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建是機遇也是挑戰

2020-12-25 法制網

《小康》2020年第30期封面文章《新基建的企業布局》中寫道:隨著世界經濟下行壓力不斷加大,以5G網絡、數據中心、人工智慧、物聯網建設等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在今年開始加速落地。

新基建,一端連接著巨大的投資與產業,一端連接著不斷升級的消費市場,人們奔走相告,紛紛疾呼「機會來了」。在這場投資盛宴的分享中,政府部門和國有企業無疑擔任著主角,不過,社會資本也不甘寂寞,它們已經蓄勢待發。

在推動新基建建設中,「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這一點在相關政策中已被反覆提及。有觀點稱,在財政投資先期導入下,長期來看,新基建必將帶動廣泛的社會投資。但也有人提出或許很難對不同投資主體一視同仁。

新基建,是機遇,也是挑戰;是大家的機遇,也是大家的挑戰。

相關焦點

  • 新基建來了,拓派普(TOPIPE)助力搶灘管道新機遇
    新基建將為中國經濟注入新動力,立足當下,新基建將助力穩投資、擴內需,展望未來,新基建將支撐經濟社會數位化轉型,實現高質量升級發展。  「新基建」強調的是與新經濟、新技術發展前沿——數位化信息技術的開發與運用緊密結合的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各類新基建項目正如火如荼開展著,其中數據中心新建和升級步伐都會加快,高能耗的特點也為暖通行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其對產品的節能性、安全性、穩定性、應用廣泛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程琳:緊抓「新基建」機遇,加強網絡安全基礎建設
    ,從以上可以看出,新基建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根據高科技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提供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傳統產業與現代高科技融合創新的新基礎設備設施體系,網絡基礎設備設施和數據信息是基礎也是關鍵,更是保證安全的核心。
  • 程琳:緊抓「新基建」機遇 加強網絡安全基礎建設
    ,從以上可以看出,新基建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根據高科技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提供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傳統產業與現代高科技融合創新的新基礎設備設施體系,網絡基礎設備設施和數據信息是基礎也是關鍵,更是保證安全的核心。
  • 新基建轉化新動能過程中的特徵及機遇
    本期,小編想跟大家談談在新基建在轉化新動能過程中的特徵及機遇。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的是,這新動能,指的是什麼?這裡的話,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1、新產業鏈,新基建開啟萬物互聯、人機互動時代,傳統產業鏈條包括其上下遊,在資本和政策以及「大環境」的影響下,不管是主動還是被動,必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價值重構,其核心的升華,引導各個部件的更新迭代、再重組!
  • 「新基建」浪潮下 臺達如何抓住發展新機遇?
    與此同時,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了「新基建」的範圍,具體涵蓋5G基建、工業網際網路、人工智慧、大數據、智能交通基礎設施、智慧能源基礎設施,新基建已成為各行業的成長驅動力。作為新基建範疇下的重要發展方向,智能建築、智慧安防、智慧城市等領域率先成為了重點落地應用場景。在這樣一個「危」與「機」並存的背景下,建築智能化行業將如何應對疫情並抓住新基建等發展機遇呢?
  • V評|程琳:緊抓「新基建」機遇,加強網絡安全基礎建設
    ,從以上可以看出,新基建以信息網絡為基礎,根據高科技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提供數位化、信息化、智能化、傳統產業與現代高科技融合創新的新基礎設備設施體系,網絡基礎設備設施和數據信息是基礎也是關鍵,更是保證安全的核心。
  • 新基建浪潮下,從英國百年品牌-快客電梯視角看電梯產業新機遇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使我國乃至世界各國經濟遭受重創,為減緩疫情對我國經濟造成的衝擊,國家相繼出臺了構建"新基建"體系等一系列政策,各省市紛紛加大對"新基建"項目的計劃安排和資金投入力度,"新基建"這一新詞,也迅速火熱起來。
  • 賽為智能林必毅:人工智慧迎來新基建機遇 產業發展的春天已到來
    面對疫情引發國民經濟壓力增加和「新基建」機遇的雙重背景下,賽為智能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林必毅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分析指出,在短期擔憂情緒的幹擾下,市場迫切需要注入強心劑。「『新基建』兼具科技與基建的屬性,是經濟發展動能轉換的關鍵活力因素。『新基建』七大領域涉及面較廣,市場蛋糕很大,對人工智慧產業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
  • 從危機和挑戰中 抓住機遇創造機遇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陝西調研復工復產情況時指出,既要抓住重大機遇,又要化危為機,善於從眼前的危機和挑戰中創造機遇。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機遇以及「危」與「機」的重要論述,閃耀著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哲學光輝,為我們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復產提供了科學方法論。
  • 光伏發電推陳出新,是機遇也是挑戰
    當前,光伏發電產業是我國帶領全球的重點產業之一,並且開始推動「光伏+」產業的技術升級和模式創新,BIPV就是其中的代表,今年是BIPV的發展元年,越來越多的BIPV被運用到生活中,新興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機遇與挑戰,BIPV也如此,那麼什麼是BIPV,又面臨什麼樣的機遇與挑戰呢?BIPV是什麼?
  • 通信模組「三艦齊發」:高新興物聯把握新基建大機遇
    新基建催熱物聯網   姚楠表示,今年2月中央提出新基建的方向,意義十分重大。新型基礎設施根植於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既有效推動技術創新突破,也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將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支撐。  新基建的內涵包括了數字經濟、電子化智能化、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覆蓋了5G、大數據、新能源、特高壓、軌道交通等產業方向。
  • 2020年「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
    南方網訊(記者/申晨 通訊員/張莉)12月24日,在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指導下,由廣州信息協會、廣州市工程勘察設計行業協會主辦,廣州智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廣州市設計院、北京啟明星辰信息安全技術有限公司、海國圖智研究院協辦的以「新基建·新機遇·新活力」為主題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助力數字經濟發展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 「新基建、新產業、新機會」論壇:五大話題,暢談新技術應用的挑戰...
    在下午的圓桌對話「新基建、新產業、新機會」中,WIFI新連接創始人郭雪紅主持,解放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學部功能神經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凌至培,網易杭研院執行院長汪源,創世夥伴CCV創始主管合伙人周煒,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人工智慧系主任楊洋參與。 話題一:跟傳統的基建相比,新基建「新」在哪裡?
  • 新基建到底是殼還是核?
    >如何抓住機遇業內專家有話說0101新基建跟交通有啥關係?5G是新基建的領銜領域。自動駕駛、車路協同、智慧高速公路等均離不開5G基建。自動駕駛車輛正在測試。以5G為代表的新技術要快速發展,必須依賴大數據。如今,大數據正廣泛應用於城市交通、旅客聯程運輸、多式聯運等領域。交通運輸行業也是人工智慧重要的應用場景。在基礎設施建設、養護以及高端裝備製造領域,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 疫情為教育信息化賽道帶來了機遇與挑戰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全國2.76億各級全日制在讀學生「停課不停學」,世界上迄今最大規模的在線教育活動拉開帷幕,教育信息化的新基建故事由此寫下開篇回看2020年上半年教育行業一級市場,與新基建故事相呼應的是24筆與教育信息化有關的融資事件,過半融資金額為數百萬人民幣或未披露,少數如雲學堂、掌閱科技、書鏈獲得至少上億人民幣融資,但整體並不如預想中火熱。
  • 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計算系統論壇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12月19日-20日,以"新變局、新技術、新機遇"為主題的2020中國計算機教育大會(CECC2020)在廈門國際會議中心成功舉辦。該論壇將圍繞計算系統的前沿核心技術、最新研究成果、教學實踐效果、產教融合方式、未來發展趨勢,共同討論計算系統在新形勢下的新機遇和新挑戰。
  • #新書推介#梁海明、洪為民與洪雯合著新書《新基建 新紅利 新機遇》
    導讀由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梁海明、學術委員洪為民教授和洪雯教授合著的新書《新基建 新紅利 新機遇》於近日正式出版發行。本書從經濟角度對5G、人工智慧、工業網際網路、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行全面解讀,向社會展示科學正確的「新基建」意義和價值導向,同時對未來「新基建」帶來的行業新紅利和新機遇進行了一些預判,為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提供財經視野。
  • Parking China 2020助力停車行業把握「新基建」機遇
    為了振興經濟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政府力推「新基建」政策,加大在智慧交通、5G網絡、人工智慧(AI)等的關鍵技術領域的投資力度。Parking China——中國(上海)國際智慧停車展覽會將於9月2至4日舉行,圍繞「新基建」與停車產業融合發展主題,協助行業人士發掘市場新機遇、展示智慧停車領域的創新成果。
  • 新基建,是什麼?
    2020年4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強調:「要抓住產業數位化、數字產業化賦予的機遇,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抓緊布局數字經濟、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壯大新增長點、形成發展新動能。」  黨中央密集部署之下,市場開始熱捧,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以下簡稱新基建)迎來風口。
  • 雙鳥機械搶抓新基建機遇做專做精產品 實現訂單產能雙增長
    2020年,「新基建」成為中國經濟熱詞。因生產葫蘆享譽國內外的浙江雙鳥機械有限公司,早早就抓住了新基建的大機遇,深耕細分市場,立足專精特新,心無旁騖抓主業,聚精會神謀發展,實現了訂單和產能的雙增長。在保證自身產品質量的同時,完善售後服務也是雙鳥機械持續發展的基石。「我們要做到產品銷到哪裡,售後人員就出現在哪裡。」國內貿易部經理李軍告訴記者,公司售後人員會在施工現場與技術人員、施工人員溝通,以用戶體驗感為核心,對產品進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