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2020-08-23 煙寒若雨

一個曾被隆重命名,又被轉眼忽略了的人群。----王蒙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經和自己的大學同學一起寫過一本書,叫《末代工農兵學員》,她自己也寫過一篇名為《我是末代工農兵學員》的文章,她嘗試用拼圖的方式來還原和記憶當年獨特的青春時光,可見她對這段記憶的深刻。

可是,歲月荏苒,時光流逝,又還有多少人知道,這些已經漸漸隱去的這一代人?

一、被推倒的人生階梯重新扶起

1966年,一則《五·一六通知》傳遍華夏大地,中國開始了長達10年的動蕩時期。全國高考取消,學校一律停課,學生罷課鬧革命,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一代青年從正常途徑汲取知識的階梯被推倒廢棄,歷史被人為的在這個時期製造了一個文化斷層。

隨著動蕩時期步入中期,全國的混亂場面稍有平息,恢復大學招生的議論就成為了社會的關注焦點。1970年5月,北大、清華兩所大學向中共中央提交了招生的請示報告,中央予以批轉,同意兩校試點招生。

一聲令下,群起響應。各地開始按照上級分配的學校入學名額,對那些政治思想好、身體健康,具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農民、解放軍戰士進行初步推薦,上報當地縣鄉&34;批准,學校對其審查覆核後,即可上大學。

各大學、大專院校也開始紛紛招回正在接受批鬥和勞改的教師,讓他們一邊勞動一邊教課,頗有一種戴罪立功的意味。這些被推薦上學的大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也叫工農兵學員,這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烙印。

當然,處於上世紀70年代這一大環境下,這些能夠被推薦上大學的一群人,無論是通過考試還是推薦的方式,只要能夠上大學就是最大的福音,因為他們終於能夠脫離那種令人看不到人生希望的境地。

他們面前本已被動蕩時期打碎的人生階梯居然又被用一種不可思議的方式修復,並重新立了起來,他們深切地知道知識能夠改變命運,每個人都全力以赴抓住任何一絲機會,奮力爬起,向前奔跑。

二、你追我趕力爭上遊

在中國歷史上,工農兵學員只招收了七屆,從1970年第一屆開始,1976年第七屆結束,共有94萬人被推薦上了大學。推薦上大學模式隨著&34;的結束而宣告謝幕,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對這94萬工農兵學員來說,後面的影響卻經久不息。

推薦上大學模式起主要作用的是人的主觀認識和評價,一個人家庭成份好壞是最基本的要求。群眾推薦還算公開公正,但領導批准一關卻常會出現問題,如果幹部濫用職權,就會出現&34;現象。

一位當初在鄉鎮被推薦去安徽大學上學的謝姓女知青,到縣裡卻被教育局長告知已被一名唐姓人取代,好在經過爭取她上了六安師專。這個結果還算好的,當時有許多人明明被基層高票推薦,鄉鎮革命委員會也同意。

但一到縣裡或是省裡,就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問題被取消資格,然後那些有資格決定名額的人就會換上與自己有關係的人員名單,因這些造反派濫用職權&34;,堵塞了很多人的希望之路,但相對於憑藉造反起家的革命委員會幹部,那些被取消名額的人是徹徹底底的弱者,根本無力抗衡。

工農兵學員的年齡差距極大,這主要是因為1966年開始停課的原因造成的,各大學對學生上學的年齡限制放得很寬,有17、18歲的青少年,也有30多歲的中青年,受教育程度更是參差不齊,有高中畢業,也有僅僅小學水平。

如何對他們進行教育,給當時的學校老師出了一道難題。好在來上學的人都知道學習機會之不易,都能吃苦耐勞,這種主觀能動性起到了很好的彌補作用。

還有多少人記得,在當年的大學校園裡,到處可見他們認真學習的身影,早晨不到6點就起床讀外語,晚上熄燈後還有人在廁所看書,就連吃飯都站在一起討論問題,他們太想奪回自己丟失的歲月,一到學校就紛紛表示要儘可能多地學知識。

這樣的工農兵學員認真學習的場景在所有的大學校園裡不斷重複出現,大家感覺人生太短,都在爭分奪秒地從任何能拿到手的書籍中汲取有用的知識,來填充自己因時間浪費太久而大片空白的頭腦。

針對學員受教育程度不一致,學校採取了很多辦法,最有效的就是將理論教學與真正實踐相結合的模式,這種教育模式主要思想就是開門辦學。

老師首先在課堂上把所學課程提綱挈領地介紹一遍,然後帶領學員進行現場教學,即大學生帶著學到的理論到廠礦工地&34;、到農村&34;、到部隊&34;,一步到位,實現大學要求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基本訓練的目標。

這種方法恰好跟那個時代要求把教育同三大革命運動緊密結合的要求相契合,達到了教學相長的預期效果。

三、天行健,堅持自強不息

在工農兵學員的歷史上有一件轟動全國的事情,就是1973年張鐵生被推薦上大學時,在入學考試上交白卷事件,當時媒體將他炒成了英雄

被鐵嶺農學院破格錄取的他,成為了江青等人推銷政治野心的一個招牌,可四人幫一垮臺,他就被撤職判刑入獄15年。

張鐵生的所作所為正是那個黑白顛倒時代的特殊產物,文明讓位於野蠻,甚至知識無用論也都有很大的市場,很多正常的事情都會被扭曲,人為地賦予不同的涵義。

隨著1977年國家重新恢復高考,工農兵學員的身份,立即處於了極為尷尬的境地,特別是當年選拔幹部,許多地方對工農兵學員都有限制使用的規定,這讓很多有能力有成績的人都被區別對待,沒能得到提拔使用。

而當時教育界最熱門的話題,就是編工農兵學員的段子來嘲諷他們的知識短腿,其中一個經典的段子。

說是某工農兵學員到中學教化學,有個調皮的學生先在黑板上寫了水分子式H2O,當然字跡特別潦草,老師極為氣憤:&34;這就是後來人們對那段歷史的一個看似幽默的描述。

工農兵學員來源雜,能力高低不平,但不能抹殺他們對時代和祖國的貢獻。當時,工農兵學員畢業實行統一分配製,按照&34;的原則,他們畢業後多數又回到了自己上學前的所在單位,也有一部分被國家分配到不同的崗位。

他們雖然學習時間短,但學習的知識總量卻不比現在四年制或五年制本科的少,因而在單位都很快成為工作骨幹

從現在看,工農兵學員可以說是當時&34;的試驗品,但真金不怕火煉,大多數人都被煉成了鋼筋鐵骨,他們任勞任怨、忠實肯幹、重理想、講信義,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工農兵學員中人才濟濟,湧現出了一批中央領導人、知識界的巨擘、科技創新的領軍人物、經濟界的傑出人才,像王石、賈平凹、梁曉生、張召忠、敬一丹、李銀河等。他們在上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頭10年裡,一直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的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時時閃現著他們的貢獻和力量。

時間流逝,工農兵學員大多已退出了歷史的主舞臺,但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特殊的年代,永遠不會忘記他們的努力和拼搏,進而激勵後來者更加珍惜這個和平的國度,珍惜生存在這個偉大的新時代。

相關焦點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可是,歲月荏苒,時光流逝,又還有多少人知道,這些已經漸漸隱去的這一代人? 這些被推薦上學的大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也叫工農兵學員,這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烙印。 當然,處於上世紀70年代這一大環境下,這些能夠被推薦上大學的一群人,無論是通過考試還是推薦的方式,只要能夠上大學就是最大的福音,因為他們終於能夠脫離那種令人看不到人生希望的境地。
  • 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尊重歷史
    本報訊(記者舒晉瑜)首部描寫工農兵大學生的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由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作家王蒙認為小說作者王金昌「告訴了我們往事,也告訴了我們一種更加平實可信的人生體味」。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推薦學生,這些學生就被稱為了工農兵大學生。這些工農兵大學生選拔的條件有點像古代的九品中正制,講究家庭出身和背景;對個人品行和才能有一個綜合評估。換到當時,那就是要求你的政治思想要好,出身要清白,工人子弟、貧下中農、解放軍戰士和青年幹部這一類,又窮又苦的那種就最好;然後年齡在20歲左右,要有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除此之外,在本單位表現突出的人也可以由委員會推薦,審查合格後也可以成為工農兵大學生。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這就是其實就是給工農兵學員的出現打了一個預防針,不愧是那個說幹就幹的年代,上級的指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馬上落實,同年9月,上海工具機廠創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學制為兩年,一切按照上級的命令那樣
  • 1970級我國招收大學生近九萬人
    1970級我國招收工農兵大學生近九萬人 1966年高考在即,國家的高考試題、考生的高考報名等都基本就緒。最值得同情的是:1966屆高三畢業班的同學們,他們十二年寒窗,參加全國高考的備考等工作也都準備就緒,7月中旬就要參加全國高考。
  • 老照片:70年代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他們後來都成了棟梁之才
    但是招收方式卻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高考錄取改為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的方式來錄取學生。這批在當時被大學錄取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下面一組照片,是當時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裡的「工農兵學員」的學習場景。圖為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的工農兵學員們。
  • 《工農兵大學生》出版 作者:讓大家了解那個時代
    【解說】日前,首部描寫工農兵大學生的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正式出版。1月28日,該書在北京舉行出版座談會,作者王金昌、著名評論家賀紹俊及本書編輯人員出席。座談會上,作者王金昌談到自己的創作初衷時,表示只是為了讓大家了解那個時代的一些人和事。  【同期】(作家 王金昌)
  • 中國高等教育在特殊歲月的滄海遺珠,工農兵大學生
    基本上,從50年代末院系大調整之後,直到1966年我們國家的高考制度是比較穩定和完善的,也為新中國的建設輸出了眾多極其缺乏的人才,特別是理工科人才。從60年代中期開始,主席開始思考我國當前的人才培養體制和共和國建設之間的關係,他認為真正的大學生是需要從基層選拔、有勞動經驗的。
  • 老照片:1970年代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他們後來都當上了幹部
    但是招收方式卻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高考錄取改為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的方式來錄取學生。這批在當時被大學錄取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下面一組照片,是當時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裡的「工農兵學員」的學習場景。圖為1970年代的北京平谷縣,工農群眾們熱烈歡送工農兵學員們去上大學的場面。圖為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的工農兵學員們。
  •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1979年恢復高考之後,作為工農兵學員的他考進了南開大學歷史系,享受著國家給予的豐厚福利,讀完了4年大學。」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 所謂「工農兵學員」是指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大中專學校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大中專學生)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錄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有94萬人,約佔工農兵學員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農兵大學生只是工農兵學員的一部分!
  • 《工農兵大學生》講述50後青春記憶
    本報訊(記者蔣肖斌)首部描寫工農兵大學生群體的長篇小說《工農兵大學生》日前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    我國從1966年大學停止招生到1977年恢復高考的10年間,全國高等院校共招收了94萬名基於推薦制的大學生,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本書作者王金昌即是其中之一。
  • 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
    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當時提前在高一上大學的全校沒幾人。」「這些同學一個比一個牛叉,是真正的「工農兵大學生」!但我要鄭重地告訴他們:只有真正從高中畢業生中錄取的大學生,才不算是工農兵學員,他們與工農兵學員有著天然的聯繫。
  • 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誕生記
    1970年—1976年,「工農兵」和「大學生」,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還有在單位表現特別突出的人,一經當地「革命委員會」推薦,政治審查合格後,即可成為「工農兵大學生」。北京大學為第一屆工農兵學員舉行了隆重的開學典禮。典禮由8341部隊的政委、兼北大黨委書記的楊德中主持。會議特意傳達了毛澤東的指示精神,要求大家為「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爭光、爭氣」。並重點指出:工農兵學員的任務是「上大學、管大學、用毛澤東思想改造大學」。
  • 1973 工農兵大學生
    教育部直至1975年方恢復工作,當時其全部工作人員加起來僅有大約300人。1973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要在招收工農兵學員的過程中重視文化考試。那年夏天,各省都進行了高校入學統考,雖然阻力很大。這一新動向被激進分子視為企圖復闢資本主義,是由學術界及其政治靠山推動的復闢舊的教育秩序的「逆流」。這引發了反潮流運動。
  • 當我們說工農兵大學生時我們在說什麼
    工農兵大學生的由來   20世紀60年代以後,毛澤東對教育工作表現出越來越多的不滿,多次說:「歷來的狀元都沒有很出色的」,「凡是當了進士、翰林,都是不成書不能讀的太多了。讀多了就會走向反面,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修正主義」(《在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1964年2月13日)。
  • 「工農兵大學生」
    還要注意招收上山下鄉和回鄉知識青年。招生實行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相結合的辦法,統稱為「工農兵大學生」。 這幅照片是1974年,為宣傳「文革」的新生事物,而拍攝的江西大學(南昌大學前身之一)政治系的「工農兵大學生」。坐在前排的三人我認為有工農兵的形象。
  • 70年代中國老照片:圖3交公糧的場景,圖9推薦上北大的工農兵學員
    【練習射擊的學生們】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的老照片。從這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幾個關鍵消息:1、當時人們穿衣打扮差別很小;2、貧富差距很小;3、當時的人們精神狀態頗好,臉上笑容不斷,而且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想像;4、當時能吃飽就是幸福指標;5、滿大街以瘦子為主,看不到肥胖者。
  • 高考記憶:我的大學 記工農兵大學生
    1970年,在中國,「工農兵」和「大學生」被政治強行融合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融合卻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
  • 訪中國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用麻袋裝知識(圖)
    第1頁: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學生,  他們的名字叫工農兵學員。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  持續七年的工農兵學員招生成為歷史。  而1976年的那一屆,  也就成為了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的普通高考簡史
    招收新生5.2 萬人。1952年實行全國統一高等學校招生制度。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發布《關於全國高等教育學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規定》,規定全國高校除經教育部批准的個別學校外,一律參加統一招生。並且實行統一分配製。全國統一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考試制度,至此,實施近40 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