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都成為棟梁之才

2020-07-30 孔甲丙

即使道路坎坷不平,車輪也要前進;即使江河波濤洶湧,船隻也要航行。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經歷過大大小小的波折,中國選拔人才的方式也在歷史的變遷中不斷變化。

中國在近代開始建立了大學學制,但大學也不是一直順利存在的。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院: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都成為棟梁之材。

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多成為棟梁之材

恢復招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大學停止了招生。中國有科舉制度開始就是以科舉選拔人才,到了近代,封建王朝被推翻,科舉制不復存在,但人才的選拔不能停止,除了選拔人才,還要將人才培養出來,使他們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中國是在前人的一步一步帶動下開始發展的,但是前人終究會作古,中國的未來始終在年輕一代的手中掌握著。在大學停止招生後,中國選拔人才成了一個問題。

1966年,在大學停止招生四年後,國家想要恢復招生。任何政策在正式發行之前都要有所嘗試,否則一旦有所變故,牽扯到的是整個國家的發展,恢復招生也要事先有所嘗試,在這種背景下,工農兵學員產生了。

1970年,國家開始嘗試恢復招生,最先&34;的就是清華和北大兩所大學,在這兩所大學開始招生後,全國各地的其他大學也開始陸續招生,清華和北大相當於是在這次恢復招生政策中打了個樣。

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多成為棟梁之材

工農兵學員

1970年開始,一直到1976年,六年期間,全國各地的大學招收的工農兵學員達到了九十多萬人,這個數字不可謂不壯觀。而這場恢復招生的試行,招生方式也很特別——這場招生不以考試成績作為招生依據,而是以&34;成為學員。

工農兵學員之所以叫工農兵學員也是有原因的。顧名思義,這批學員在被推薦到大學來之前,大多數都是工農兵,他們的文化程度並不高,當時招生的條件也並不苛刻。

事實上,在大學停止招生幾年之後,再次恢復招生是有一定難度的,許多人讀書是為了改變命運,可是大學停止招生意味著不能再靠著考大學的途徑改變命運了,因此再次招生的學員質量就有所下降。這也是當時招生要求並不嚴苛的原因之一。

那些通過推薦進入大學的工農兵,他們基本上沒有經過考試,對於他們的文化水平要求也只在初中水平即可,推薦他們的都是單位,單位將他們推薦上去,所推薦的學校願意接受他們,這便是他們與學校達成了共識,他們就可以成為大學生。

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多成為棟梁之材

現代大學的學制一般是四年,那個時候工農兵的學制與現在的學制有所區別,那時候的工農兵學制一般是在兩到三年。

工農兵的文化基礎並不高,因此他們在大學中學的東西也就並不多,主要學習的就有政治課、業務課以及軍事體育課。除了這些文化學習,工農兵學員在學習之餘還要參加生產勞動。

並不是所有的工農兵都有被推薦去上大學的資格的,即使不需要考試,推薦的名額依然有一定的要求,否則不論什麼品質的人都能被推薦上大學,那豈不是會拉低進入大學的人的質量同時提高培養人才的難度。

因此,要想被推薦進入大學,首先要是擁有良好政治的人,這個要求合情合理,國家不能培養思想不良的人;其次,被推薦的人要身體健康,不僅如此,還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工人、解放軍戰士貧下中農以及青年幹部都屬於工農兵學員的招收對象。

曹文軒是北京大學的教授,他也是通過推薦進入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之一。在工農兵學員招收以前,肯定會有擔憂招生工作會不會比較混亂。

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多成為棟梁之材

但是據曹文軒回憶,工農兵學員招生是井然有序的,並且在參加招生之前他們要先通過物理以及數學的考試。而這次以推薦方式的招生也是改變了曹文軒的命運。當然,在這次招生中改寫命運的不止曹文軒一人。

以這種被推薦的方式上大學最大的弊端應該就是同學之間文化水平的差異了。由於工農兵學員在招生時要求的學歷水平只在初中,這就導致進入大學的人實際文化水平從初中到高中都有。

學員之間這種差距體現的地方主要是各自的學習進度有所不同,但對於授課的老師來說,這種文化水平的差異使得授課難度直線上升。

值得慶幸的是,那時候的每個人都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大學生活,每個人在學習上都投入了十二萬分的精力,而在這些工農兵學員之中,有許多人學成之後都成為了國家的棟梁之材。

工農兵學員在兩到三年學習期滿之後會獲得畢業證書,儘管他們在進入大學以前有些人的文化水平只到初中,他們的大學學歷依然被國家所承認,並且畢業之後,國家還會為他們分配工作。

1972年北大工農兵學員:通過推薦方式錄取,最終大多成為棟梁之材

珍惜學習的機會

工農兵學員是特殊時期的產物,也是一個時代的剪影。在工農兵學員誕生之初,肯定是遭受過爭議的,但是他們在進入大學之後就立刻抓住自己學習的機會,在大學裡面認真學習,之後從裡面畢業。許多人都因此改變了命運,成為了棟梁之材。

工農兵學員的大學生涯來之不易所以努力學習,可現代大學生輕鬆上大學就應該荒廢大學生活嗎?

珍惜現在每一個學習機會吧,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努力的自己。

相關焦點

  • 老照片:70年代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他們後來都成了棟梁之才
    1966年,全國取消了高考,期間大學招生停滯了四年之久。直到1970年各大學才開始招生。但是招收方式卻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高考錄取改為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的方式來錄取學生。這批在當時被大學錄取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下面一組照片,是當時作為全國最高學府的北京大學裡的「工農兵學員」的學習場景。
  • 老照片:1970年代北京大學的工農兵學員,他們後來都當上了幹部
    1966年,全國取消了高考,期間大學招生停滯了四年之久。直到1970年各大學才開始招生。但是招收方式卻發生了較大變化,由原來的高考錄取改為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和學校覆審的方式來錄取學生。這批在當時被大學錄取的學生被稱為「工農兵學員」。
  • 改革開放40年:一個工農兵學員的求學歷程
    先從工農兵學員談起。稀裡糊塗以工農兵學員身份上了南開工農兵學員,這個名字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都比較陌生。簡單說來,他(她)們是在1966年大學停止招生四年之後,國家試圖恢復招生的一個嘗試。1970年先從北大、清華試點,後來其他高校也開始相繼招生。據說,從1970年到1976年全國共招生94萬人。
  • 70年代中國老照片:圖3交公糧的場景,圖9推薦上北大的工農兵學員
    交公糧這種制度在我國延續了兩千多年,直到2006年1月1日起國家正式取消了農業稅,這是一個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時間點。【鳥瞰上海市區】上海,簡稱「滬」,別稱「申」。公元1292年,元廷把上海鎮從華亭縣劃出,設立上海縣,這標誌著上海建城的開始。明代中後期,上海已成為全國棉紡織手工業中心。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政府在上海設立海關。到了民國時期,上海已經成為遠東第一大城市。
  • 1973 工農兵大學生
    1972年,國務院僅僅下設科學和教育組。教育部直至1975年方恢復工作,當時其全部工作人員加起來僅有大約300人。1973年,教育部第一次提出要在招收工農兵學員的過程中重視文化考試。那年夏天,各省都進行了高校入學統考,雖然阻力很大。這一新動向被激進分子視為企圖復闢資本主義,是由學術界及其政治靠山推動的復闢舊的教育秩序的「逆流」。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工農兵學員是一個特殊時代下的產物,在1966年的取消了全國高考,但是選拔人才的腳步不能停,國家的各方面進步還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持。,恢復開辦的大專院校,學制縮短,從工農兵中選拔、推薦學生,這些學生就被稱為了工農兵大學生。
  • 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靠推薦入北大讀書,畢業後卻遭人質疑
    文丨小冷知識倉(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人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工農兵學員是一個特殊時代下的產物,在1966年的取消了全國高考,但是選拔人才的腳步不能停,國家的各方面進步還需要高端人才的支持。
  •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1979年恢復高考之後,作為工農兵學員的他考進了南開大學歷史系,享受著國家給予的豐厚福利,讀完了4年大學。」 餘茂春不是工農兵學員!請搞清楚! 所謂「工農兵學員」是指從1970年至1976年,我國大中專學校共招收六屆(因為1971年沒有招生)工農兵學員(大中專學生)約有2300萬人,另說有2880萬工農兵學員,其中錄取在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就讀的學生又稱為:工農兵大學生有94萬人,約佔工農兵學員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農兵大學生只是工農兵學員的一部分!
  • 當我們說工農兵大學生時我們在說什麼
    工農兵大學生的由來   20世紀60年代以後,毛澤東對教育工作表現出越來越多的不滿,多次說:「歷來的狀元都沒有很出色的」,「凡是當了進士、翰林,都是不成書不能讀的太多了。讀多了就會走向反面,成為書呆子,成為教條主義,修正主義」(《在春節座談會上的講話》,1964年2月13日)。
  • 恢復高考前,工農兵學員是如此推薦的
    回顧歷史,1966年的高考在全國範圍內取消,大中專院校關閉,沒有招生。直到1970年,大中專院校開始陸續從工廠,農村,軍隊部門和基層部門招收學員,稱為工農兵學員。其過程大多需要上級發放指標,單位群眾討論推薦表現好的青年,由領導批准,經過個人政治審查,基本沒有文化考試。即使有一些考試,也是地方單位自行安排的非正式考試,基本不影響入學。
  • 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誕生記
    1970年—1976年,「工農兵」和「大學生」,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這種通過相互結合的兩個方針來培養工人、農民、解放軍大學生,或者把大學生改造成為工人、農民、解放軍知識分子的思路,就是毛澤東設想的「教育革命」的方向。廢除考試,實行推薦上大學制度時間很快進入到1970年,「文革」初期的混亂場面已漸漸平息。而關於恢復大學招生的議論,也成為當時社會日益關注的焦點。
  • 1976年北京大學,喜看工農兵學員茁壯成長
    在黨的親切關懷下,在工人階級的領導下,我們決心為教育革命作出貢獻的年老教師,和工農兵學員一起,積極參加教育革命實踐,親眼看到教育革命的大好形勢,看到北京大學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看到工農兵學員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迅速、茁壯地成長,感到由衷的喜悅。
  • 中國高等教育在特殊歲月的滄海遺珠,工農兵大學生
    工農兵大學生這個稱呼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幾乎是一無所知,對於我這個80後來說也僅僅只是從父母口中隱約聽說過一點,那時候大學不需要考,需要大隊裡政審、推薦,通過評優就能被推薦上大學了,後來我查閱了一些資料才逐步對這段特殊的歷史有了一定的了解。可以說工農兵大學生是中國人才選拔機制的一次探索,也是對整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一次探索。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王蒙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經和自己的大學同學一起寫過一本書,叫《末代工農兵學員》,她自己也寫過一篇名為《我是末代工農兵學員》的文章,她嘗試用拼圖的方式來還原和記憶當年獨特的青春時光,可見她對這段記憶的深刻。
  • 上世紀70年代的工農兵大學生,七屆招收94萬人,還有多少人知道?
    ----王蒙 中央電視臺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曾經和自己的大學同學一起寫過一本書,叫《末代工農兵學員》,她自己也寫過一篇名為《我是末代工農兵學員》的文章,她嘗試用拼圖的方式來還原和記憶當年獨特的青春時光,可見她對這段記憶的深刻。
  • 恢復高考前的全國普通高考(1952-1977)及歷年錄取人數一覽
    1970年第一屆工農兵學員,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9萬人。1971年,沒有招生,原因待查。1972年第二屆工農兵學員,1972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3萬人。1975年第五屆工農兵學員,1975年9月入學,招收學員19萬人。1976年第六屆工農兵學員,1977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21.7萬人。
  • 恢復高考後的77級78級大學生多數都是工農兵!
    2、據王徵國《話說咱們工農兵學員》「在嚴格意義上,1977、1978那幾屆恢復高考初期入學的大學生也是工農兵學員(儘管他們被蠱惑而不願承認),他們甚至嘲笑為之授課或擔任輔導員的留校工農兵學員,總想割斷與「工農兵」這種不可或缺的聯繫。
  • 1950-2016全國普通高考錄取人數
    報考人數:44.9萬人,錄取比例 34 (%)1965年,高中畢業生人數:36.0萬人,高校招生數16.4萬人,錄取比例 45.6(%)1966年至1969年,推遲高考,大專院校沒有招生。1970年第一屆工農兵大學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學,招收學員9萬人。1971年,沒有招生,原因待查。
  • 《我的大學》:1970-1976工農兵大學生回憶錄
    1976年,在中國,「工農兵」和「大學生」被聯結在一起,這兩個本來沒有必然聯繫的詞彙一經結合產生了驚人的「化學反應」,一場前所未見的高等教育模式成為事實,大為推廣,許多人還沒有來得及體會就被強行貼上了工農兵大學生的標籤,他們別無選擇。