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照片:1970年代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他們後來都當上了幹部
這批在當時被大學錄取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下面一組照片,是當時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裡的「工農兵學員」的學習場景。圖為1970年代的北京平谷縣,工農群眾們熱烈歡送工農兵學員們去上大學的場面。圖為進入北京大學學習的工農兵學員們。圖為兩名北大的女工農兵學員在課堂上認真學習的場景。圖為當時的北京大學的階梯教室。
-
70年代中國老照片:圖3交公糧的場景,圖9推薦上北大的工農兵學員
【練習射擊的學生們】這是一組反映上世紀70年代中國人的老照片。從這組老照片中我們可以獲得以下幾個關鍵消息:1、當時人們穿衣打扮差別很小;2、貧富差距很小;3、當時的人們精神狀態頗好,臉上笑容不斷,而且對美好生活充滿了想像;4、當時能吃飽就是幸福指標;5、滿大街以瘦子為主,看不到肥胖者。
-
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都成為棟梁之才
而這場恢復招生的試行,招生方式也很特別——這場招生不以考試成績作為招生依據,而是以&34;成為學員。工農兵學員之所以叫工農兵學員也是有原因的。顧名思義,這批學員在被推薦到大學來之前,大多數都是工農兵,他們的文化程度並不高,當時招生的條件也並不苛刻。
-
1976年北京大學,喜看工農兵學員茁壯成長
在黨的親切關懷下,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我們決心為教育革命作出貢獻的年老教師,和工農兵學員一起,積極參加教育革命實踐,親眼看到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勢,看到北京大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工農兵學員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迅速、茁壯地成長,感到由衷的喜悅。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這些被推薦上學的大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也叫工農兵學員,這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烙印。當然,處於上世紀70年代這一大環境下,這些能夠被推薦上大學的一群人,無論是通過考試還是推薦的方式,只要能夠上大學就是最大的福音,因為他們終於能夠脫離那種令人看不到人生希望的境地。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這些被推薦上學的大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工農兵大學生,也叫工農兵學員,這是一個時代的特殊烙印。 當然,處於上世紀70年代這一大環境下,這些能夠被推薦上大學的一群人,無論是通過考試還是推薦的方式,只要能夠上大學就是最大的福音,因為他們終於能夠脫離那種令人看不到人生希望的境地。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工農兵學員是一個特殊時代下的產物,在1966年的取消了全國高考,但是選拔人才的腳步不能停,國家的各方面進步還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持。這就是其實就是給工農兵學員的出現打了一個預防針,不愧是那個說幹就幹的年代,上級的指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馬上落實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這就是其實就是給工農兵學員的出現打了一個預防針,不愧是那個說幹就幹的年代,上級的指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要馬上落實,同年9月,上海工具機廠創辦了「七二一工人大學」,學制為兩年,一切按照上級的命令那樣
-
上戲73班:49名工農兵學員,除了潘虹、奚美娟,還走了出哪些明星?
1973年,上戲表演系所招收的49位學生,也都是工農兵學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當時都是下鄉知青,比如潘虹,當時是在崇明島插隊落戶。他本是江南造船廠的職工,後成為上戲工農兵學員。進入上影廠後參演過《海之戀》、《第一殺手王亞樵》、《血囚》、《日出》、《代號213》、《還鄉》、《泉水叮咚》等電影。
-
當我們說工農兵大學生時我們在說什麼
工農兵大學生的由來 20世紀60年代以後,毛澤東對教育工作表現出越來越多的不滿,多次說:「歷來的狀元都沒有很出色的」,「凡是當了進士、翰林,都是不成書不能讀的太多了。讀多了就會走向反面,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修正主義」(《在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1964年2月13日)。
-
外國人拍攝的70年代中國老照片:想不到70年代的人們是這樣子!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個男子推著一輛自行車,自行車後座綁著一個竹筐,他的孩子坐在裡面。在七十年代自行車絕對是一件奢侈品,是當時的「豪車」。 70年代中國歷史老照片:圖為一家幼兒託管所,一群小朋友圍坐成一圈在玩耍。
-
中國高等教育在特殊歲月的滄海遺珠,工農兵大學生
工農兵大學生這個稱呼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幾乎是一無所知,對於我這個80後來說也僅僅只是從父母口中隱約聽說過一點,那時候大學不需要考,需要大隊裡政審、推薦,通過評優就能被推薦上大學了,後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才逐步對這段特殊的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工農兵大學生是中國人才選拔機制的一次探索,也是對整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次探索。
-
【老照片】:80年代的北京大學,學生一個個滿滿的膠原蛋白!
1980年在北京大學校園裡生活是什麼樣子?有人說,八十年代是過去100年來中國最好的時代,那時候的中國百廢待興、積極向上。 今天,我們回到學校,來看一下80年代北京大學的老照片! 在80年代的北京大學,老師自己印刷試卷,並且考試手肘是黑色的,那種學校文化可能落後但也踏實!
-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6)
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1)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2)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3)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4)懷舊70年代的老照片(5)
-
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誕生記
半年後,李榮欣走上了那個年代大多數農村青年離開土地時選擇的一條道路——參軍。1969年初春,17歲的李榮欣佩戴著大紅花,在家人的聲聲囑咐中隨軍入川,成為成都軍區通信總站維護隊的一名解放軍戰士。1970年8月這一天,連隊的楊指導員跑來找李榮欣,將一張表格塞到李榮欣手裡,讓他填一下,說部隊準備推薦他到北京大學去學習外語。無論如何,李榮欣都沒想到,上大學——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
-
訪中國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用麻袋裝知識(圖)
第10頁:那些工農兵學員們 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那個特殊的年代,有一群特殊的高校學生, 他們的名字叫工農兵學員。 1977年,中國恢復高考, 持續七年的工農兵學員招生成為歷史。 而1976年的那一屆, 也就成為了最後的工農兵大學生。
-
恢復高考前,工農兵學員是如此推薦的
上世紀七十年代初,在國內大學中專招生中出現過推薦工農兵學員,這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產生的特殊現象。
-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1979年恢復高考之後,作為工農兵學員的他考進了南開大學歷史系,享受著國家給予的豐厚福利,讀完了4年大學。」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 所謂「工農兵學員」是指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大中專學校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大中專學生)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錄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有94萬人,約佔工農兵學員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農兵大學生只是工農兵學員的一部分!
-
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曾在江西開辦分校,為何後來都搬走了
當全國各地都在興辦新式學堂時,江西無動於衷。直到1905年廢除了科舉制度後,江西才開始興辦新式學堂。這時候,已經落後其餘省份一大截了。時至今日,江西的高等教育依然稍顯薄弱。鮮為人知的是,在上世紀70年代初,江西曾經一下子擁有3所頂級大學。他們分別是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這三所大學,在江西開辦了分校。
-
1973 工農兵大學生
1973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要在招收工農兵學員的過程中重視文化考試。那年夏天,各省都進行了高校入學統考,雖然阻力很大。這一新動向被激進分子視為企圖復闢資本主義,是由學術界及其政治靠山推動的復闢舊的教育秩序的「逆流」。這引發了反潮流運動。此次運動是由遼寧省一名叫張鐵生的知青考生寫的一封抱怨1973年考試不公平的公開信而發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