生產,其結論並不適用於作為一個整體的經濟。
第二、即使該理論是正確的,其「維持生存」的含義也並非一成不變,按照該理論我們可以說2018年的美國工人和1978年的中國工人的工資都是「維持生存」水平,顯然二者的含義並不相同。
第三、「工資鐵律」所暗含的工資理論是錯誤的,它暗含的是邊際勞動力決定工資的理論,其基礎是生產要素的價格由其邊際產品直接決定。舉個例子,假設三個工人的邊際生產力分別是10元、8元、6元,那麼邊際生產力決定的工資水平應該是6元,這一理論不僅得出錯誤的「維持水平」工資,而且它還為資本剝削工人提供了支持。馬克思主義的剝削理論中不僅包含曲解版本的勞動價值論,也包含更糟糕版本的「工資鐵律」,這也就不令人奇怪了。
遺憾的是,由於沒有準確理解古典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的含義,也沒有吸收龐巴維克關於成本規律的洞見,奧派經濟學到羅斯巴德這裡仍然秉持著生產要素價格有產品價格決定的觀點,其工資理論是明確的邊際生產力工資理論。
以上是古典經濟學所需的五個修正,其中只有「工資鐵律」是應該徹底拋棄的,其它的要麼略作修正,要麼需要更清晰的理解和重述。如勞動價值論,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現代奧派經濟學所急需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