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覺得上這門課最令我受益的不是書本上所包含的知識,而是老師對國際經濟問題的透徹分析與深入解說並延伸於課本之外的知識。
本科時對於經濟學的朦朧認知,知道經濟學是一門利用和配置稀缺資源的學科。碩士階段導師開始催促寫論文,發表論文,只有這樣,才能畢業,也只有這樣,才能評優評獎,帶著「功利」的「小心思」,我開始了這所謂的「做研究」之旅。碩士三年,我撰寫論文、申報課題、參加學術論壇、學術會議和夏令營,但是,論文寫的多了,卻並沒有使我對經濟學問題乃至經濟學現象有更深的見解,相反,我對經濟學問題的研究還是只停留在表面,因此,我開始對一個問題困惑不解——「到底什麼是做研究?」。碩士階段,沒有老師告訴我,到底什麼是學術研究,什麼是做學術研究。我只會去模仿核心期刊上的文章,學習實證方法去運用到論文的寫作中。但是,這種模仿是非常粗淺的,論文的核心和精髓仍然無從知曉。或許也是因為對於「做學術研究」的困惑進而演變成興趣,才讓我有了讀博的想法。
通過努力,我成為了一名西南財經大學的博士研究生,至此,改變我固化思維的時刻到來了。我於暑假開始跟著蔣老師學習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一起學習的還有其他四位可愛且聰明的小夥伴,我們一起度過了充實而又美好的暑假學習。
作為一名跨專業考入國際貿易學的學生,我的專業基礎是較為薄弱的,無疑的是這次課程的學習對我來說是極好的。這次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的學習是以阿普爾亞德編著的《國際經濟學》國際貿易分冊為參考書籍,以學生講解,老師總結補充的方式由學生和老師共同完成這本書的學習,每周兩次,15章的內容分8周講完,歷時兩個月,內容涉及古典貿易理論、新古典貿易理論、其他擴展的貿易理論及國際貿易政策。這裡我不再介紹課本每一章的讀書筆記和內容,而是想記錄一些老師課上所補充的觀點,有點類似於課堂語錄。
引發我思考的語錄有很多,這裡我就列舉了印象最為深刻三點,這三點思想也是使我終身受益的思想。
第一,學習一個理論模型首先要看假設前提。如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中最重要的假設是資源是有限的、要素稟賦的數量是一定的;在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中,只有一種勞動力生產要素,由於李嘉圖所處的時代是工業化初期,當時,是將勞動力作為非常重要的要素是可以理解的;一個模型的假設不一定必須和現實一致,而是從現實較為複雜的情況下抽象出一般化的假設條件,在某種程度上設計一種理論模型,需要追求理論的簡單化和優美化,將比較複雜的情形剝離之後才能得出重要的結論。
思考:在此之前,我學習經濟學模型,很少去關注一個經濟學模型的假設條件。只知道模型的表現形式是什麼,能得出什麼樣的結論,這讓我想到了最開始學習簡單的供給與需求模型,猛地一想,的確不知道供給與需求模型的假設條件是什麼,最常見的向上傾斜的供給曲線、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是有著很嚴格的假定的,而這些卻沒有引起我的關注。所以,在這之後學習國際貿易理論時,我會重點去關注模型的假設,發現了很有趣的現象,國際貿易理論模型的假定主要是在古典貿易模型的基礎上不斷引入變量,改變假設條件,使得模型越來越貼近實際的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從簡單到複雜,從抽象到具體。
第二,學習基本模型的意義在於什麼?雖然這些基本模型都非常完美,但是後續的研究中,只需在基本模型之上改動「一點」內容,就可以得到新的結論。比如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模型中,「跨地區勞動完全流動」這是一條非常嚴格的假設,在後期的研究中,有學者就放鬆了這一條假設就擴展了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這個模型就是假設經濟社會中存在摩擦性失業,那麼這個模型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既然國際貿易可以使所有國家獲益,但是仍有人反對國際貿易。
思考:經濟學模型就是日常經濟現象中所抽象化出來的一般理論。可以用經濟學模型解釋經濟現象。還是拿供給與需求模型舉例,我們從現實中所觀察到的就是人們對某一商品的喜愛增加,進而增加購買量,會導致價格上升,這是沒有經濟學基礎知識的人都知道的,但是用經濟學模型去刻畫這一經濟現象,很直觀的就是畫出供給和需求曲線的圖形,然後向右移動需求曲線,就可以得到價格上漲,符合現實情形,當然這是最簡單的情況,但就像老師講的,如果擴展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模型,假設跨地區勞動力流動是不完全或者存在成本,那麼這一假設就可以解釋現實經濟中有的國家反對國際貿易這一現象。
第三,當我們思考idea的時候,首先應該思考的是用比較優勢理論框架還是H-O理論框架,是新貿易理論框架還是異質性貿易理論框架,在選擇理論框架之後,去改進、放寬一些假設條件。當還沒有構建過一個模型的時候,想去構建一個全新的模型,這種想法是錯誤的,因為如果去構建一個全新的理論模型,則意味著沒有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之上,對於消費者、廠商的假設都不符合實際,那如何構建模型,所以,你建立的模型只需要90%與前人一致,10%加以改進,這10%就是你的貢獻。
思考:這就為以後寫論文找到了一個切入點,記得在寫碩士開題報告的時候為了論文的創新點而絞勁腦汁,因為開題的老師總是喜歡問論文的創新點在哪,如果寫不好這個,文章論題就又可以被pass。對於思考文章如何創新,我們總是想著如何去想一個「史無前例」的點子,但這又談何容易呢。所以,我覺得老師說的很對,也給我啟發性的思考,在寫論文中我們不能一味的去追求創新,而是要在已有研究基礎之上,改變某一小點,就是創新。
這次學習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能夠給我帶來什麼,除了每次上課老師的經典語錄之外,可能還從書本中了解到對於國際貿易理論的整體把握,系統的了解了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脈絡,還知道了國際貿易政策的發展與演變等等內容。如果讓我總結國際貿易理論的發展情況,從老師上課的啟發中,我可能會從每個理論的假設條件著手,去分析每個理論的發展演變,從重商主義的「金銀是財富」的思想認為「國際貿易是一種零和博弈」,主張貿易保護,實施「獎出限入」的國際貿易政策;古典貿易理論中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和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構成了古典貿易理論的核心內容,古典貿易理論從勞動生產率的角度分析了國際貿易產生的原因以及貿易利益分配的問題等;新古典貿易理論進一步放寬了古典貿易理論的假設條件,從兩種及以上的生產要素的框架下分析國際貿易問題,擴寬了古典貿易理論的假設;新貿易理論開始分析產業內貿易,分析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和不完全競爭等給貿易帶來的影響。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三種貿易理論的分析框架,即無論是古典貿易理論還、新古典貿易理論還是新貿易理論,其本質上都是比較優勢理論,是對比較優勢的繼承和發展,顯然理論的發展更加了貼近現實,也能更好的去解釋經濟活動中發生的一系列現象。
對於理論的學習在短時間內未必能看見成效,這種成效指的是在短時間內難以去發展一個理論或者創新某種理論,這可能需要長時間的積累才行。但是這種學習的過程,對理論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卻可以改變思維方式,看到生活中的經濟現象時,我們學會用經濟學的思維框架去分析問題,分析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或者在看相關的經濟政策新聞的時候,去用我們所學的理論去分析出臺這項政策背後的原因是什麼,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吉萍
2020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