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車輪也要前進;即使江河波濤洶湧,船隻也要航行。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波折,中國選拔人才的方式也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變化。
中國在近代開始建立了大學學制,但大學也不是一直順利存在的。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院: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都成為棟梁之材。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學停止了招生。中國有科舉制度開始就是以科舉選拔人才,到了近代,封建王朝被推翻,科舉制不復存在,但人才的選拔不能停止,除了選拔人才,還要將人才培養出來,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中國是在前人的一步一步帶動下開始發展的,但是前人終究會作古,中國的未來始終在年輕一代的手中掌握著。在大學停止招生後,中國選拔人才成了一個問題。
1966年,在大學停止招生四年後,國家想要恢復招生。任何政策在正式發行之前都要有所嘗試,否則一旦有所變故,牽扯到的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恢復招生也要事先有所嘗試,在這種背景下,工農兵學員產生了。
1970年,國家開始嘗試恢復招生,最先&34;的就是清華和北大兩所大學,在這兩所大學開始招生後,全國各地的其他大學也開始陸續招生,清華和北大相當於是在這次恢復招生政策中打了個樣。
1970年開始,一直到1976年,六年期間,全國各地的大學招收的工農兵學員達到了九十多萬人,這個數字不可謂不壯觀。而這場恢復招生的試行,招生方式也很特別——這場招生不以考試成績作為招生依據,而是以&34;成為學員。
工農兵學員之所以叫工農兵學員也是有原因的。顧名思義,這批學員在被推薦到大學來之前,大多數都是工農兵,他們的文化程度並不高,當時招生的條件也並不苛刻。
事實上,在大學停止招生幾年之後,再次恢復招生是有一定難度的,許多人讀書是為了改變命運,可是大學停止招生意味著不能再靠著考大學的途徑改變命運了,因此再次招生的學員質量就有所下降。這也是當時招生要求並不嚴苛的原因之一。
那些通過推薦進入大學的工農兵,他們基本上沒有經過考試,對於他們的文化水平要求也只在初中水平即可,推薦他們的都是單位,單位將他們推薦上去,所推薦的學校願意接受他們,這便是他們與學校達成了共識,他們就可以成為大學生。
現代大學的學制一般是四年,那個時候工農兵的學制與現在的學制有所區別,那時候的工農兵學制一般是在兩到三年。
工農兵的文化基礎並不高,因此他們在大學中學的東西也就並不多,主要學習的就有政治課、業務課以及軍事體育課。除了這些文化學習,工農兵學員在學習之餘還要參加生產勞動。
並不是所有的工農兵都有被推薦去上大學的資格的,即使不需要考試,推薦的名額依然有一定的要求,否則不論什麼品質的人都能被推薦上大學,那豈不是會拉低進入大學的人的質量同時提高培養人才的難度。
因此,要想被推薦進入大學,首先要是擁有良好政治的人,這個要求合情合理,國家不能培養思想不良的人;其次,被推薦的人要身體健康,不僅如此,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工人、解放軍戰士貧下中農以及青年幹部都屬於工農兵學員的招收對象。
曹文軒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他也是通過推薦進入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之一。在工農兵學員招收以前,肯定會有擔憂招生工作會不會比較混亂。
但是據曹文軒回憶,工農兵學員招生是井然有序的,並且在參加招生之前他們要先通過物理以及數學的考試。而這次以推薦方式的招生也是改變了曹文軒的命運。當然,在這次招生中改寫命運的不止曹文軒一人。
以這種被推薦的方式上大學最大的弊端應該就是同學之間文化水平的差異了。由於工農兵學員在招生時要求的學歷水平只在初中,這就導致進入大學的人實際文化水平從初中到高中都有。
學員之間這種差距體現的地方主要是各自的學習進度有所不同,但對於授課的老師來說,這種文化水平的差異使得授課難度直線上升。
值得慶幸的是,那時候的每個人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每個人在學習上都投入了十二萬分的精力,而在這些工農兵學員之中,有許多人學成之後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工農兵學員在兩到三年學習期滿之後會獲得畢業證書,儘管他們在進入大學以前有些人的文化水平只到初中,他們的大學學歷依然被國家所承認,並且畢業之後,國家還會為他們分配工作。
工農兵學員是特殊時期的產物,也是一個時代的剪影。在工農兵學員誕生之初,肯定是遭受過爭議的,但是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後就立刻抓住自己學習的機會,在大學裡面認真學習,之後從裡面畢業。許多人都因此改變了命運,成為了棟梁之材。
工農兵學員的大學生涯來之不易所以努力學習,可現代大學生輕鬆上大學就應該荒廢大學生活嗎?
珍惜現在每一個學習機會吧,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